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简介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人活着为什么会苦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人活着为什么会苦?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人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追求快乐和远离痛苦展开,这种离苦得乐的本能驱动着人们去行动。那么,为何会苦?如何得乐?

有爱就有苦,苦从爱生。邻家孩子考试不及格,顶多安慰一下,自己的孩子考差了,就气急败坏,忧心忡忡,因为有“爱”;当被别人夸赞时,心里很舒服,别人批评自己时,心里就很不高兴,这是因为“爱”虚荣。爱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只要有爱就会痛苦。

求取所爱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苦。考试成绩排名、股市行情的涨跌、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买一辆车结束挤公交的辛苦、从试用转为正式员工、茫茫人海里寻找一个可靠的感情归宿……有哪一件事不让自己绞尽脑汁,同时伴随着心情的起起落落?而努力并非总有结果,苦在“爱”而不得时。在生活的压力下,内心渴望顺境却遭受沉重打击的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爱”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条件改变,事物就变得不可爱,为了长久拥有这份快乐就必须花心思“守护”。然而,不管怎样“守护”,我们所爱的一切都会改变、消失,“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这是铁的规律。这就注定有“爱”带来的“失坏”之苦和“忆念”之苦。身体有“失坏”,青春不再,身体日渐衰老,健康每况愈下。人事在改变,曾经辉煌的事业陷入低谷,四年的大学同窗各奔东西,童年的快乐情景已成昨梦,亲人永远离开我们……这些事物给过我们快乐,怎能不让人怀念呢?从追忆回到现实,内心更增凄苦。

“爱”产生——追求“爱”——得到“爱”——失去“爱”,然后发起新一轮的对“爱”的追逐,最终又失去“爱”,生活就是这种公式的不断重复。人们认为快乐就是拥有喜爱的事物,而事实恰恰相反,有爱就有痛苦。如果谁说他现在苦,那肯定是他“爱”上了某样东西。

什么人会比较快乐?欲望淡泊的人比较快乐,不必家藏万卷丹青,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超然的人比较快乐。别人给近现代高僧弘一法师做菜时,菜咸了,弘一法师说:“很好。咸有咸的味道。”淡了,他说:“很好。淡有淡的味道。”利他心强的人比较快乐,爱与不爱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判别出来的。总考虑自己的感受就经常有苦,一心想着别人的人就把自己放下了,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了无害的快乐。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简介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一些迷信的方式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法师可以说是从古至今地位都颇高的,学诚法师更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那么,本期佛教人物走进佛教了解学诚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会议在北京召开 图

还想了解》》虚云法师禅修开示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莆田仙游人。1982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

现任全国代表、全国青联副代表、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代表、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福建佛教》主编等职务。

法师倡导三系融合、八宗并弘、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提出“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四化理念;要求以“志、道、德、才、学”作为僧伽教育的标准。法师在福建佛学院亲自教课,安排学僧参与广化寺常住的法会活动和执事工作。

在广化寺依律制半月诵戒,办法会、打佛七、开佛学班,1996年举办了建国以来首次历时108天的规范传戒。在2002年之前,法师在主持福建佛学院和广化寺工作之余,用大量时间闻思经论,还在海内外参访高僧大德,亲近学习,并请来广化寺教导僧众。

在这期间,法师深入思考佛教的信仰、道风、教制、人才等建设,在《法音》上发表文章:《言行平淡话人生——重温弘一大师“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感言》、《现代丛林修学生活的趋势》、《僧尼受戒制度古今谈》、《人间佛教思想之管见》、《漫谈佛教的人才建设》、《应当切实加强出家众的素质教育》等。

赵朴老视察广化寺时,题诗赞扬:“律己其志刚,接物其气柔;学修不出门,声教及遐陬;如何办道场,傥于此间求。”2000年,朴老示寂,法师十分悲痛,书写挽联:“感慈爱逾常、栽培有加,愧未报答涓埃,每念音容犹涕泪;怅南北修阻、近侍无多,忽得传来噩耗,那堪异地最凄凉!”

学诚:宗教中国化需重构具中国文化底蕴的宗教教义体系

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杨程晨 夏守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大和尚6日在北京表示,宗教的中国化,需要突破原来的文化背景和教义阐释体系,重新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宗教教义体系,建立中国宗教的主体性。

当日,由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五大宗教团体领袖及知名宗教研究学者共议宗教中国化问题。

学诚在发言时表示,全球化时代探讨宗教中国化问题,不能局限于宗教自身和中国范围,而要将宗教置于世界宗教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各大宗教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宗教传统的固守,无力回答现代人的精神关切问题。面对现代性危机,关键在于对宗教本义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阐释。

“宗教与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经之途。”学诚说,宗教的本土化,既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共鸣与融入,也是外来宗教向本土文化的主动敞开和自我更新。

中国宗教如何一边彻底本土化,一边面对现代化、全球化问题?学诚认为,传统宗教需要从一种神圣权威的圣坛上走下来,用一种学习者、服务者的姿态,去主动了解现代文化思潮,体察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和信仰需求;同时,需要对自身宗教传统进行完整审视和深入挖掘。

他具体提出,宗教经典和教义的现代诠释,宗教制度的探索创新,宗教传播的创意多元,都是值得尝试努力的方向。(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