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是什么意思:对和尚的尊敬称谓 和尚有什么级别吗?禅师,僧人的称谓有什么区别吗?
所以和尚不分级别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 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禅师是和尚之尊称。《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即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者曰禅师。又南朝陈宣帝称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唐中宗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号,皆寓非常尊崇之意。后用为对一般和尚的尊称。
法师:梵文 dharma-bhanaka,又译说法师。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法师。所以,释迦及其弟子也都是法师。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但在今天中国民间,大概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师’两字的意义,凡见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弥,不管对方有讲经资格与否,竟都称他为法师了。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禅师是什么意思:对和尚的尊敬称谓
我国乃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十分讲究,各界各领域,对业内地位高或资历深的人士一般都有专门的敬称。
佛教界也不例外,并且,由于佛教传自于古代西域,故其中有些称谓是中外结合,颇有异国风味。
因此,今天的禅宗文化就为你介绍,禅师一词是什么意思。
佛教界的身份称谓,也与其他领域相似,分为职务性称谓和礼节性称谓。
职务性称谓,古代的僧官制度就是一例,僧正、僧主、僧统都属于此类,但如今,已被各级佛教协会等组织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干事等头衔取代,这就与其他各界没什么不同了。
礼节性称谓,这在佛教称谓中就占有相当比重了,或者是具备一定资格的荣誉性称谓;或是旁人出于礼貌的尊称、敬称;也有可能是出于礼貌的自谦之称。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又叫唐三藏,其实就是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僧人。又如律师,这里指的不是法律界精通法律条文为人辩护的律师,而是佛教界对善于记诵或讲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称。而我们所说的禅师,也属于礼节性称谓的范畴,一般是用来尊称那些指通达禅理、善修禅定的僧人。
此外,我们常听到的佛教信众说的“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敬称;“弟子”则是随师受教者的称谓,也可作自谦之词。
在实际与佛教界人士交流时,一般来说,对于僧尼均可称为师父,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职务名,如说某某师父、知客师父等;对于有学问或有一定身份的僧人,可称某某法师;而对于寺院方丈,可称为某某大和尚或某某长老;至于在戒场、法会、佛事活动等特殊场合,可灵活变通,或称戒和尚,或称阿奢黎,或称上师,或称禅师等等。
结束语:与人交往,称谓用得好,显得有礼貌,言语得体,对彼此沟通也有帮助。而了解佛教界的称谓,对认识佛教与佛教徒,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佛教界人士交谈,一般忌用过溢之词和太亲昵的称谓,最重要的还是一份心意,只要出于恭敬心、诚心,无论对方身份高低,都以平等心、爱护心相待,那就是合适的,于法相应,于己有益。
壹脉·品梵 | 佛教称谓——禅师
禅 师
佛教称谓
在古代丛林中,根据高僧大德修学专长和德行特点,往往对他们有不同的称谓。这些常用的佛教称谓分别有法师、大师、禅师等不同名称。今天略说“禅师”。
何谓禅师
禅师是指通达禅定之比丘,以及专门修禅定功夫的禅僧。原始佛教时代,阿罗汉为通晓切禅法者:至部派佛教时代,比丘间产生了各种专门人才,如经师、律师、论师、三藏师、法师、禅师等。其中专意坐禅,通晓禅定者,称禅师。《三教指归》日:“修心静虑日禅师。”
《善住意天字所问经》天子问文殊师利:“何等比丘得名禅师?”文殊日:“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后世,不取三世,至一切法悉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名禅师;无少取、非取,不取于一切法,悉无所得。彼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故名禅师”。
禅师称号之来源
禅师称号的来源有二种:一是当朝天子褒赏有德禅僧,赐予徽号,称某某禅师;二是禅僧某称呼前人为禅师,师家众僧通用之。
天子之褒赏,始于陈宣帝大建元年,尊崇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唐中宗神龙二年赐北宗神秀上座以“大通禅师”之谥号。其后,禅宗六祖慧能禅师圆寂之后,亦获谥“大鉴禅师”号。至于生前即受赐号者,以宋代高僧宗杲受赐“大慧禅师”为最早。
如义堂《日工集》云:“禅师号,自神秀号大通禅师始焉,国师之称亦起于神秀,即唐朝也。生前赐之者,宋朝大慧禅师是也。有四字者,有六字者。如今风俗好名,以多字为荣,非正论也。
在《顿悟要门论》中,曾对律师、法师、禅师三者何为最优越作比较,指出禅师的特点是能够深悟禅法要旨,直了心源,顿见如来,超越生死之苦,获得现前智慧。论云:“有客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在论及禅师的优点时,师曰:‘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忙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二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客日:‘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
在中国,禅师之称,并不限用于禅宗名德,即使是天台宗、净土宗等其他宗派的出家人,凡专习禅坐者即可称为禅师。
在《续高僧传 习禅篇》中,就收录了属于天台宗和净土宗的高僧,诸如慧文禅师、慧思禅师、保志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人皆在收录之列。
以上图文转自『灵隐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