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龙虎山张天师是谁,关于他不同寻常的来历 江西的龙虎山张天师是何人?他有着哪些不为寻常的经历?
要说龙虎山张天师,最出名最有资格的就是初代天师张道陵,他也是道教的创始人,传说之中太上老君的亲传弟子,大破蜀地巫妖之祸的传奇道士,他也被道教之人尊称为“祖天师”。
01、玄幻小说般的出场方式,张道陵生来便不凡,紫气充满庭院
打开张道陵的一生,你会发现他充满了各种故事和传奇色彩,他的经历亦真亦幻,偏偏又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他从出生、成长、再到升仙,可以写成一部玄幻修真小说,亦或者那些小说就是照着张道陵这个原型来写的。
张道陵原本的名字是叫张陵,他是“汉初三杰”张良的后代,他母亲先是在梦中梦到了天上魁星下凡,才继而怀孕,诞下了张陵。
张陵刚出生的时候就是标准的天降异象那一套,院子里弥漫着象征尊贵的紫气,院子上面有黄色的云朵笼罩,张陵降生的屋子也是充满着奇异的香味,足足维持了30天还没散去。
这种人,放在小说里必然是主角,放到现实中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所以张道陵刚7岁之时,别人还在撒尿和泥,他已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把玄之又玄的《道德经》给掌握通透了。
后来,他又接触儒家书籍,当了江州令,当朝帝王又下诏升他的官,换做一般人早就得意洋洋,开始大展拳脚,施展自己的抱负,完成宏图大业。而张陵偏偏拒绝了,他认为儒家之道无法解决生死问题,帝王只需要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之道,天下就会太平而兴盛,不需要他进行辅佐。
02、张道陵通晓世理,远离尘世,开始“修道”之路
随后,看破了俗世的张陵,就辞去官职,远离人间的嘈杂,跑去山水之间,专心的修仙访道。
他到了江西省一座山上,炼了3年丹,然后丹成的时候出现了龙虎之象,这座山就得名龙虎山,他又在这山间救济附近百姓,给他们讲道除灾,持续了大约30年。因此,从他的第4代传人张盛开始,他的所有后世子孙,都居住在龙虎山修道,龙虎山也被称为道教第一山,属于道教四大名山之列。
03、张道陵90岁高龄进入蜀地,传教立派,123岁羽化飞升
张道陵的一生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于多地修道,感悟天地至理和自然大道,而最令他满意的地方就是蜀地。
因为蜀地的名山大川相当之多,比如青城山、鹤鸣山、葛溃山、真都山等,更重要的是蜀地之人比较淳朴善良忠厚,容易接受新思想,相当适合教派的创立和发展。再有,蜀地湿气和疹气比较严重,当地的人容易因此生病,他可以利用丹药和符箓给他们看病,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所以,张道陵就带着徒弟进入了巴蜀之地,以太上老君之名开创道教,教化百姓,救济有难之人,时称“五斗米道”,此外,张道陵顺手把祸害蜀地的巫妖之教铲除,给当地民众一个更加宁静祥和的乐土。
民间为了感激张道陵,也把他铲除巫妖之教的经历编成了传奇的故事:
汉顺帝年间,太上老君亲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术法和法宝,让他降服为害一方的八大鬼帅和六大魔王,这些妖邪散播疫病,祸害当地百姓,让众生饱受疾苦。
而张道陵就在青城山开坛做法,指挥风雨雷电和天兵天将跟妖邪斗争,妖邪放出的火焰、刀、箭、鬼兵都对张道陵无效,张道陵只是丹笔一挥,所有鬼怪都瞬间消散,只剩下六大魔王磕头求饶,于是张道陵就用山镇压了魔王,魔王也答应不再祸乱百姓。
江西龙虎山张天师是谁,关于他不同寻常的来历
在龙虎山上有着一个特殊的宫殿,那就是天师府。天师府便是张道陵的居住地,张道陵也被称之为张天师。龙虎山就是张天师与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的地方,张天师是谁你知道吗?又怎么能够拥有天师府呢?
那么,本期道教文化一起了解张天师是谁。
张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156年或178年),字辅汉。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即天师张氏之始祖,也因是道教三祖之一的创教之祖(虽然天师之号并非他第一个人使用);又称“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等号。民间则常俗称张天师。
传说张道陵以虎为座骑,与太极左宫仙翁葛仙翁葛玄、许真君许逊、崇恩真君萨翁真人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所作,为天师家学。当时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后来天师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正一”二字的意思是正以驱邪、以一统万。《正一经》云:“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崆峒问答》曰:何谓正一?正者不邪,一者不杂。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故曰正一。”
张道陵,初名张陵,后改今名。本是太学书生,性好学,博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汉顺帝时永寿元年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
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自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纂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四川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传说时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传说第1代天师张道陵跟太上老君学道得老君亲授,得天独厚,道法高强。
祖天师所创道派,称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当时又有称五斗米道(编者按:实际上多用是蔑称。好比孔子收弟子要收束修(十条干肉),总不能把儒家叫“腊肉教”吧!)。张道陵除书符治病、驱邪禳灾以外,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
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其孙子张鲁在东汉末,三国时期,拥有一支军队,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并利用政权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会和宗派主张,比如,对犯有罪过的人,不是用严刑惩罚,而是原谅三次后再加以刑罚,那刑罚也比较轻,一般是让他去修路。
同时在路上设义舍,里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这些措施对于天下大乱形势下的民众,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因此得到了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后来,张鲁投降了曹操,割据政权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将天师道的力量迁移到北方,让但是正一盟威道教却得到了保留,并向内地传播。
天师降妖伏魔,救护众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动,都愿意听受天师教化。于是天师设立二十四治,广收门徒,教化于民。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册,敕封天师为正一真人,天师世寿一百二十三岁,白日飞升。
【结束语】张天师辨识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也被称之为祖天师。张天师在道教内所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其在道教内的成就也是不可言喻的,更是在当时被誉为神人。
汉张良九世孙:张道陵是江西龙虎山的开山祖师爷吗?
汉张良九世孙:张道陵是江西龙虎山的开山祖师爷吗?
一般人也许不知道,江西龙虎山的开山之祖就是东汉的张道陵,即张天师。
天师道与全真道除了都是以老子《道德经》为其道的基本教义外,两派的主要区别在于:天师道道士可以结婚生子,每一代天师的确立皆如皇室继统一样,由上一代天师的嫡长子继承天师位,每代天师皆由当朝皇帝敕封。而全真道则主张清修,每一代掌门人的确立皆由上一代掌门人指定,既非子嗣继承,也不需皇帝敕封。
天师道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系汉留侯张良九世孙,得道后称张道陵。
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张陵生于沛国(今江苏丰县),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成年后,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眼,隆准
方颐,目有三角,虬髭美髯,望之森严。七岁时,读老子《道德经》爱不释手。稍长,对四书五经,天文地理,河图洛书等经书典籍无不涉猎,所览之书,心领神会,过目成诵。后来,办学堂,讲经学,从学者千余人。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二十五岁的张陵,以道德文章举贤良,拜为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其身在官府,却无意仕途。期间,得练形合气之书,遂挂冠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市东北),立志修道。修炼三年后,为寻修道宝地,独携弟子王长,云游各地。至鄱阳湖后,入贵溪云锦山,并之视为修道福地。设坛仙水岩,修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便将云锦山改名为龙虎山。斯时,张陵己六十余岁,但容貌仍似三十余岁者。此后,又访得《神虎秘文》、《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太清丹书》。至此,修道有成。
正当张道陵及王长在龙虎山地区把道教体系,道教理论不断完善之时,四川发生瘟疫。闻讯后,以医药神术拯救众生的张道陵,带上在龙虎山炼制的神丹和名种草药,匆匆赶往四川,居住青城山,一边为百姓治病,一边继续发展道教。
至汉顺帝时(公元123年),张道陵己自著道书二十四篇,又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篆》、《三清众经》等秘籍。于是,便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基本教旨,正式创立《正一盟威道》(教外称“五斗米道”),教众奉其为天师,后世称为天师道或正一道。
此后,张道陵的后裔世袭天师道法。时至今日,在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都有张天师神像供人朝拜。
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张道陵偕妻雍氏一同“飞升”,寿一百二十三岁,道众称其为祖天师。羽化前,他交待子孙要返回龙虎山,因为那里有他的丹灶、草堂和他的道众,还有他镇压在镇妖井中的一百单八位天罡地煞魔头。
祖天师羽化后,子,张衡;孙,张鲁(《三国志.魏书八.张鲁》)先后承袭其道。至汉献帝时(公元190年),张鲁己据汉中二十余年(191-215年),实行政教合一,大力传播和发展正一盟威道,民夷信向之。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归顺曹操,由操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从而使正一盟威道取得了合法地位,逐渐成为后世的正统道教,即新天师道。
而重返龙虎山的担子,则落到张鲁的儿子,张道陵的重孙张盛身上。在当时三国纷争的情况下,从四川到江西殊为不易。张盛不负重托,携带着祖天师的印、剑、符、篆等信物,辗转云、贵、滇,沿着十万大山的崎岖山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天师张道陵炼丹造基的龙虎山,开始了天师道在龙虎山承续六十三代的绵延,使龙虎山逐渐成为中国正一道的道教中心。据《留侯世家》记载,张盛于晋承嘉年(公元309年)羽化,享年九十八岁。
在六十三代天师中,贡献突出的还有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公元1092-1128年)。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及次年,其两次应诏入朝,与宋徽宗坐而论道。自崇宁四年(1105年),朝廷先后拨银迁建上清正一宫,赐建上清镇天师府。自张继先始,历代天师皆由朝廷敕封。张继先羽化时年仅三十六岁,其后二百年,施耐庵作《水浒传》,其中“神童天师”即以张继先为原型。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公元1340-1410年),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袭教。次年春,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于奉天殿,眷赍有加。越年辞归,太祖亲制文两道,特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敕重建大上清宫,并钦赐龙虎山正一玄坛印及关防、符篆,镇护龙虎山。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命张宇初天师寻访真人张三丰,两位真人相遇于武当山“遇真桥”,后敕建“遇真观”。
天师的承续止于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公元1904-1969年)。公元1949年4月,张恩溥经广州转澳门至香港,次年春入台,居台北大龙洞觉修宫。公元1969年12月,末代张天师在台北市私邸羽化,享年六十五岁。与两年前(即公元2008年10月28日)由于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长孙衍圣公孔德成在台北去世,而衍圣公从此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一样,延续了六十三代的嗣汉张天师至此也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