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菩萨道场在哪里,韦驮菩萨又是谁 韦驮菩萨的道场?
天目山我没有去过,但是我记得听齐素萍老菩萨讲话时说过,在韦驮菩萨自己的道场里面,韦驮菩萨是坐着的,在其他地方都是站像。
您去过天目山,回忆一下哪座寺院里面的韦陀菩萨像是坐着的,就是了!
韦驮菩萨道场在哪里,韦驮菩萨又是谁
佛教早在前秦时期就已传到中国,直到了东汉末年在中国才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国各个城市都有佛教的身影,佛教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如如来、地藏、灵吉、不动明王等等那么大家知道韦驮菩萨又是谁吗?几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番。
韦驮尊者,又称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驱邪魔护佛法。韦驮菩萨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神之一,被誉为佛教中的神形太保,以善走如飞着称。也有守护庙出家人的用意。在台湾如果有机会到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参观或祭拜,经常可以看到手持金刚杵,做武将打扮的韦驮神像,韦驮菩萨在佛教寺院中,担任护持僧众、宏演佛法的任务。
帝释天是古印度佛陀神话中的天神,相传释迦佛去世之后,诸天神与众王商量火化释迦佛的遗体,收取舍利子建塔供奉,此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向诸天与众王说道,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必须先取下佛牙回去,建造塔寺供养。
当时有一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子,韦驮见状奋起直追,霎时将罗刹鬼擒住,取回佛牙舍利子,诸天神与众王赞扬不已,认为韦驮可驱邪除魔,保护佛法。关于韦驮还有另外一段传说,韦驮天名为韦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所率领的八大神将之一,又是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后来皈依佛门,成为护法天大神,西牛货州、南瞻部洲,以利益化生,救济一切众生为本誓。
《普陀山传奇异闻录》一书中记载韦驮护法的事,清代末期,普陀山有一座寺庙,于夜间烧起一场无名火,当夜正逢一位小沙弥睡在韦驮佛像之下,梦中看见一位身穿金甲,状似韦驮护法者对他说道:「庙中失火,赶紧逃生。」小沙弥忽然惊醒,果然看见寺中大火焚烧,情急之下,扛起韦驮塑像,就往庙门外跑。
大火猖狂至极,经过一夜焚烧,一直到早上,众人察看灾情时,发觉寺庙满目疮痍,只有韦驮塑像吃立门外安然无恙。韦驮塑像有几百斤重,必须数名壮汉出尽全力,方能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弥竟然可以独力背起,可见韦驮之灵验。韦驮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着称。在中国供奉韦驮,是立于天王殿弥勒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着大雄宝殿前面的灵塔,守护塔内的佛骨与舍利子,以防邪魔前来偷盗。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以护持佛法。
韦驮尊天菩萨在多部经典中,发愿扶持佛法和学习佛法的人。如此大愿使菩萨成为佛教护法神的代表,故责任重大。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学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障难,未入圣流之前,不能对付魔事。这时,韦驮菩萨的出现,护持四众弟子修行。
很多善良的人,由于过去业力的原因,出现了贫穷疾病、诸多不顺。礼拜供养韦驮菩萨,一瞻一礼,就会得到菩萨的加持。由此可知,只要我们一心如法修行,多行布施,多积福德韦驮菩萨就会时常在我们身边。佛陀付嘱韦驮菩萨,在末法时期,要保护真心实意修行人和善人。
在台湾寺庙只要有供奉观音菩萨,大部分都会配祀伽蓝与韦驮两大护法。韦驮护法被安奉在观音菩萨左方,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被飞带、手执金刚杵。伽蓝护法在观音菩萨右方,红脸黑髯,身着铠甲、肩被飞带、腰佩宝剑,英气逼人。
自古以来,佛寺伽蓝之建立,必安奉韦驮神,皆为头戴兽头盔,腰扎革带之装束,手持金刚杵,且有两种姿态,一是双手合掌捧杵,二是以手按杵据地,双手合掌捧杵为接待之意,凡四方游僧前来挂单,必受供养。以手按杵据地,是指示游僧看见韦驮此状,便知此佛寺不接待外来僧家。
相传,浙江临安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
【结束语】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
民间故事|太原旅游景区专辑——白云寺篇之韦陀坐像
收录于合集
#民间故事139个#旅游景区140个#中华傅山园29个
导 语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太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既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绘画艺术,也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我们将陆续推出旅游景区民间故事,以飨读者。
本期继续为大家讲述白云寺相关民间故事。
白云寺简介
白云寺位于太原城东南,始建于唐初,兴盛于明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系一代名相狄仁杰为母还愿所建,是太原规模最大的十方道场,彰显了太原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该寺现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普光明殿、大雄宝殿、毗卢阁、观音殿、地藏殿、祖堂、伽蓝殿等,寺内有清代碑记八通,珍藏《九藏》一部。寺内有一棵白皮松,高约三十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为珍稀树种。
白云寺山门 和太生/摄
韦陀坐像
/臧云翔
白云寺寺前置石狮一对,给人一种幽深肃穆之感。山门殿内四角塑四大天王,大肚弥勒佛端坐殿中央,弥勒佛背后是韦陀。韦陀身穿铠甲,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韦陀的塑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另一种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韦陀手执金刚杵的姿势很有讲究,据佛门规定,凡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的韦陀寺院,是招待十方游僧的寺院。反之,韦陀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院,为小庙或家庙性质,不接待挂单游僧,游方僧尼一望便知。但此寺的韦陀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显然不是接待寺,为何此寺又叫招待十方游僧的十方寺院呢?原来白云寺是唐代狄仁杰之母修建的观音堂,是狄母求经拜佛的家庙,不接待四方游僧,故而韦陀像塑成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的形象。后观音堂改为招待十方游僧的白云寺,但是为了纪念狄母建寺庙的功德,原家庙的韦陀神像就保留了下来,却在寺名之前加上十方院,又因白云寺在太原之南,成为南十方院白云寺。
在我国佛教中韦陀是护法神,所以寺庙中只有一尊韦陀站像。唯白云寺还有一尊韦陀坐像。
相传有一年太原闹灾荒,白云寺也缺粮断炊。大部分僧人云游四方,只剩几位老僧守寺,数日未食,奄奄一息。在生死攸关时,有人从南方送来五车粮食。送粮者言:“前些时候太原白云寺一名年轻和尚前去化缘,请求员外施舍几车粮食赈灾。恰逢我家小姐半身风瘫,长期卧床,百医无效,结果吃了这位和尚两服药,病已痊愈。为感谢你们医病之恩,我家员外特意送来五车粮食。”几位老僧听后甚为震惊,虽说大部分僧人皆云游四方并化缘,但本寺年轻和尚都不懂医术,如何能为员外之女看病?于是问送粮者:“这位年轻和尚长相如何?”送粮者在山门殿看见了韦陀像,对众僧说:“化缘的和尚就是他!”众僧立即在韦陀像面前合十,感谢韦陀化缘救命之恩。老僧随即在寺前搭建粥棚,赈救四方灾民。这批粮食不仅救活寺内老僧,也使附近村民免于饿死。因此,乡亲们为感谢韦陀救灾之恩,集资雕塑韦陀像。乡亲们认为韦陀每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站着太累了,故把韦陀雕塑成韦陀尊天菩萨坐像。
白云寺天王殿 和太生/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