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讲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说法 无量寿经讲的什么内容?
《无量寿经》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12000人及普贤、慈氏等诸大菩萨说法。
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译本
《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现存五种,康僧铠译本文辞详瞻、义理圆足,故古来高僧大德多以此译本为准,其他译本为参考,五种译本其实都有相对不足之处,在梵文原本已遗失的前提下,从宋代开始至今,有四位在家大德对该经进行了会集,希望会集出一个尽善尽美的译本,发心虽好,只可惜是行不通的。
无量寿经讲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说法
自佛教传入中国,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佛教有规矩有戒律,能更好的约束人们,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佛经也是一样,佛经千千万万,每一本经书都有其作用,也有其佛理。全方位的阐述了世间万物的道理,本期的佛经大全带你了解无量寿经讲什么。
还想要了解》》《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无量寿经讲什么
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12000人及普贤、慈氏等诸大菩萨说法,谓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大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经漫长时期,积无量德行,在十劫前成佛,号“无量寿佛”。光明寿命最尊第一。
其国土谓安乐净土,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严饰,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庄,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皆能趋向佛之正道。至于往生者有上辈、中辈、下辈之分。
彼国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即隔一生而成佛),以观世音、大势至为上首。最后释迦牟尼劝弥勒及诸天人等,备勤精进,不存怀疑,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华中化生,等等。
读无量寿经的作用
无量寿经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生起信心,因为有信心,我们才发愿,愿心是从信心来的;再有一种用处,就是极乐世界境界现前的时候,这个经可以给我们做对照是真的、是假的。
所现的境界统统是经上讲的,真的、不是假的;如果现出的境界跟经上讲得不一样,那是魔境,那不是佛境。所以给我们做证明的。我们有这个标准,知道是真、知道是假。经到最后就这两种作用。一切力量全部归在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这名号!
初学的人不一定会求往生,加上“南无”,这莲池大师教的。莲池大师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别人问他: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他说我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念“南无”?“南无”字太多了,六个字;我念四个字,减少三分之一,为什么?越少越精,一点都不杂。
我真想到极乐世界去,“南无”,那是恭敬的意思、礼拜的意思、是皈命的意思,那客气话不要了,我就是阿弥陀佛的弟子,真弟子,对阿弥陀佛什么客气话都不说,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经上讲“执持名号”,那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我依教奉行,这就对了!
菩提佛学:佛教讲的重点在修行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佛教讲的重点是在于修行。
至于释迦牟尼佛是几岁?佛教的标志长什么样?乃至于经教上讲的庵摩罗果究竟是什么水果……?这些统统都是枝叶。
重点是在佛法、在祖师传下来的修持心法,这才是能解决烦恼的方法。佛法是教大家了生脱死,不是搞学术研究的,如果要讲学术或是讲考据、讲历史,自然有专做学术研究的人员,或是历史学家去考据,这部分跟大家修行没什么太大关系。
法界是虚妄的,这世间是无常的,它会变化。只有佛讲的真理是从古到今不会改变的。即使表达方式的不同,印度人有印度人表达的方式,西藏人有西藏人的表达方式,蒙古有蒙古的表达方式;到日本、韩国乃至到修学大乘佛法的中国,佛法都有它的表达方式。所以不要只在枝末上去打转。因为学佛,不是要做学术或做历史研究、或是考古,是要能够把烦恼放下,把行修好,做到不要杀生、要吃素、少造业、多念佛……,对于实相要能明白,明了什么是佛心、佛性,能抓得到这核心,那方向就正确了。
有些同修去了印度或去其他的佛教国家,看到他们的佛教形式跟中国的有些不一样,就开始打妄想推论:中国的佛法到底是不是原始的?哪边才是原始的?中国的大藏经可不可信?还是要巴利文的藏经才能信?其实,真相是你「这一念心」最不可信。因为你这一念怀疑心,使得你向哪里求都没有用。佛法讲:但向自心中求。所以六祖讲:「但向心中除罪缘」,把心中的「罪业」,也就是这念妄想给放下,才是重点。
现在有些人,用学术的方式在看待佛法,所说的话乍听起来客观,其实都是在给学佛人制造疑惑,佛法讲「贪、瞋、痴、慢、疑」,这些是根本烦恼,都在给大家制造根本烦恼,好像他说的事真是个疑点,甚至有人说大藏经里面收录的祖师大德著作会不会有缺?这都不是自己该担心的事情,「有没有缺」只是一念妄想,其实已经非常完备了,现有所说的道理就是要大家能契入本具佛性。
佛经不是讲释迦牟尼佛的思想、或哪个人的看法,而且能够入藏的这些祖师,统统都是有修证工夫的,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将批注加入藏经的,其中很多都是大禅师、大和尚。所以不必去听信这些人信口而讲的疑惑,这只是他对佛教的怀疑,他再把他的怀疑传达给大家,让大家犯业障起怀疑,让你在佛法修学的道上,对佛法不信入。
之前讲到「不信」能生恶法、能障圣道,《无量寿经》讲:「怀疑是修行最大的障碍。」所以对于佛法、对于祖师大德翻译的经典,不要有怀疑的心。当听到那些自己说自己客观的人,大家就要看看这人讲话是不是在勾起你的怀疑,一旦勾起,那就不对了。禅宗所讲的「起疑情」是一种修行方法,所谓「起疑情」,像「念佛的是谁」,这疑情,就从一念「谁」字上去参究,把所有的妄想都收摄在这一念上,不再起第二念,从这里去断除自己的妄想、去破除自己的烦恼,这叫疑情,而不是对佛法起怀疑。世间人的怀疑是不信。跟禅宗的参话头不一样,参话头是学人确信佛法,只是用这方式用功,提起话头、公案,所以称为「起疑情」。这念做工夫的「疑」能断学佛人的凡情,让你返照,心不着于色、身、香、味、触、法当中,所以能令你见性。叫你「疑」的结果是悟入「自己的这一念心不可得」。
只是人人使用这妄念太久了,才会错认为现今「在想的就是我的心」、「能看的是我的见」。执着有「我」的看法、想法,现在说话的是「我」在说,所以禅宗利用一句话让你起疑,或是「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什么是无?」、「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些话都是让你对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产生离念的作用。
那些只在研究佛法而没有在学佛修行的人跟你讲那些话时,却是让你对于圣教产生怀疑,并不是让你脱离凡情,反而让你更增长凡情,二者最大的差异就在这里。可是一般人没有办法作拣别。
学佛就是要断烦恼、成菩提。清凉国师的《华严经疏钞》有讲到,有人说:释迦牟尼是三七日说华严,也有人说是二七日说华严,还有人说华严讲了一年,究竟《华严经》讲了七处九会,或七处八会,其实到底讲几会都不重要,重点是自己有没有参加?所谓「参加」就是有没有契入华严境界。学佛不是在思量、推算华严到底几会、在那里说、或佛坐在哪颗树下成道?这不是修行重点,知道有这一回事即可,对于他们提出来的说法,听听就好。
譬如说「佛历」的事情,正确的佛历是三0四0年,因为这时间是摩腾、竺法兰大师传下来的,他们两位是大阿罗汉,所说的绝对比那些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来得正确。这两位大师的智慧极高,在跟外道辩论的时候,外道讲:「你们若能举一,我们就能举二,甚至反三,没问题」。摩腾大师听了外道这么大的口气,就和他开个玩笑,把自己的一只脚举向空中,微笑的对道士说:「我已经举一了,那请举二吧。」外道被摩腾大师难住了。
外道很气,接着又说:你们佛教都称佛经是内典,说我们其他的都是外道。自古以来,外必大于内,天地之大,我们只在这屋子里,怎么会说内典比外道殊胜呢?大师就讲:譬如皇帝,所住的皇城比之于天下,虽然是小,但是皇帝的权力能够掌控天下,为四方所敬服,心在身中,却可以运用四肢做很多的事情,四肢虽然在外,却是被心所趋使,所以佛法讲的是内典。
从摩腾大师跟外道辩论看,就知道大师的智慧不是一般人,他是大阿罗汉的工夫。最后外道要跟大师比神通,有的外道会隐形、有的会在天上飞,会现一些奇异的现象。这时摩腾大师一个人同时展现十八种神变,把有的外道当场气死,之后这些外道,全部皈依到佛门里。所以这两位大师讲的佛历中国用了几千年,肯定是没有问题,所以是三0四0年。
那这些事情对于修行有没有帮助呢?也只是让大家知道一段历史,纵然你算得再对、讲得再好,毕竟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现在最重要的是你要怎么断烦恼,佛法要给众生的,是降伏烦恼习气,消除毛病,这才是真正修学佛法的重点。
所以不管他们数学算得再准、考据到了什么、到哪里发现的、可能是什么、或是在哪本书上有哪个说法……,这些统统都是枝叶。佛法讲的是实相、讲的是因果。
甚至他们还会讲:大乘佛法是从小乘演变过来的,你试试把沙拿去煮,看能煮成饭吗?不可能。要煮米才能成饭,不可能煮沙子成饭,小乘法的根本不是大乘,怎么会演变成大乘,就像沙非饭本。所以应当清楚,小乘佛法不会演变成大乘。纵然如他们假设是演变过来的,那更应该学大乘,因为大乘比较进步。其实大乘佛法才是真正原始的佛教,因为佛出世第一部是讲《华严经》。又有人说《华严经》考据不到,那当然,你是凡夫,怎么考据得到,不要说你考据不到,就算请舍利弗、目犍连这两位尊者来考据《华严经》,他们也考据不到,更不要说一群没有修证的凡夫,丝毫断证工夫都没有,即使请佛陀十大弟子来,请问他:「佛出世有没有讲《华严》?」他一定告诉你:「没有」。因舍利弗他们是声闻人,没有那证量参加,所以他没看到。而《华严经》是大菩萨的境界。所以之前在讲《无量寿经》玄义的时候,说到经典在集结时,阿难集的是小乘藏,那文殊菩萨跟弘广菩萨所集的是大乘菩萨藏,因为只有他们参加过。其实世间人看到的藏经,实际上分量是非常少。像现在一般看到的《楞严经》,在小乘的经典叫《佛说波吉蒂经》,可是在大乘经典中,它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部经是龙胜菩萨去龙宫看龙藏从龙宫带出来的,你没有那个工夫,你当然考据不到。
龙胜菩萨看到的那部原版大藏经,不是现在人任意标句读的伪版,因藏在龙宫里面,称为「龙藏」,龙胜菩萨看了《楞严经》很法喜,觉得很好,因龙藏不外借,就把它背下来,回到人间就把《楞严经》写下来。现在大家读到的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它是这个因缘来的,传到中国来称为「血经」。
很多事物不是凡夫肉眼所能看到的,所以佛教称为圣教,又称为内典,内典是要用心去体会,把烦恼心放下,真心显现后就体会得到了。现在很多人讲「用心体会」,其实是在打妄想,佛法不落觉受当中,但是也不断灭觉受,而能够印证佛法。大家不要对于这些事物产生怀疑,遇到这样的说法也不用与人家争辩,只要好好念佛,跟对方示以恭敬就好,反正知道自己目的是来学佛修行。他们不是在帮你起疑情,是来给你增长怀疑烦恼,要是随他的言语而打妄想,就糟糕了!
传播善文功德无量,感谢所有信徒关注转发评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