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佛教云门宗历史 佛教的五家七宗中本山在江西的有( )。A.云门宗B.曹洞宗C.法眼宗D.黄龙宗E.杨岐宗此题为多项选择题...

正确答案:BDE

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佛教云门宗历史

大慧普觉禅师说:“昨日梦说禅,如今禅说梦。梦时梦如今说底,说时说昨日梦底。昨日合眼梦,如今开眼梦。诸人总在梦中听,云门复说梦中梦。”本期佛教文化将为你介绍佛宗五家七宗之一的云门宗的历史。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因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略称云宗,属南宗青原法系。文偃住韶州(广东)云门山光泰禅院,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大振禅风,因取其山名宗。文偃初参睦州道明,后谒雪峰义存得宗印。道明之宗风峭峻,不容拟议;雪峰之宗风温密,可探玄奥;文偃得此二风,更自发挥独妙之宗致,故机辨险绝,语句简要,如电光石火,而每有千钧之重。素有“云门天子”、“临济将军”、“曹洞土民”之称。云门宗祖庭位于广东韶关云门寺。

云门宗以云门文偃864~949为宗祖,属青原法系。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大振禅风,因取其山名宗。云门文偃的得法弟子中,法系较为兴盛的是德山缘密、双泉师宽、香林澄远、洞山守初等。

云门弟子中最上首者为香林澄远,接引学人完全继承了云门风格。香林澄远下有智门光祚,光祚门下得法者甚众,有雪窦重显等。雪窦重显大振宗风,中兴云门,使云门宗在北宋盛极一时,同时也开始与其他宗派相融合。云门宗通过香林一系而延续到了南宋。到了元初,其法脉遂湮没无闻。一宗法脉仅延续了二百年,这主要是由于其机锋险绝,不容拟议,无路可通,非上等根机者难以悟入的缘故。

云门宗宗风陡峻,以简洁明快、不可拟议的手法破除参禅者的执着,返观自心。云门宗既不像临济那样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样丁宁绵密,而是以激烈言辞,指人迷津,剿绝情识妄想。《人天眼目》卷2云:“云门宗旨,绝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孤危耸峻。”云门曾作颂示学人:“云门耸峻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再举轹中泥。”

充分表露了云门耸峻、机用迅疾、不容拟议的特性。禅林中往往以“云门天子”、“云门一曲”表示云门宗风。云门曲原为华夏古曲,曲调艰深,歌者难咏唱,闻者难领受,禅林遂用来转指难于理解的云门宗风。云门宗接化学人,犹如天子的诏敕,一次即决定万机,不得再问,令人毫无犹豫之余地,因而又有“云门天子”之称。

云门宗的要义与菁华集中体现于“云门三句”。

文偃曾示众:“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世缘,作么生承当?”众人无对,遂自答:“一镞破三关。”“函盖乾坤”指绝对真理遍布天地之间,函盖整个宇宙;“目机铢两”指师家为断除学人烦恼妄想,超越语言文字,促使学人内心顿悟;“不涉万缘”,指师家应机说法,施行活泼无碍的化导。后来云门法嗣德山缘密汲取云门三句精髓,改其语为“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禅林或称为德山三句。

由于它广为云门宗禅人所用,因此习惯上仍称为云门三句,并被誉为云门剑、吹毛剑。对“云门三句”的内涵,吕澄先生以法眼文益的《宗门十规论》“韶阳则函盖截流”为出发点,从理事关系上来加以说明,认为云门三句中,重要的是前两句,即函盖乾坤、截断众流,指出韶阳将函盖喻为理,将截流喻为事,“作为理是普遍的,合天盖地;从每一事上看,即如截流只是一个断面,因此,理就是整个,事就是断面。”

实际上,云门三句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并无主次之分。对于理解云门宗禅学思想与禅诗美感特性,云门三句的每一句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岳西温泉罗源山清代云门宗的圣地——岳西资福寺

清代云门宗的圣地——岳西资福寺

资福寺位于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享堂组罗源山。明天顺六年(1462)《直隶安庆郡志》载:“罗源山资福寺,在治西北一百二十里……洪武三年僧德祖重建。”1722年《安庆府志》载:“资福寺,在汤池畈罗源,宋创明废”。1920年《潜山县志(卷三十·杂类志·仙释·寺观)载: “资福寺,在清照乡县北一百里汤池畈罗源山,宋庆历创。资福塔,在资福寺”。

汤池畈罗源山属老潜山县清照乡天堂境内。1920年《潜山县志》(卷一·舆地志上·疆域沿革)载:“清照乡,十四里出西门大路,至桃花铺转北张陂坂,乌株岭,九山、埭口、五河、闵家山、上河南交太湖界,又上宝纛河、上青、通霍山界岭,转东老鸦岭、华阳殿、马家坂、和山莊、查林河、河坪、万涧,天柱山马家莊至太平山小河城北为界,週廻百余里,大约山多田少,惟天堂沃野平原……”。元至治三年(1323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2乡全部及尧年乡的西部、潜岳乡的北部另置潜山县,这是潜山县真正的建县。到了清代,潜山有玉照、尧年、潜岳、清照4乡,到后来清照乡又被析分为西乡全部、前北乡部分地区和后北乡部分地区,民国25年(1936)岳西建县,西乡全部、前北乡部分地区和后北乡部分地区被划归岳西县,范围今为出梅城7千米向西及西南包括潜山县水吼镇、五庙乡,岳西县菖蒲镇、田头乡、五河镇、来榜镇、和平乡、青天乡界岭以南、莲云乡、天堂镇、温泉镇、响肠镇、毛尖山乡这一带地区。

罗源山海拔400多米,位于古天堂盆地和天堂古驿道中心的制高点。系宋代榷茶制度下的六榷货务十三山场之一的罗源场所在地。根据史料考证,资福寺始建于北宋仁宗赵祯庆历时期(1041-1048),洪武三年(1370)僧德祖重建,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有添籌禅师等来此弘扬云门宗法,资福寺一度成为舒州云门宗的道场。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因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简称云宗,属南宗青原法系。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大振禅风,因取云门山命名云门宗。1920年《潜山县志》(卷三十·杂类志·仙释)载:“天柱山和尚得旨云门文偃住天柱山”,唐天复年间(901-904)舒州僧人前往韶州云门山参谒文偃禅师,请文偃禅师归天柱山,主持山谷寺,云门宗由此进入舒州。

云门宗宗风陡峻,以简洁明快、不可拟议的手法破除参禅者的执著,返观自心。云门宗既不像临济那样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样丁宁绵密,而是以激烈言辞,指人迷津,剿绝情识妄想。有云门僧曾作颂示学人:\"云门耸峻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再举轹中泥。\"充分表露了云门耸峻、 机用迅疾、不容拟议的特性。

自元初到明代,云门宗在安庆有记载的极少,其法脉遂湮没无闻。但经作者多处寻找考证,在古资福寺遗址的后山上发现有多处云门宗祖师墓碑,其中保存完好的有三处。第一处墓碑碑记:“酉山卯向 资福云门,正宗法派,大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岁十月 榖旦,圆寂恩师三袛觉满和尚 墓 徒海屋 长房曾孙星焕、二房元孙亭凤 仝 悟、通、泰、极等派立”;第二处墓碑碑记:“乾山巽向 资福 云门 大清咸丰元年辛亥岁季冬月 榖旦 圆寂恩师讳星灿老和尚 墓 徒亭凤 孙悟来 仝 通、极、元、虚等派立”;第三处墓碑碑记:“乾山巽向 大清同治元年岁在壬戌十二月 吉旦,圆寂太高祖添籌法海屋方老和尚 墓,法孙 修竹、真儒、皖泉,房法孙安禅、妙音 仝立”;除此之外,还有一处墓碑记:“艮山坤向,资福云门……”虽年久风化,此残存墓碑大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从上述墓碑上可看出资福寺云门宗在清代法派字号为“法觉海悟通泰极元虚”等,已足可证岳西县资福寺在清代曾为云门宗兴盛道场之一。

资福寺在民国时期有前后两重,殿堂香火非常旺盛。新中国成立后殿堂被改为民居。现原寺前重建筑的门壁尚存,后重大殿已经坍塌。在遗址内,发现古碑两块,一块嵌在民居墙内,另一块在后山上,大半没入砂土。两块古碑均为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资福寺功德碑。另外,还有镌刻有“福”字并雕花的精美石墱今已流落他处,镌刻有“资”字石墱已无下落。

资福塔在资福寺东约200米处,位于罗源山山腰,该塔建于宋代,系四方形石塔,高7层26米,其到岳西古天堂东西南北四方边界的距离都是4千米,因此,资福塔也被称为天堂(天塘)的(涵窨桩),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资福寺应是一处风水绝佳的宝刹。

上世纪60年代“扫四旧”时,资福塔被炸毁。原塔所在位置现在已被垦为桑园,塔用石料部分砌了河坝,部分散落在寺前的古道上,那块上圆下方、饰莲瓣图案的塔顶基石,正被当地居民当作洗衣石使用。

2012年3月,当地群众意欲重建资福寺及资福塔,邀请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岳西县文物局对资福寺塔地宫进行清理发掘,共出土文物16件,北宋铜钱2600余枚。其中石函一口、金棺一只、银棺一双、铜鎦金佛像一座、铁佛像7身、净瓶一把、瓷盒一只,还有残碑半块、铜佛像座一个、以及水晶、银质、瓷质、陶质残片若干,从上述出土文物可以考证,资福寺及资福塔建于宋代。

资福寺作为在岳西首次发现的清代云门宗在大别山重要弘法道场之一,它不仅是云门宗文化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力证了临济宗、曹洞宗和云门宗等众多的禅宗教派在岳西的兴盛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岳西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