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生的智慧:懂得放下烦恼与执着 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 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意思是说每一位众生都有智慧,但因为有妄想,所以智慧不能显现.[如果没有妄想,你就会有大智慧了].除妄想的方法就是拜佛、忆佛.或修四禅八定.

佛说人生的智慧:懂得放下烦恼与执着

“世人皆有烦恼,世人皆有佛性,世人皆有善心,世人皆有佛根。”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无法被否定的,电脑是很厉害,但依旧是被人类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聪明的脑袋就该懂得取舍。

那么,本期一起了解佛说人生的智慧。

都市的喧嚣需要心灵的蕴藉,佛说:我是一切根源,一切根源在我。佛的世界是心灵寄居的家园,佛的世界是诗意地栖居,佛的世界是忍让与超脱,佛的世界是领悟万法自然,佛的世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读完该书你会明白本性来自自我修佛,超凡来自励志成佛,逍遥来自出世修佛,善心来自自我成佛。

有一种忍让叫做佛,有一种自然叫做佛,有一种自我叫做佛,有一种智慧叫做佛。世人皆有烦恼,世人皆有佛性,世人皆有善心,世人皆有佛根。天地一份情,浓缩在自身修佛发掘一种本性,励志成佛折射一种超凡,出世修佛隐喻一种逍遥。

自己谓佛浸润一颗善心。只要心释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释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还开,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为佛。佛是超脱,佛是自由,佛是蕴藏真理的中国智慧。

自身修佛发掘一种本性,励志成佛折射一种超凡,出世修佛隐喻一种逍遥,自己谓佛侵润一颗善心。只要心释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释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还在,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为佛。

佛教所说的智慧叫“般若”,般若是智慧,世间聪明也是智慧。只是两者层次不同。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举个管理学的例子来说明吧,管理学中有关于效率和效能的概念辨析。

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我们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再去考虑把正确的事做好。从哲学的角度讲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方法论。

般若就好比世界观,是战略层面,有般若就能找对方向,去做正确的事;世间聪明就好比方法论,是战术层面,让我们有效率地把选择好的、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做好。

因此般若、世间聪明都是必须的。当然般若比世间聪明更重要。不然,你不会知道依现下的因缘,你该出世还是入世,抑或是进入类似薛定谔猫态的第三种境地,如果这个世都不用入,你还用得着世间聪明吗?

【结束语】不属于自己的,往往是强求不来,属于自己的,只要到了适合的时间就一定会到来的。人生也就这么长,不必要的烦恼适时的放下吧!

如何放下自己?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4种心

“你有很多事放不下吗?”

“做人要潇洒一点。”

不管是一段感情,还是某件物品,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

可能是有人骂过你,所以你对此怀恨在心、念念不忘,久而久之情绪逐渐开始越来越负面,影响着你之后几天、几月甚至是几年的生活。

所以“放不下”时,最可怕的并不是谁骂了你,而是我们因此而延长了被伤害的时间。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对“两支毒箭”开示,被第一支毒箭射中时,是身哭,代表着我们所遭遇的各种逆境困难,而第二支毒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

被第一支毒箭射伤后,痛苦已经发生了,如果我们对此始终放不下,那么就会继续被第二支毒箭射中。

所以,放下其实不是认同,也不是纵容,因为认同和纵容都是“对他”的,真正的放下,是接纳,是放过你自己。

如何放下自己呢?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我们的4种“心”。

01:去除“分别心”

佛学里的分别心,是指攀比、比较的意思。

无论什么事情都想要判定个优劣高低,那么你就很难真正放下自己。

禅语有云:“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一种真正的修行,就是对待任何事物都可以做到平常心。而这种平常心地维系,过程是很苦的,故而被称之为“苦行”。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所谓去除分别心,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视为“无”,而是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

抛开佛学思想不说,在我看来分别心最大的弊病便是见解过于短浅。

比如看到别人好了,就说人家好;看到别人不好了,便说人家不好,这便是一种分别心。

本质上,分别心其实就是世俗心。

谁的钱多?谁的地位高?谁的名望大?这都是世俗带来的想法。

在感情里,情侣之间常会为了谁付出得更多而斤斤计较,这便是分别心所带来的烦恼。

等到两人感情彻底决裂后,便会久久难以放下,心里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我为了这段感情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可能轻易就放下了?

其实,你放不下的并不是对感情的付出,而是你的分别心。

02:去除“是非心”

唐诗《东门路》中有一句:“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

这句经典名句的意思是说,从古至今凡有名利可图的地方,都会有人为了名利而惹是生非。

按照孟子的思想理解,是非之心是指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智者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明辨是非,以此来获得更顺利的结果。

但事实上,真正高境界的智者追求的一定不是“是非对错”,而是“圆满”。

比如一个餐厅服务员跟客人吵起来了,从讲道理的层面来说是客人的错,但放在服务行业里即便客人错了,也还是服务员的错。

为什么?因为你错的是你跟客人吵架这件事,而不是客人做的那件事。

这时候餐厅老板肯定会责罚服务员,于是服务员便认为“我没错”,故而一直耿耿于怀放不下。

最终,服务员带着情绪上班,工作越做越差被老板炒掉了。

客人做错了事情,服务员应该如何圆满解决跟客人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会放不下呢?是因为你一直认为自己没错,错的是对方但受罚的却是自己。

03:去除“得失心”

一般来说,得失心太重的人,往往都会比较焦虑。

焦虑的根源来自两个:焦虑失去和焦虑得不到。

已经得到的东西或来之不易,又或极其珍贵,所以整天都在担心失去。而本质上担心的不是失去这件事,而是失去之后的痛苦。

想要得到更多东西,要么是能力不够,要么是条件不足,所以会出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情况。

得失心太重,实际上就是欲望太大,而能力不足。

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不会在乎失去什么东西,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有实力,失去了一样会回到自己手中。

他们也不会在乎自己没得到的东西,因为他清楚自己暂时还不够格。

网上有句话叫“得失心太重,是一个人最大的破绽”,深以为然。

当得失心不再纠缠自己时,你便不再纠结,也不会再焦虑。

自然,你就放下了自己。

04:去除“执着心”

有时候我们常说一个人放不下某件事、某个人时,会说他“执念太深”,说的其实就是这个人的执着心。

真正困扰我们的,其实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放不下某段感情,并不是这段感情有多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而是我们执着于对已成过往事件的看法。

执念一旦加深,便成怨念。

而怨念,不过是在为难和折腾自己罢了。

你爱财,并为了获得财富而产生了执念,这是一种执着心;而你刻意不求财,怕毁了你的名声,实际上也是对名声的执着心。

简而言之,过于在乎他人对你的评价和态度就是执着。

人生不应该过度执着,不要对某件事、某样物、某个人过于贪恋。

当你执着时,随之而来的便是烦、痛、厌、累、伤。

到最后,执着心太重的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结语:来去皆有因缘,得失不由己意。

缘来则来,无法抗拒,缘去即去,难以挽留。

佛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

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都是“妄心”。

当你妄想强留必然会失去的感情时,你就会放不下自己。

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各种痛苦、烦恼,如果我们不放下自己,那么终究会为此而自我折磨。

放下,不代表堕落,也不是让我们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而是一种不折磨自己的“放生”。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执着于攀比、对错、得失,面对已成事实的现实,你才能真正放下自己、解脱自己。

—END—

文/知阳 图/网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