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是什么意思:修行者的静坐敛心 禅定是什么意思?
词典解释:
①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
②谓坐禅习定。
重点词汇:
1、坐禅:佛教语。打坐。指静坐息虑,凝心参究。佛教徒修行的一种方法。静坐排除杂念,以求心神的恬静自在:长老正在静室坐禅。
2、无色:
①没有颜色。
②谓失去光彩。
③犹言面失人色。
扩展资料:
近义词:入定
词典解释:僧人修行的一种方法,端坐闭眼,心神专注。
重点词汇:
1、方法:
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工作方法ㄧ学习方法ㄧ思想方法。
2、修行:
①学佛或学道并实行:出家修行;进尼姑庵修行。
②修养德行:笃学修行,不坠门风。
③美好的品行: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为吏。
3、心神专注:
专注:专心致志。把全部精神集中起来。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禅定是什么意思:修行者的静坐敛心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一个对手,他不是别人家的某某某,而是你自己,只有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挑战。
禅定就是一种挑战自我的非常好的方式,只有心静才能够安静打坐。那么,本期一起了解禅道文化中的禅定是什么意思。
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
《坛经·坐禅品》:“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为禅定。”《长阿含经·第二分十上经》:“思维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稳。身心安稳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实智。是谓初解脱入。”清魏源《圣武记》卷五:“番僧习禅定者,於冰合时裹一岁粮休焉。”
唐—贾岛《赠无怀禅师》诗:“禅定石牀暖,月移山树秋。”唐戴叔伦《题武当逸禅师兰若》诗:“经山涉水向何处,羞见竹林禅定人。”元马致远《寿阳曲·烟寺晚钟》:“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善知识!冓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禅是智慧,没有智慧的定不是禅定,最多是顽空定。智慧从哪里来?从放下执着(静虑)、看破诸相(观想至解脱)、超越自我(持平等心修三摩地)。一般人能静虑、解脱就很不错,平等心就比较困难,能超越自我的人历史上也不多。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结束语】禅定是六度之一,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禅定也是三学之一。三学即“戒定慧”。禅定可以帮助人放松身心,使修行更加容易成功。
从打坐的初心可以看出是否真的在修行
很多朋友养成了坚持每天打坐的习惯,在这修行的一个小时中,或有想,或无想,或有有想,或无无想,时间久了,每一位行者都会体验到种种禅定的好,试想一下:禅定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个小世界呢,然而打坐中的种种境界却不是世外桃源,更不是逃避现实的好去处!那么,打坐的初心是什么呢?愉悦身心?疏展经络?开天目显神通?非也!
禅修打坐的这一个小时是为了改变不在打坐时的状态,打坐不是做做样子,不是如何盘腿,不是如何观想……人前背后一个样,坐与不坐一个样,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同样的,也可以说:修以致行!这就好比一味的学习而实际生活工作中用不上,为了学而学;再怎么打坐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到,为了坐而坐。如此,可以说这就不是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打坐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法,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打坐中的清明、慈悲、虔诚,起坐后也应该有同样的显现,所以说坐与不坐时的状态应该是一样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果只有打坐时才有而非打坐中没有,这就不是道,所谓打坐的种种境界都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练功夫有一句谚语:行立坐卧,不离这个,练功生活化才能日日精进,同样的,让禅修生活化成为打坐的初心才能够时时修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