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的作用,楞严经在佛经中的地位 佛经的《楞严经》和《楞伽经》,有什么区别啊?
《楞严经》为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从指出人常识中的缺陷直到证入如来、修正法门、修行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偏差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可以说,单单钻研一本《楞严经》就可以明白佛教修行的整个过程。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
《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参看有识之士的讲义能帮助理解。
因此这两部经区别在于楞严经重在见性修根的原理。楞伽经重在唯心分别境界的修证。
楞严经的作用,楞严经在佛经中的地位
佛教据记载早在秦朝时就掺入中国,那时的秦朝对于佛教的到来还是处于抵触状态,到了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在佛经大全中能保留到现在的经文甚是珍贵。那么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的是《楞严经》在佛经中的地位,希望大家喜欢。
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於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於圣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
楞严法门三大主旨
1、悟本体(先行)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悟”有三种:
(1)、解悟——即是始觉。于此觉中,了妄达真。“了妄”者,如了七处皆妄,一切世间幻化虚妄。“达真”者,如十番显见,通达本有[真见之性]。此[始觉智]即见道位,于是悟中,行者之观念(知见)改变、行为转变,且此等转变皆是决定,非如突然心血来潮,昙花一现,此即如圆觉经所云:“即已成金,不复为矿”。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现即逝。即如小乘之见道位,一切邪见、恶知见悉断。亦如大乘见道位,决定一佛乘,不再履于凡外权小之径,并于一切法,闻即信受、谛解。
(2)、行悟——即明心见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应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恶(烦恼)等法自相、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起、如何修灭等。至于“心王”,则了八识之体,诸识各自之体、相、用如何,以及其间互动之条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称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师说:“明心号菩萨。”“见性”者,即是见自本性,亦是见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见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证觉”,即于六十位修证过程中,分分断无明,即得分分见。是故大般涅盘经中说:“十住菩萨犹见不了了。”意谓:十住菩萨虽有见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见,是故,于此位中,尚非现量境界,而仍属比量智。
(3)、证悟——此即“究竟觉”,亦是证道位,即为现量智。是故当知,所谓“悟”者,绝非“神秘”、笼统的概念,而是有具体之悟境、对象、及内容的。且悟前与悟后,其人之三业,必然转变,有所不同。其转变即:越加清净、壮严、不贪染、有智慧。而且当然不会因为悟了,而言行乖异、反常、狂妄、贪爱世间、恣行杂染(若如此者,则决非悟了,而是著魔—然末世众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为大悟!)
2、持心戒(初行)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经中说:“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说:“摄心为戒”,以摄心、摄念,令恶心、恶念不起,名为心戒,是为如来戒。因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于其持犯,即不能说要具多少缘,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断”(杀生)、(离本处)、(偷盗)、(入胡麻许)、(邪淫)、(前人领解)、(妄语)、(咽咽得罪)、(饮酒)等——方结罪,只要起心动念有恶念,恶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须持佛心戒,持心令无杀心、无盗心、无淫心、无妄语心,才有资格修习佛定。
修大定(正行)
此即所谓“全体起修”。所言[体]者,真如本体也,以悟得本体故,故得依此本体为“本修因”(即[如来密因]),而进修首楞严大定。
【结束语】由于《楞严经》内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由此可见《楞严经》在修行道路上其重要的地位。
禅宗泰斗开示,《楞严经》有上百卷之多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在重庆慈云寺开示——侍者惟因笔录
“……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祗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
以上是从虚云老和尚年谱摘抄过来的,这个时候,虚老已经一百多岁了。请看红字加粗部分。虚云老和尚说,《楞严经》原先有百卷之多,只不过传到中国来的只有十卷。
那么问题来了:虚云老和尚是如何知道《楞严经》有百卷之多的呢?传说此经取自龙宫,难道他老人家亲自去看过?还是他老人家参加过这个楞严法会?或是某位佛菩萨给虚老开示过?或是听某位隐士所说?……
不管哪一种情况,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以虚云老和尚的证量,持戒之精严,他是绝对不会打妄语,绝对不会胡乱说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完整的《楞严经》确实是有上百卷之多。
一部佛经历经几百几千年的传承下来,由于传承中的人为疏漏,翻译者的水平高低,相互传抄中的参杂错漏等等因素,会导致一部佛经难免有些不是那么完整,完美,但是只要佛经所讲的法理,符合佛陀的教法,符合三法印,那么就不影响后世佛弟子学习,修行,参悟。从古至今因《楞严经》开悟见性的祖师大德很多,千百年来,楞严咒也被祖师定为丛林早课第一课的重要位置。
现在有些自以为是之人,贡高我慢,往往诽谤经典,自造恶业,实在是可怜悯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