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有什么作用跟意蕴? 道家文化的思想实质与内涵式什么?
道教文化有什么作用跟意蕴?
道教文化在中国发展了近千年,道教文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信仰,道教文化及其高雅,它是通俗的民间信仰,也是民间群众的生活组成部分。那么,道教文化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和意蕴呢?下面的道教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关于“本体养生”。“本体”自然是哲学探讨万有存在基础的基本范畴,在道门哲学中,本体是指道体,即以道为本体。自在、整全、完美的“道”成为道门一切活动的思想导向,合乎“道”原则标准的言行举止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实现“求以得,有罪以免”的身心安顿和天下大治。因此道门就提出了“道在养生”的观念,就是修道以养生。具体说来,就是知道、明道、修道、证道、得道的一系列过程及其结果,也可归结为“生道合一”的理念。“道”的精髓何以在“养生”呢?这是因为“道”体具有“生”的特性。《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不过是万物中有灵者,自然也为道所生。《云笈七签·元气论》深入剖析了道与人身的关系:“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既然“道”是“我”生的决定者,“我”之“生”(生命、生活、生存、生长等)必然守此道。只有保有了“道”,“我”之“生”才有了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坐忘论》说:“夫人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
道从本质、本性上说是“周行不殆”地“长久”存在,永不停息。在道门看来,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存在只有得到“道”,才能得以像“道”那样永恒地存在下去。《老子》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而奠定了“道法自然”的养生根本原则。在道门看来,得道则生,失道则亡,概莫能外。《太上老君内观经》曰:“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只有“道”在我身,则我不亡,可得长生。恰恰因为世人难以知道、信道、行道、得道、守道,所以多未能长存。
于是《内观经》还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可见,“道”对于“养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人不能养生者,并非“道”远人,而是人自远于“道”。《养性延命录》引《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归结一句话,所谓本体(道体)养生,那就是主体对本体的认知与体悟,进而将这种认知与体悟导向对思想、行为的自我调适,最终达到养生的一种文化养生形态。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正是“道在养生”的深刻意蕴所在。
从象征符号的立场来审视道教文化
从象征符号的立场来审视道教文化,我们可以有许多与以往所不同的认识。可以说,道教文化中的诸多表现形态,诸如神仙人物形象、绘画、建筑、雕塑、科仪动作,乃至道门中人所使用的各种法器等等,都具有象征符号的意义,因为这些形态在深层次上都寄托了道教的生命意识,传递道教的基本精神。就拿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形象来说,便可以见其象征旨趣。大家知道,太上老君的原型是先秦道家学派理论大师老子(老聃),他的生平事迹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司马迁对老子的相貌着墨并不多,但到了葛洪的《抱朴子》,老子的“真形”已相当具体。葛氏谓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雷电在上,晃晃昱昱。葛洪不仅描述了老子的“肖像”,而且做了环境渲染。这种渲染乃具有象征符号的意蕴,尤其是“八卦”以及相关的数字更是如此。在传统的“易学”中,八卦出于太极,太极函阴阳,阴阳相感而八卦生。八卦会于中而成九宫,九宫之数实以一、三、五、七、九为框架,所谓老子真形在整体上意味着“太极”,在数为一。一生二,二生三,所以老子之额有“三理”。三生万物,万物各具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故老子“秀眉长五寸”;五行各有阴阳,阴阳运化,天生地成,故《易》数变,一变而为七,老子“耳长七寸”,七变而为九,故老子身长九尺。
由此不难看出,葛洪用以描绘老子真形的那些数字是别有一番用意的。作为数码代号,一、三、五、七、九也是象征符号,暗示了宇宙间天地万物的演化系列。由于代表宇宙演化的“九宫”之数蕴涵着生化妙理,老子的身形也就有了多种变体,唐宋以来,各种老子身形变化的故事之所以纷出,即由此而发端。老子形象,只是道教中象征符号的一个小例子,但从这种形象的表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道教象征符号的深刻内涵。应该注意的是,道教文化象征符号不是偶然的,而是相当普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道教的洞天福地考察一下,就会感受到这种浓厚的象征符号氛围。因为不论是花草、树木、河流、石头,还是人工创造的图像,都是有所寄托的。至于那些叙说炼丹的诗词,往往以隐喻的形式来暗示火候操持的道理。这说明道教对于象征符号的运用已具有自觉的意识。请大家注意“自觉”这两个字,我在这里使用“自觉”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之所以用“自觉”来说明道教象征符号,是因为使用象征符号在道教中已经成为普遍的表达风格。这就是我为什么把“象征符号”作为道教文化一个基本特色的理由。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