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藏传佛教与苯教的具体关系

神秘的苯教文化
       

苯教是青藏高原史前文明中主要的土著宗教,于公元前5世纪由西藏西部地区古代象雄王子辛饶米卧且(一译辛饶米保)创建。纪元前后,开始向东发展,随后遍布后藏和拉萨地区,并在吐蕃时期前期发展到了第一个顶峰,几乎主宰了吐蕃前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苯教主张“泛神论”,认为“万物有灵”,大地山川、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飞禽走兽、江河湖泊都无不充满了超自然的灵性,执掌着人们的生老病死和祸福吉凶,是人们无法预知和控制的神奇力量。鬼神不仅统治着人类,甚至认为人本身也是由鬼神创造而来的。统治当时吐蕃社会的赞普被认为是“天子”、即天神的儿子,赞普由天界下降人间,死后要沿着天梯返回天界。人的命运也由依附在身上的战神和阳神等两个神灵主宰,一旦失去了其中一个神灵的保佑,人将远离这个世界。人死后,要举行盛大的祭献仪式,超度亡灵。因为苯教认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活人的世界,一个是死人的世界。死人的世界是黑暗和痛苦的世界,死去的人只有通过祭献才能将其灵魂从黑暗、痛苦的世界中赎回,并导入天国。基于这些观念,雍仲苯教形成了一套原始的神、鬼体系和酬神、驱鬼的仪式,这就是著名的苯教九乘理论和实践中四因乘的核心内容。四因乘由恰辛、朗辛、斯辛和楚辛等组成。其主要内容为上祀天神、下镇鬼怪、中兴人宅。具体地说,就是占卜祸福吉凶,供奉祭祀神灵,差遣鬼神,消灾祈福,以求人畜兴旺、稼禾丰收,进而稳固社稷。这些理论和实践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在史前的艺术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
  位于阿里日土县日松区日姆栋地方的1号岩画就是其典型的代表。此幅岩画高2.7米,宽1.4米,距地表12米,呈不规则三角形。画面右侧最高处为一匹马,左下方为一头牦牛。牦牛的脊背和腹下绘有长毛,尾巴上卷。牦牛左侧绘有二人,其中一人身着长袍分腿站立,右手叉腰,左手执一长杆,背负一物;一人骑于羊上,右手叉腰,左手亦执一长杆。其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月亮、太阳、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右下为人物、鱼和陶罐。牦牛右侧绘有一条大鱼,首尾相接呈圆形,在腹内绘有10条小鱼。大鱼左下方绘有四个正在舞蹈的人物,均为鸟首人身或头戴鸟首面具,人物上下方绘有3条小鱼,上方的两个人物之间绘有一个雍仲符号,最下面的人物和小鱼之间绘有一个梯形符号。舞蹈人物的左下方绘有一组罐,10个罐一字排开,器型相同,均为侈口、高领、圆腹、圜底,腹部装饰有竖绳纹样。罐左侧绘有两人,均骑羊,双臂张开,手持树枝或羽毛,不同之处是左侧人物戴有一顶大圆帽,头部还装饰有羽毛。画面底部为9排一字排开的羊群,共125只。从画面的整体布局来看,整个画面似乎由两部分组成,即以日月和生殖器为界,其上为一组画面,下为另外一组。
  岩画中苯教象征符号雍仲、与苯教巫师关系十分密切的羽人和祭祀场面的出现,表明此幅岩画与早期原始苯教密切相关。因为在早期苯教中,画面中表现的祭祀即宰杀牛、山羊、绵羊、鹿等牲畜来祭祀神灵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此外,祭祀同时也是祈祷国运昌隆的一个重要活动。赞普身边的御前苯教巫师“右本”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祭神降魔活动来为赞普消灾祈福,保证社稷昌盛。自赞普布德贡杰开始,历代赞普都要把供奉社稷神当成重要的国事来对待。据现存的工布摩崖刻铭,止贡赞普遇害之后,太子为布德贡杰杀牲祭祀,在所不惜,“是故,社稷崇巍巩固。”此外,在军事征战之前,也要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以求神灵护信,并将此视为克敌制胜的主要招数,为此,史诗《格萨尔》进行了大量的描述。由此可见,下至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上至国家的军国大事,在当时都要杀牲,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公元7世纪,佛教大规模传入吐蕃后,苯教和佛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尽管苯教在8世纪中叶失势,但并没有因此而灭绝,而佛教在与苯教的这场生命攸关的冲突中却被吐蕃社会广泛接受,从而赢得彻底的胜利。佛教从苯教中吸收了不少教理和仪轨,并一直流传至今。苯教的这些理论和实践在后来的艺术中得到了大量的表现。
  文章来源: 《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艺术》

苯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有去过西藏旅游的同学都知道在藏区遍布着很多苯教寺院,在佛教文化中苯建筑和僧人服饰、各种法器上基本上区分不出佛苯的不同之处;唐卡和经文内容甚至程序也基本相同,法会和法舞、辩经内容也大同小异。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转经的方向相反,苯教是逆时针,而佛教是顺时针而已。

这是一些人对苯教最直观的感受。很多人也提出佛苯到底存在什么区别,雍仲苯教是否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支派?或者说雍仲苯教是不是也算佛教?雍仲苯教和佛教的关系如何?我们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首先对佛苯两教对此问题的论述作一简要概述后,然后综合两者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试图回答以上所提出的问题。

从苯教所供奉的神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神来源于佛教,有许多神像也是仿照佛教神祗的形象来塑造的。即便是作为始祖和供奉主神的丹巴辛饶像,在一些寺庙中也是按释迦牟尼像仿塑的。苯教中的佛、法、僧“三宝”供奉也是从佛教中学习而来的,所不同的是苯教的佛宝是丹巴辛饶;法宝是指丹巴辛饶的苯教经典和理论;僧宝是指丹巴辛饶的弟子。

从苯教的经典来看,共分“九乘”,即九部分。前四部份称着“因乘”,主要内容是讲述苯教教法和各种宗教仪轨,如占卜、诅咒、颂赞、祈求、驱邪等。这部分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苯教的基本内容。后五部分称“果乘”,专门讲述如何超脱轮回之苦,这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及其讲述这些内容的经典基本上来源于佛教,是从佛教中的经典篡改为苯经的。如《康勤》是从佛经中的《般若十万颂》改造而来;《康穷》来源于佛经中的《般若二万五千颂》,《本经》来源于《瑜伽师地》,《十万黑白花龙经》来源于《总持五部》。

苯教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复杂。以至学术界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学者将苯教归入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因为现在的苯教都基本上已佛教化。但也有学者反对将苯教纳入佛教的主张,他们认为苯教虽然与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教理教义上仍有一定差异,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并且苯教与佛教间相互的认同感也极差。

苯教虽然在学习佛教,但并不是照搬佛教,而是根据苯教利益有选择地改造和吸收佛教。苯教徒也从不将自己认同为佛教。不管苯教是否属于佛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长期而又残酷的佛、苯斗争中,苯教从佛教中吸取了许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征。

“中国宗教”你真的全知道???(2)

巫觋宗教

巫觋宗教传统在于中国史前时代兴盛并为原始宗教的开端,是一类涉及到诊断、治疗与引发疾病等能力的传统信仰及实践,有时因为与灵魂的特殊的关系、或对灵魂的控制而造成人们的苦难。巫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

苯教

苯教是西藏早期的古老宗教。苯教在早期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拥有参政、议政之权,其势力甚大、信徒甚众。在吐蕃军队出征的时候,也往往会有苯教巫师随军,通过巫术来提高吐蕃军队的士气。赤松德赞继位之后,为了加强王权,大力扶持佛教势力,将佛教确立为国教并打压苯教。赤松德赞这一政策遭到众多大臣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后的数代赞普都延续了这一政策,赤德松赞和赤祖德赞在位期间,更是在政务九大臣之上设置“僧相”一职,将佛教僧侣地位置于世俗贵族之上。僧相强制推广藏传佛教,对苯教的打击则是变本加厉。这使不少苯教信众逃避到阿里、安多、康区等偏远地区。为了苯教生存,苯教全面佛教化,苯教供奉起了佛教的佛、菩萨、金刚、明王,放弃以前黑色的教服,改成红色黄色的袈裟,不再长发披肩,跟佛教比丘一样剃发,成为藏密佛教的一支,但保留了一些教义和仪式规则(例如朝塔时以反方向进行,一般佛教徒以顺时针方向进行),例如各派的活佛常常以转世灵童传承,苯教则是以宗教考试取得最高的法王、仁波切的地位。

苯教的中心寺院是扎西梅日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苯教曾长期受到藏学界的忽视,近数十年以来才被国内外学者重视,并翻译了大量苯教的历史文献和典籍。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将苯教与藏传佛教一起归属到中国佛教协会之下进行管理。

东巴教

东巴教是主要流传在云南纳西族的宗教。东巴教起源于原始巫教,同时具有原始巫教和宗教的特征,创立者为东巴什罗。经文讲师被视为东巴什罗的传人,因而称作东巴,故名东巴教。东巴教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所普遍信奉。东巴教主要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活动形式有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卜封等。《东巴经》是东巴教的主要经书。

萨满信仰

萨满教则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早期的蒙古族、满族等北方民族都普遍萨满教信仰,至今仍残留在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和富裕柯尔克孜族等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之中。

佛教

佛教自从东汉永平十年便传入中国,但东汉、曹魏、蜀汉、东吴及西晋等政权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那时的佛教还是胡人的宗教。但是也有少量汉人不顾禁令出家为僧。由于汉室禁教,早年佛教徒为了进入中国,曾依附道教,自称是“浮屠道”,是道教其中一个分支,提出老子化夷。根据老子化夷说,佛教其实亦源出老子,与道教同源。

汉传佛教成为现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故汉传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另一支则由南印度经海路传至中国南方,为“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

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因为中国的影响,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藏传佛教。在实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日本佛教自唐代传入,为纯正汉传佛教。越南亦从公元2世纪从中国传入大乘佛教,也是北传佛教国家之一。在李朝,朝廷把佛教定为国教,各代国王都推崇佛教,甚至出家为僧,导致大量僧人涌现,处处皆寺的局面。由于确立了僧团制度,在各地都有专门负责教门公事的机构。朝鲜半岛佛教是在公元4世纪从中国传入的。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于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自寂护论师传入大乘佛教及随瑜伽行自续派,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过朗达玛灭佛的波折,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后重新振兴,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格鲁、觉囊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在宗喀巴大师创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后,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

阿伯拉罕诸教

唐代景教

最早在唐朝时期以起源于今日叙利亚的景教(东方亚述教会)传入中国,也就被视为阿伯拉罕诸教中,最早进入中国的教派,635年至845年即有传教士来华,唐朝时曾一度在长安兴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

元代也里可温教

也里可温教是元代时对于阿伯拉罕诸教各派的总称,文字纪录见于《元史》之中,“也里可温”一词历来史家均不明其义,直至历史学家陈垣于1917年作《元也里可温教考》,明确指出“也里可温”即“敬拜耶和华者”,也里可温教为元代传入之阿伯拉罕诸教一事,亦正式被中国史学界确实。

天主教

13世纪时,蒙古西征,罗马教廷遂于1245年至1253年间,向蒙古帝国派出多明我会及方济各会的宣教士。1254年,方济各会宣教士吕柏克(鲁不鲁乞)有一机会到达上都和林向大汗蒙哥宣教,但未能成功说服大汗归向罗马教廷。

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请马可波罗之父及叔父返回罗马,并向罗马教廷提议派遣一百名宣教士前往中国,然而最后只有二人自愿前往,且皆在未抵达中国前折返。及至1289年,罗马教廷再派方济各会宣教士孟德高维诺前往蒙古帝国。1293年,宣教士孟德高维诺到达元大都拜见忽必烈,并获准在蒙古帝国宣教,由是开始了罗马天主教(当时称也里可温教)在华传教的历史。孟德高维诺亦把新约翻译成蒙古文。1328年,罗马天主教宣教士孟德高维诺死于中国,当时全中国有罗马天主教信徒三万人。得到元庭之准许终元一代,方济各会不断派宣教士来华宣教。及至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也里可温教亦随着蒙古帝国在中国统治的结束而在中国消声匿迹。

在明朝早期,罗马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完全停止。直至明中叶,在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关系下,多明我会及方济各会才重新出现在中国。直至十六世纪,耶稣会重启罗马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1583年,罗马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罗明坚来到肇庆传教,1601年传教士开始接触北京及沿海地区,其中亦包括台湾。

基督新教

1723年,清雍正禁教。1807年清朝时,英国基督教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广州传教。1854年英国基督新教公理宗传教士戴德生来华,深入中国内地传教,创立中国内地会,并成为基督新教在中国的最大差会。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是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仰。在中国,伊斯兰教由于多被回族信奉,也被称为回教。伊斯兰教在最初期即已从阿拉伯传入中国,最早的纪录是于大约公元七世纪中叶唐高宗时,穆罕默德的舅父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作为使节出使中国,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的入华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自西亚、中亚,经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北的敦煌传入;另一条是自西亚、北非、东非,经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的广州、泉州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主要是逊尼派。而中国的伊斯兰教教派,旧教为虎夫耶,与新教哲合忍耶、尕德忍耶、库布忍耶合称四大派别。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