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三净肉,三净肉都有什么要求 谁能告诉我吃三净肉,三净肉是什么意思?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食“三净肉”——哪来的根据?
食“三净肉”——哪来的根据?
有的人认为,修佛之人是要吃素的,实在不能全素,食肉只能食“三净肉,”我在多年前也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的说法,于是就没有彻底的戒掉食肉的习惯。当时由于刚刚学佛,对许多的佛学知识不甚了解,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善知识,因此,持这种观点一直误解了许多年。当我看了《大佛顶首楞严经》后,突然感到食“三净肉”的人非常可怕。这不是为贪食肉食的人开拓吗?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有如下一段记载: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chán)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指示)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tūn),相食未已(yǐ停止),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sāi)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1]行,不蹋(tà)生草,况(何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bó),及是此土靴履裘毳(xuē lǚ qiǔ cuì),乳酪(lào)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chóu)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tú=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有的人在佛学问答中对三净肉和五净肉有如下的解释:
三净肉者,三种情况之肉不得食。
一、不自杀:不得亲自杀害一切众生,某得其肉,若得其肉则犯;
二、不教他杀:自己想吃肉,自知不能亲自杀,而叫别人杀来给我吃,若得逞则犯;
三、不闻杀:非自己所杀,非叫他杀,而亲闻他人宰杀,众生哭叫之声,其肉不得食,若得其肉则犯;
另外两种情况之肉可食用:
一、自死:就是众生自己命终,非他人打击之死,易非种种策谋之死,得其肉而食之者不犯;
二、残食:就是众生被弱肉强食,因而剩下之残余剩肉,若得其肉可食,食而不犯也。
以上两种可食用之肉,我认为是对初修道人而言的,彻底断烦恼,成正果,是一切肉皆不可食用的。
以上五净肉。佛祖在世时,佛说可食五净肉,此肉乃佛神力化生,本无命根,因为有的地方草菜不生,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佛才化现出了五净肉给众生食用,而在有素食的情况下,再食用五净肉,就是给自己找接口,就是犯戒。佛说:“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
意思是说,入定心得三摩地之人,报终仍然要沉入生死苦海,仍然没有脱离六道。三摩地是何等的甚深禅定啊,尚且因为食肉的原因,仍然要再次堕入六道,对于佛弟子来说,食肉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简直是误人终生!
佛说:“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告诉修学佛法的弟子“凡是肉者,一切悉断”。
佛说:“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人食肉,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就是佛的智慧都不得救护)因此,不但我们自己不能吃三净肉,也要告诉别人不能吃三净肉。不认真看经典,而乱说话,就是口业,就是妄语,就是谤言如来,难道不可怕吗?!!
什么叫三净肉,三净肉都有什么要求
如果不是从小就做某种事的话,是无法一下子就改掉某种习惯的。例如对于一般的学佛弟子来说,一时半会是改不了吃肉的,所以佛教中有一种权益方便之法,就是吃三净肉。本期佛教文化将为你介绍什么是三净肉。
何谓三净肉?就是限制在三种情况之下,这三种肉不得吃。
第一不自杀: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所杀,若杀所得之肉不可食,若食则犯规,得罪无量。
第二不教他杀:自己想吃肉,知道自己不能亲自杀,而教别人杀来给我吃,这也是犯规,得无量罪。
第三不闻杀:没有自己亲自杀,也没有教他人杀来给我吃,但听到隔壁有杀鸡,鸡叫之声,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则犯规,得无量罪。
还有一种叫做为我杀,何谓为我杀?譬如我到朋友家,朋友很好客,特意买活鸡或自家所养的鸡来杀,这鸡本来不该死,因为我来的原因,这鸡为我而杀,为我而死,这叫做为我杀,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则犯规,得无量罪。
举例来说,如果到市场正好看到摊贩在杀鸡、杀鱼,或者贩卖的人告诉你这是现宰的鲜肉,这就不符合上述条件;又如,到亲戚朋友家里作客时,他们特地杀鸡宰鸭来款待,此即让众生为自己而被杀,这便不是三净肉。不能完全吃素的人,可以暂时吃这种肉,或到街上买现成已被宰杀了牲畜禽类等的肉。
吃三净肉的意思就是这种情况而定,除了这三净肉之外,去买现成的肉或吃便餐之肉,即不构成规范之内。
佛陀和比库们都依托钵乞食而活命,施主布施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不能挑剔,只要所食用的是三净肉,都是如法的。佛陀在世时,得瓦达答提出五种主张想要破僧,反而被佛陀所禁止,其中第五种就是主张终生不吃鱼肉。我们应当以此为警惕!至于有些在家众为了慈悲或习惯而不吃鱼肉,在他们的环境允许下,想少和众生结恶缘,这是值得赞许的。然而他们不应该批评如法食用三净肉的佛教徒,如此大家才能和睦相处。
都说和尚不能开荤戒,"荤"是什么?令人大跌眼镜,居然是葱姜蒜
和尚能不能吃肉?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个看起来简单但很多人都会答错的问题。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所以要追寻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古印度佛经。事实上,人们并未发现任何一本古经书有明确禁止信徒食用肉类的记载。
时至今日,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佛教徒依然能够享用肉质美食——看起来,只有中国的和尚被严令禁止与肉绝缘。但也不尽然,因为在中国蒙、藏、傣等地区的信众就从未受到过这方面的限制。
即便在原始佛教之中,佛陀也只对象、马、龙、人四类实行禁令,而其余肉类除了特定条件外皆可食用。这特定条件就是"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
没看到它是怎么被杀的,也没听别人叙述过它的死亡过程,它也不是因为我而被杀的。那么,这肉便可吃得。至于大乘、小乘的更多分类要求,小解暂不赘述。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向"荤"字投去异样的目光:它在佛教长远的历史戒律之中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们先来看看它在各大古籍中的解释。
《说文》:"荤,臭菜也。"
《仓颉篇》:"荤,辛菜也。"
《礼记·玉藻》:"姜及辛菜也。"
《荀子·富国》:"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
看起来,"荤"与肉没啥瓜葛,而总是与菜联系在一起。其实从字形上来,草字头的结构就表明它是一个与植物相关的字。"荤"的本意便是指:葱、姜、蒜等辛臭的蔬菜。
如今,这些"荤"菜早已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料,但在古代,它们却是"臭名昭著"的重口味食物。尤其对于讲究清欲寡淡的佛教而言,他们更将这些具有特殊气味的菜拒之门外。
这就是"佛子不得食五辛"说法的由来。五辛,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薤类似于葱,芫荽即是香菜。不过,"荤"在佛教里不读hūn,而是读xūn,大概是厌恶其熏人的气味儿吧。
既然如此,佛经没有表明禁肉,戒律中的"荤"也不是指肉,那么中国的和尚不吃肉,究竟缘何而起?这事儿要追究起来,必须得提到一个皇帝,那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老祖宗是萧何,他从南齐手中接过皇位,成为梁朝政权的建立者。在位48年,虽然有所政绩,但他最为著名的还是信佛,信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就说一件事。萧衍不仅信佛,全国范围内广立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这个;而且他自己想当和尚想得发疯,曾经前后四次放弃皇帝身份,跑到同泰寺敲木鱼去了。
萧衍觉得,钱财乃身外之物,该供奉的都供奉了,而剩下最为珍贵的就是九五之尊的自己,所以他把自己捐给了同泰寺。大臣一看这不行啊,群龙无首大梁要完啊,所以就掏空国库拿钱去赎,萧衍这才回宫。
重点是前后共有四次,谁知道这同泰寺究竟收了多少赎款。假如赎回的这人不是萧衍,那恐怕免不了要被怀疑是不是吃了同泰寺的回扣了。
就这一件事,足以说明萧衍对佛教的痴迷程度。有一天,他从《大般涅经》里读到一项内容叫"戒杀生",他觉得很受用。普度众生,当然要众生平等才行,可是怎么样才能有效阻止"杀生"呢?
萧衍想到一句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所以他下令:鼓励全国百姓吃素,文武群臣带头执行,而和尚嘛,一律禁了!
从此后,中国的和尚便从梁武帝这攒下了传统,秉持素食主义,不再吃肉。
这很有意思。果然皇帝才是古代社会的领主,凭一人之力就能扭转一个宗教的传播形式,只是明白此间道理后,以后可能无法再正视葱姜蒜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