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文化之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 百家文化之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

道家始阴阳,释家起轮回,儒家源礼教。

道家讲无为却非真无为,为在使合天道。
释家讲皆空却是真皆空,空可免除世魔。
儒家尚治世不过是愚民,愚民可以掩盖天下不平而使天下太平。

联系是
道反儒,视之为低智者之所行之事。
释宽儒,视之为不知者难免之迷津。
儒漠道释,视之如同无物,只在挫折时,方想起尚有两处“仙境”。

百家文化之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相当重要的思想流派,是华夏文明的夜空之中两颗闪耀的明星。

儒道两家的思想,至今还对中国甚至世界,保有重大的影响力。

那么,道家和儒家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让道家文化为你释疑。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思想最早来于老子,后有庄子继承与发展,其认为“道”为世界本源,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而儒家思想则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理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为中心思想,倡导的是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等等。那么道家与儒家之间有何区别呢?

一、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应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也就是说,儒家的出类拔萃者,应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理想人格,则应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如此看来,道家的典型人物,应为清修隐者。

二、人性论的不同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则看到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和对个性的摧残。

三、人生观的不同

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道家的人生观,则是出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牵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个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四、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而道家则以“道”为世界本源,讲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其思想核心为道法自然,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色彩。

道家和儒家在诸多不同中,也有其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

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二、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

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三、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

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则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

结束语:道家与儒家,都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对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汲取精华,摒弃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文化上的孔子,哲学上的老子;儒家和道家的三个主要差异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国学大师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讲老子》。

01

傅佩荣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的是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凤凰卫视主讲《国学的天空》,东方卫视主讲《老庄的智慧》,还在得到平台开设了“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同样著名的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代表,有“文化上的儒家和哲学上的道家”的说法。


我们都知道,儒家的核心理念是“礼”,从“礼”出发发展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和文化思想;而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述了世间万物的来源和变换过程。

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经”和“德经”的合集。老子的“道”的思想深刻地体现了辩证思维。阐述是事物相互转化,运动变化的规律。我们所熟知的《道德经》(也称为《老子》)一书中,就有很多辩证法思维,比如在《老子》的第二篇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恶,就没有善;没有短就没有长等等。

02

今天我们分享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三点差异。


傅佩荣老师说,儒家和道家两大思想体系主要差异在于:儒家是以人为中心,而道家是以道为中心。孔子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是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万物都是以人为中心,有所谓“人不学,不知道”,没有接受启蒙,就无法明白人生的正路。所以儒家认为,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外迸发出来。而道家的道并不认为,万物都是以人为中心,而是“道”。道家的“道”并不局限于人的世界。所以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才是万物的来源,而人只是“万物”之一。


是看待万物的角度不同了。如果我说,这只猫很可爱,这多花很漂亮,这些观点都是站到“人”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的,甚至是站在个人主观的角度。但这只猫真的可爱吗?这朵花真的漂亮吗?当然未必,因人而异,甚至还会时过境迁,不同时间看法都不一样。所以道家思想是以“辩证”的方法看待这个世界,并不是以“人”为中心,这样可以排除人类的主观性、价值观的影响,去呈现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和价值。如果不能摆脱“人为”的想法和观点,那么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将会蒙上一层人类的观点。

我们来讲个故事吧。有个故事叫“楚王失弓”,说的是楚国国君有一把天下闻名的宝弓。

首先,以楚国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人难免有国家意识,古人也一样;其次,儒家注重人类的共同意识;最后,要设法扩大万物的层面,就是一切都在宇宙里面,就是一个整体。以道家的思想来说,一旦突破了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那么就可以出现更加宏大的整体观。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社会性”,而以“道”为中心,强调的是“自然性”。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都是相对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三十根辐汇集安在一个毂上,有了毂中间的空处,这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黏土制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处,这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成房屋,有了房屋中间的空处,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任何东西的实有部分要给人带来便利,是靠空虚部分发挥作用的。看似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并不以什么为中心。

03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因此《诗经·大雅》中有所谓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然而,道家显然是把“道”当做宇宙的最后根源。道家出现之后,以“道”代替“天”,而“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是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甚至是革命性的。“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但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

譬如,老子一方面说“天长地久”(《老子》第七章),但同时也承认“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及“天地尚不能久”(《老子》第二十三章),狂风不会吹一整个早上,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即使天地的作为也未必持久。这说明了自然界有它本身的限制,无法作为至高的存在,因此老子提出“道”才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初始,宇宙万物都是一个整体。

在《庄子秋水》篇中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八个字说出了道家对万物是一个整体的思想。道家认为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人来看万物的话,万物当然有贵贱啊,花比草要更可贵啊,黄金比石头可贵啊,钻石比黄金可贵啊,大官比小官要重要啊,这是人来看。从人来看的话,都会分得很多不同的价值,但是呢?它都是人为的,相对的,从道来看的话,是一个整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思是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而这个东西就是“道”。

04

儒家强调的是德行修养,强调人性向善,你这一生就要择善固执,到最后止于至善。儒家也讲究“天人合德”,“君子”或者“圣人”是人的最高追求,孔子认为人每隔十年就需要提升到不同的境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修炼的过程。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道家也并没有将圣人或者君主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而是崇尚返璞归真。要么悟道,要么普通人,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是说,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所以,能悟道的人很少,道家还不重视你去念书,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老子对于念书的态度。庄子里面说得更直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像这个是道家的立场。

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两种要求,一种是仁爱,一种是正义。儒家的思想比较偏向正义,希望说你善恶有适当的报应,道家的思想比较偏向仁爱,就是可以包容一切。所以老子最喜欢讲的比喻是什么?母亲。把道当作母亲,母亲对于子女统统包容。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都体现了道家的包容思想。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