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佛教法眼宗由来 佛教的五家七宗中本山在江西的有( )。A.云门宗B.曹洞宗C.法眼宗D.黄龙宗E.杨岐宗此题为多项选择题...
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佛教法眼宗由来
佛何在,佛在天外天,世间有琐事千千,哪一样入得了法眼?佛教就是这么的脱凡超圣,他们不会为了一点小事而跟人斤斤计较。本期佛教文化将为你介绍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佛教法眼宗,介绍它的由来。
法眼宗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中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它历经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寿(904—975)三祖,活跃于唐末宋初的五代时期。作为宗派,法眼宗的传承历史不长,但是,它的几位祖师都是吴越地区学修并重的高僧。法眼宗祖庭为南京清凉寺。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盛于宋初。
法眼宗法眼是一位神秘论者,不过他的神秘不是在于自然和宇宙的不可知;而是在于其生生不已。虽然他对华严的造诣颇深,尤其精于六相的原理和解释,但他却不认为现象界和实体界是同一的,因为实体是离一切相的。
在他眼中实体是空的,他和学生永明道潜的一段对话中便特别说明了这点。某次他问道潜曾看什么经,道潜告诉他曾看《华严经》,于是他便说:“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在华严经中是属于那个部分”?
道潜回答说:“是在该经的十地品中,照理说:出世和世间的一切法都具有六相”。
法眼又问:“空是否还有六相呢”?
这话问得道潜懵然不知所对。接着法眼又说:“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告诉你”。
道潜便依照他的话问:“空是否也具有六相呢”?
法眼立刻回答说:“是空”。听了这话,道潜恍然大悟。高兴得不禁雀跃,向法眼行礼道谢。于是法眼又问:“你是怎样了解”?道潜立刻回答说:“空”。法眼便大为赞许。
“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般若无知”、“一切现成”的法眼宗风。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
《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
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症施药,垂机顺利,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法眼宗 法眼公案
法眼宗
法眼宗的宗风非常平实,主要特色就是当年文益在桂琛处得悟的那句话:“(若论佛法)一切现成”,采取的践行路线是“禅教合一”。此宗是辨识佛法的眼日,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此外,法眼宗偏重于文学,比较注重文字。《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人天眼日》说:“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症施药,垂机顺利,扫除情解。”
法眼宗是禅门五家七宗里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在历史上担当着禅门僧值的角色——在军队,它相当于纠察队;在寺院,它相于僧值师。法眼文益禅师针对当时佛教出现的弊端,提出了十条原则性的著述,即《宗门十规论》:一、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二、党护门风不通议论;三、举令提纲不知血脉;四、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五、理事相违不分触净;六、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言句;七、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八、不通教典乱有引证;九、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十、护己之短好争胜负。《宗门十规论》是法眼宗的代表作,是针砭时弊的救命药,一清混乱的宗教现状,影响巨大。
法眼公案
南唐中主李璟很尊重法眼禅师,是法眼禅师的皈依弟子。有一天,李璟请法眼禅师同赏牡丹,同时也请教佛法问题。牡丹代表富贵,赏完花后,李璟请禅师作一首偈子,文益禅师写了一首诗:
拥義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晚风渐起,天气凉了,他们披着披风对着牡丹花丛,花正盛开。文益禅师对李璟说道:“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你赶快去修道,时代已经结束,不是你的了。何必等到花掉下来,你才知道是空的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