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相互依存还是抵触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相互依存还是抵触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由他人总结体会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倡导进取的人生, 奋斗的人生,拼搏的,竞争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说,要超然通达,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论其实是对立并统一的。我想人们应当有积极的生活,进取的态度,可是,也同样要用一个平常心,一个坦诚的心境。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潇洒走一回。对待事业如此,对待感情也应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相互依存还是抵触
道家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思想学派,与儒家一并被称为我国古代思想学派的两翼。千百年来,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也都有着各自的追随者,那么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相互依存还是抵触呢?一起来了解。
你可能喜欢》》佛教礼仪:合十问讯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其中一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但却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而道家则是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大批隐者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隐者生活的亲身体验,正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子和孟子则远离隐者的生活体验,因而,他们的思想历程必定不同于老子和庄子。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共同奠定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从他们的基本思想来看,儒道两家是两种对立的两大思想体系,其实在具体表象对立的背后,儒道两家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正是这一共同点,它们才能最终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儒家对道教的影响
道教这个词有着广泛的含义。诸子百家都曾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甚至后来的佛教都自命或被认作是“道教”。最初的意思就是指以“道”来教化众生的各种学说和方法。
今天说的道教是指我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
道教的思想来源很多。道家思想毋庸多说,主要谈下儒家对道教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珍贵文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编三绝)。孔子为《周易》写了解注,共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也就是《易传》。之后《周易》成为了儒家的经典核心。国人的哲学教科书。后代儒家更是对《周易》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注释,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易学。
从基本信仰来看,以《周易》解“道”贯穿道教始终。《老子想尔注》说“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其实就是以《易传》中的“刚柔得中”的思想来对道的解说。《抱朴子》说:“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就是指道本身就包括乾坤。道就是易,易也是道。
《太平经》的某些章节格式就类比《周易》。如“……故十一月大德在初九……”,“十二月德在九二……”,“四月巳,德在上九……”周易的卦爻排列就是从初九至上九。(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道教中的一些神仙也是从《周易》中来。如《老子中经》说:“八卦天神下游于人间,宿卫太一为八方使者,主八节日,上计较定吉凶。”其中乾神字仲尼,也不知是不是孔子。坎神字大曾子,震神字小曾子。会不会有一位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巽神字大夏候。汉代有两位姓夏候的大儒,一位是夏候胜(大夏候),一位是夏候建(小夏候)。
孔子和孟子在伦理纲常上提出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的五伦。汉代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三纲”。“三纲五常”并当做儒家最主要的道德关系固定下来。《周易·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太平经》接受了这种思想,认为他所划分的等级“犹易之乾坤,不可反也。”
《太平经·丁部》有“今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人、奴婢,皆何象乎?然,神人者象天,天者动照无不知。真人者象地,地者直至诚不欺天,但顺人所种不易也。仙人者象四时,四时者变化凡物,无常形容,或盛或衰。道人者象五行,五行可以卜占吉凶,长于安危。圣人者象阴阳,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常合和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贤人象山川,山川主通气,达远方,贤者亦当为帝王通达六方。凡民者象万物,万物者,生处无高下悉有,民故象万物。奴婢者衰世所生,象草木之弱服者,常居下流,因不伸也,奴婢常居下,故不伸也,故象草木。”这些就是对道教世界等级的划分。
陶弘景提出的“搜访人纲,究朝班之品序;研综天经,测真灵之阶业。”也是把人间的品第等级搬到了神仙世界。
《荀子·礼论》中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 君师者, 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 上事天, 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的“礼有三本”的思想被道教吸取,发展成“天地君父师”的宗教道德。随着与社会的融合,又成为“天地君亲师”世俗伦理的规范。
孝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的记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礼记·中庸》中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道教的《太平经》有“人亦天地之子,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抱朴子》中有:“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强调了忠孝是修仙求道的必要条件。
被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更是借《周易》的爻象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后世丹道也多用《周易》来解释各种情况。
道教做为本土宗教,吸收各派思想不断发展。也是适应社会的一种表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