基督教葬礼戴孝布吗?宗教与传统的冲突 怎样在传统葬礼加入基督教的一些活动
据我了解:1.对亡者不烧纸钱 2.对亡者不哭泣(太悲伤了也可以哭的!) 3.请教会的长老和同工在墓前为亡者祷告
4.不能有烧香拜佛的行为 5.不可以在坟头上插柳枝
披麻戴孝是可以的 基本上就这些
基督教葬礼戴孝布吗?宗教与传统的冲突
丧礼为追念故人,安慰丧家遗族,并藉以提醒一般送殡者对死之警觉,使他思念人生的结局而相信救主而行的礼仪。每个教堂与地方风俗对葬礼习俗都不一样,那么今天来宗教文化看看基督教葬礼戴孝布吗?
问:基督教葬礼戴孝布吗
答:送葬者宜佩带有十字架记号之布条或纸条。
丧礼的意义
丧礼为追念故人,安慰丧家遗族,并藉以提醒一般送殡者对死之警觉,使他思念人生的结局而相信救主而行的礼仪。
丧礼中当注意的事项
1.丧礼场之布置,按照本会“圣工指南”图表行之。
2.丧礼日,教会当派人到丧家或礼场,帮助设置礼场。
3.承办丧事之葬仪社若备有整套设备即可租用之;否则,教会应制丧礼用旗帜一支,白布联轴数面,以备布置礼场及出殡时之用。必要时,风琴及扩音机可携往使用。
4.故人的遗像不可悬挂于正中使人行礼,应悬挂于礼场左侧。出殡时,可悬挂遣像于棺木车上。
5.丧礼中,不可朗读吊词。
6.少用锣鼓乐排阵,亦不可仿效世俗唱“哭调”。
7.棺木须放在礼场礼案的后面,或丧礼场的一角(或路旁)。
8.入殓及安葬时,可唱诗与悟性祷告;除了唱191首“我家在天”或302首“安葬”外,并可按需要选用第185首至202首“思慕天家”之诗歌。
9.参加丧礼,应着正派端庄朴素的服饰,亦不可随意谈笑,说话当谨慎。
10.信徒若要向丧家送慰问金时,可书写“赙仪”,不可书写“香奠”,不可用印有莲花的礼囊。
11.如要送花圈,不可写“奠”,可写“安息乐园”、“荣归天家”、“我家在天”、“荣归天国”、“安然去世”、“永享安息”等;抬头写“故XX安息”,左下写“XX敬挽(或敬慰)”。
12.出殡行列,应事先安排顺序、路程、及领队若干名,维持秩序与交通。如当地老人会参加,应与老人会协商安排出殡队伍。
13.送葬者宜佩带有十字架记号之布条或纸条。
14.一般情况下,信徒离世只许本堂点送花圈一面。特别困难者,教会可酌情予经济上帮补。
15.会众送葬,到市街或村外即可解散,不必全部送到墓地;至于安葬地必须派人负责指导,也不必仿照世俗,于安葬后再整队伍送回程(未信者有以此引魂归家设神位之说法)。
16.当邻舍有人去世时,按其习俗要为我们钉红布或贴红纸,信徒届时当婉拒之;告诉他们信耶稣有真神保佑,没有任何禁忌。若已挂上时,当将之取下,以表明信主后“耶稣已叫我们真自由了。”
17.参加未信者之世俗丧礼,不可向死者之遗体或相片敬拜、叩头、烧香、敬礼,可站立低头默祷,追思故人之美德及亲情,以表哀伤。即使是未信亲人之丧礼,亦当谨守教规,保守圣洁;平日若能对亲友表现基督徒之爱心、信心、热心、宽容,日后未信之亲友必能谅解。
从中西方丧葬仪式的不同,看规范化丧葬制度对社会的重要性
文/芷兰小时光
导读:诞生礼在婴儿未曾出世前就已经开始,这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前展;而与诞生礼相对的,便是人逝世后举行的丧葬礼,诞生礼相当于把人迎进世界中来,丧葬礼就等于把人送到世界外去,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
葬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后的”毕业典礼”。而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心理,民族风俗等原因,葬礼的呈现方式也是各自存在着不同之处。中西方的丧葬文化差异是文化交际现象中,最主要的众多表现形式之一,我们通过对丧葬仪式的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类对死亡的正确认知与理性面对,并坦然地接受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本期话题: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从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差异中,聊一聊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原来它体现了规范化的丧葬制度对社会的重要性。
一、西方的丧葬仪式
1、西方丧葬仪式的形成
西方丧葬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的灵魂是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的,它们并不允许偶像崇拜,且非常重视灵魂的升华而轻视肉体的高嵩,因此西方的丧葬便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比较多的主要是为死者祈祷,祝福死者灵魂能够早日升入天堂,解脱死者生前所遭遇的痛苦。基督教主导观念是指的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它们的丧礼是非常庄严肃穆的。在信奉基督教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下,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丧葬的形式基本从简,也就是我们会常听到的,所谓在上帝面前秉持着“灵魂平等”的原则。
近代以来,因为崇尚“科学精神”,特别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促使了西方人能够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冷静地看待死亡,从而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西方人群非常重视“个人本位”,更是主张“以个人为中心”,所以在丧礼中,都是以死者为“中心”,主要重心是放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上。
2、西方的丧葬
西方的葬式主要分为火葬、土葬两种方式。但是无论选取哪种葬式方式,逝去的人都是统一葬在公墓里的。城镇公墓大部分都是建在郊外偏僻,同时又是宁静幽雅的地方,而农村的公墓则多数都是建在离村庄外相对比较偏远的位置。西方公墓,它们的园林化比例是比较高的,并且规划都是相对长远、划一、详细的。死者碑石不能太高,几乎会与其他死者碑石持平,碑石周围都会种上四季花卉。这样就可以使得一年四季死者墓前以及周围几乎都是鲜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景象。整个公墓里面无论墓有多少,墓主又是何人,都清一色的只能看见墓碑和花草,看不到其他特殊的标志或者土堆的存在。而西方人的公墓,它不仅是逝去者的天堂,同时也是活着的人们,他们休闲的圣地。还有一个西方公墓的使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偿使用,使用期长短不二,但是他们规定会有最长期限的限制。
例如德国的丧葬:在德国的莱茵河地区,到现在仍然还在遵循着一个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习惯:喝临终酒。说的就是在死者临终之前,必须给即将离世的人喝一口陈年老酒。这种酒属于圣酒,它的主要作用便是能够唤醒死者的亡灵,同时还能驱散围绕在还未离世的人病床前的那些招魂魔鬼,继而帮助死者临终者能够得到安宁。在德国,逝去者在临终前,家人会将洗礼烛、圣餐烛,再加上一支红色大蜡烛同时点燃,把它们放在死者的身旁。这样做的目的,第一则是用烛光为亡灵祝福;第二便是为亡灵照亮通往天堂的那条路。
二、中国的丧葬仪式
1、中国丧葬仪式的形成
人们采取丧葬礼俗,最主要的目的是既是让死去的人满意,也是让活着的人安宁。为了不让死者发怒,则是需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的。由此得出,中国的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加上封建观念的混合组成体系,千百年来一直在流传,时至今日,丧葬礼仪依然残存着不少的旧时代痕迹。在整个丧葬过程中,其实就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因为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坚韧的连结——念祖怀亲。而这个连结,主要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际联系中,同时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比如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温情脉脉等,都将一并融入丧礼的每一细节。
“丧葬”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一种传统文化了,葬俗多种多样,丧礼上的物品同样也是千奇百态,但这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标志存在着。而在中国,人类最早期的丧葬活动只是为了保护死者尸体,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智力的渐步增长,从而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组成。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了知觉,但是再往后,“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回归。因此,丧祭上才会出现多种多样的为死者“上路”途中所准备的物品,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望将死者的“肉体”保护好,等待死者灵魂的归来。
2、我国的丧葬
在我国的民间,人们认为人死后必须要入葬,只有这样死去的人才能得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彻底解脱,并获得再次重生的机会。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再加上环境的不同,中国的葬式也是分为各种各样的。常见的葬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崖葬、天葬等。例如汉族的土葬:在旧时代时期,那时候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中间还参杂着许多迷信色彩成分的风俗习惯。而汉族自古以来,大多数时候都是非常盛行棺木土葬这种葬式的选择的。而且葬礼过程都比较繁琐且隆重,分为殓、殡、葬三个阶段依次进行。
殓:这个讲的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在初死入险前,活着的人要给死者进行招魂、沐浴(擦洗全身,让死者干干净净的走)。殓,又分为分小殓和大殓两步进行。小殓指的就是给尸体裹衣袋(我们常言说的、穿寿衣),一般人家用布帛,富贵的人家用丝绸,以前的时候,有的皇族用的甚至是玉衣。大殓指的就是把尸体装进棺材里。棺材又称“寿材”,这里刻字还有一个区别,一般男棺会刻有“寿”字,而女棺会刻有“福”字,但是有的棺木上则是刻的“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殡:就是入殖后停枢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大部分的时候是停棺3个月再葬,有的甚至长达7个月之久。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如果没有参与奔丧,那这个就会被说成子女不孝。而亲朋好友来哀悼祭奠死者,这种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并且奔丧者必须要穿丧服。在古代汉族时期,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这个就称之为“五服”,分别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作而成,然后再按照亲疏关系的不同去分别穿上不同的丧服,这个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披麻戴孝”。但是近代以来,大部分的地方都用白布来代替做丧服。现代城市里面则主要是以胸佩白花,腕臂戴黑纱来代替古代时期的丧服。
葬:这个就是掩埋死者的遗体,也就是所谓的棺木入土。在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中,入葬前通常都要请风水大师看风水、择坟地,即“择吉地”(意思就是选择一个有助于后代人大富大贵,平安健康,顺顺利利的地方在那里留存长久,度阴生)。送葬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时期一般是“孝子”在前执佛,挽枢者唱挽歌。挽歌这个到近代则渐渐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则是写挽词或者是挽联送葬,到现代以后,则又演变成了送花圈,然后在花圈上写挽联送葬。
三、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差异
显而易见,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中西方各自形成的系统的文化传统,便是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中西双方的文化在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历程之后,相互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是无论从中方文化还是从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来看,都依然继续以自身文化脉系来选择传承,二者在文化差异中都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就从中西双方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便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1、宗教文化的不同
在丧葬中,西方国家他们基本上都是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俗主要是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的丧葬习俗主题就是简丧薄葬。而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则是为死者祈祷,他们祝福死者灵魂能够早日上升到天堂,然后彻底解脱生前的那些病痛和苦难。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个人本位”的独特,且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定论。因此他们在丧礼过程中,根据宗教礼仪,是把重心放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上。从他们的丧葬仪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
反观中国,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一种灵魂不死的信仰说法,然后经由儒家伦理化解释,活着的人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后来佛教的渐渐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一些观念。道教则是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中的许多观念,然后进行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整合,最后终于和儒、佛成为了一个鼎足之势。但其实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道教与儒、佛两个教的关系,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但是它的基本程序依然是儒家的,如装殓、报丧、成服、大殓、出殡等等;但其中又夹杂着以众多佛、道教里面的习俗,比如请阴阳先生批书、钉长命钉等这个属于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这个则又是佛教习俗。整个看起来就是一个文化大杂烩,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看似矛盾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才深深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宗教信仰文化。
2、伦理文化的不同
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儒家伦理学中是以“孝”为核心,并将这个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道:“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心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民之本教日孝”,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现象。也因此在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一个“重孝”的观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中国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反之简办丧事便会被定论为“不孝”,这样的行为举措不仅会招致舆论的谴责,还会损害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名誉,招到世人的唾骂。在丧葬礼仪中繁多的礼节都表现出了来自儒家的孝义。
西方的伦理道德观,重视个人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视个人”的价值观,尤其是后来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之后,重视自我的价值取向这个主观意识被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他们除了重视的对上帝的尊崇外,并没有像我们中国的那种特别浓厚的“孝涕”思想。西方国家的丧葬仪式,不是重殓厚葬,而是简丧薄葬,主要重心放在安葬灵魂之中。因此信奉基督教的民族和国家在丧葬礼仪中则是没有像我们中国的那些繁文源节。
3、颜色文化的不同
在《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有记载道:“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枪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五时衣”,指的就是将服饰定为五种颜色,天子会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着装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的颜色分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而“五时衣”中的白色,这个则对应的是秋季,有一种说法是,秋季是大自然的杀气时节。丧服的白色定向,这不仅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更是有着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的意义。由此,在我们中国的丧礼仪式中,则是以白色为主色表示悼念。这个主张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于是人们才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做“白喜事”,与红事(喜事)相对。因此,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丧停的房间窗户镜子等都需要用白色来盖住,祭幢也是选用白色的棉布等,整个丧葬都是以白色为主色调。
西方国家采用的主色是黑色。在西方送葬人则统一身着黑色系的衣服,且男子打黑色领带,参加葬礼者则是身着黑色的衣服或者佩带黑纱,这样做的目的,是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因为活着的人们,他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并且还要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个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白色在西方是代表纯洁,圣洁的寓意;但以前在中国却是孝服的颜色。红色在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中是与血腥、污秽这两个不好寓意联系起来的,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传承中,红色则是代表喜庆、吉祥的寓意。
四、总结:规范化的丧葬制度对社会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根深蒂固,事实上,它并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而西方文化则完全摆脱了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关系。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时代的发展,由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互补关系,现代中西的丧葬礼仪越来越接近,因而也越来越接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璧”。
通过规范、专业的送葬仪式向死者告别,既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和敬仰,又提高了死者的人格尊严,也彰显了死者的生命价值。规范的丧葬制度可以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纠正世界丧葬业的轨迹,以丧葬礼仪的形式凝聚家族的力量,增进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丧葬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丧葬礼仪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也在教育人们学会忠、孝、尊。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孝敬父母和长辈;敬畏神灵、敬重自然。因为这才是丧葬礼仪存在的真谛。
文|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