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萨满教的分布情况 满族分布东北三省,辽宁最多,信奉萨满教、佛教;民间盛行莽式舞,宫廷盛行庆隆舞,满族秧歌和剪纸广为流传。()

参考答案:√

带你了解萨满教的分布情况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各个地区由于文化风俗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集体聚居行为。往往聚居在一起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生活生产习惯还有互不冲突的宗教信仰。那么,萨满教主要分布在世界的何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萨满教文化去了解看看吧。

由于萨满教曾流行于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如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以及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等。所以各民族对萨满的称呼不同,每个民族对萨满的称呼也不一不致。蒙古族把男萨满称作“勃额”,把女萨满称作“奥德根”。雅库特人称萨满为“奥云”。达斡尔族称萨满为“雅德根。”塔塔尔族、哈萨克族等称萨满为“喀木”(KAM),也有称“奥云”或“巴克西”的。

在中国东北诸民族萨满的跳神仪式中,尽管不同民族的萨满有不同的程式,甚至不同的氏族之间亦不尽相同,但基本程序是完全相同的:请神——向神灵献祭;降神——用鼓语呼唤神灵的到来;领神——神灵附体后萨满代神立言;送神——将神灵送走。这样,请神(献牲)、降神(脱魂)、领神(凭灵)、送神便构成了阿尔泰语系诸族萨满仪式的基本架构。

此外,阿尔泰语系诸族中的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相同内容的祭祀仪式,譬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都有祭敖包的萨满仪节;鄂温克族的“奥米那楞”,鄂伦春族的“奥米南”,达斡尔族的“斡米南”,都是同一性质的萨满集会活动。显然这是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互相影响与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东北地域文化的某些共同特征。

萨满教的本质像其他宗教一样,是关于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因此不应该把它排除在宗教之外。萨满教在宗教意识之中确立了各种具体的信仰和崇拜对象,并建立了同这些对象之间或沟通、利用、祈求、崇拜,或防备、驱赶、争斗等宗教行为模式萨满服务其中的社会组织约束并规范了其社会的共同信仰和各种宗教行为,决定了萨满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作用,并利用它们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社会组织体制。

因此萨满教应看作是以信仰观念和崇拜对象为核心,以萨满和一般信众的习俗性的宗教体验,以规范化的信仰和崇拜行为,以血缘或地域关系为活动形式三方面表现相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

宗教的威力:通过对萨满教的一系列改革,皇太极最终完成集权

什么是萨满?这个信仰对于满洲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表面上看,不难发现,“萨满”这个词汇应是音译,这两个字的组合,用汉语来解释是难以说得通的。其实,这个词来源于通古斯族语,如果用意思来翻译,大意就是“知者”的意思,身份类似于巫师,能够占卜未来,能知吉凶,预测天气,掌握与神灵沟通的能力。


萨满教致祭示意图

事实上,萨满教并不是满洲人专有的,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分布区域相当之广。一般认为,这个原始的宗教起源于很早的渔猎时代,与母系氏族社会的组织形式有一定的渊源。严格意义上,萨满教不能算是一个宗教派别,因为它没有统一的神灵,没有统一的信仰,没有统一的仪式,也没有统一的教义。组织形式充满主观性和随意性,核心观念就是“万物皆有灵”,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归上天支配,都是有灵魂的。其实,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萨满教就是原始的自然崇拜。


影视剧中的女真人形象(仅供参考)

说起这个领域,咱们可以多说两句。其实,几乎所有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与原始宗教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以商朝为例,按照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有大量的祭祀遗迹存在,除了原始的祖先崇拜,更多的也有对大自然的敬畏,这其实也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只是后来随着农业文明的稳定,祭祀逐渐成为一种国家典礼,但其本质与原始宗教没有什么区别。而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文明发展相对比较松散,缺乏统一体系,所以,宗教的原始性色彩也就保留的多一些。


商朝祭祀遗韵

那么,萨满教的信仰对于满洲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明朝后期,女真各部还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各部都有自己的一套祭祀规矩,有自己的“堂涩”,也就是后来清朝“堂子”的雏形。各部落一旦遇到大事,都各自去叩拜自己的堂子。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堂子”,其实就相当于西方的教堂,这里成了各个部落的精神支柱。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民族,一个组织,要想形成战斗力,统一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如此五花八门的祭祀方法,女真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满洲人)的战斗力自然也就受到了负面影响。不用说,努尔哈赤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战争中,努尔哈赤也摧毁了各个部落的“堂子”,只保留了爱新觉罗氏,初步确立了唯我独尊的地位。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对萨满教进行了一些改革,确立了少数几个神的主体地位,并强制性推广这几位新神,限制民间的旧神信仰,这么一来,也给皇太极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所以,通俗点说,萨满教就是满洲人的精神支柱,如果不控制住精神,政权自然难以达到统一和稳定。


后金崛起态势

为什么要集权?

这个还要从女真人的组织形式说起。一些朋友在讨论女真人的问题时,常常拿中原作为模板来说,实际上,这是对女真人缺乏了解。每个区域的文明发展,不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也不会以同样的速度发展,所以,各个文明的发展是存在一定时间差的。与明朝的体制相比,当时的女真人的组织形式还比较原始,如果要形容一下,大概就相当于部落议事的那种形态。一直到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事实上也是实行的八旗旗主共议国政的一种体制,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只是努尔哈赤的威望比较高,说话分量重而已,但也得考虑到其他旗主的利益。这种体制,更像是松散的联盟,最高领导人跟中原的皇帝有本质的区别。


努尔哈赤

一直到皇太极即位,后金政权还是由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个人共同主政,大汗并不具备独尊的地位,君臣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模糊,缺乏制度约束和礼仪约束。比如说,莽古尔泰有一次与皇太极发生了口角争执,竟然当众拔刀威胁,公然藐视君主的权威。这种情况如果不得到改善,恐怕女真将再次陷入纷争之中。所以,从礼仪和祭祀下手,还真是一个非常刁钻且稳妥的角度。

皇太极一系列的宗教改革,使君权得以稳固

皇太极此人还是比较聪明的,他清楚的意识到,祭祀已经不再关乎简单的信仰,而是与政治牢牢绑在了一起。于是,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宗教祭祀改革,就这么上演了。皇太极称帝后,立即着手第一步改革,《大清会典》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短短几个字,阐明了原则性的问题,从此以后,官员们、百姓们设堂子祭祀的权利被没收,祭祀成了国家行为,祭祀权为皇家专享,由此,也就确立了爱新觉罗氏在萨满教祭祀中的独尊地位。有了一些政教合一的色彩。


皇太极

第二步,参与祭祀的人员构成有详细规定,必须体现出皇帝的中心地位。关于此事《清太宗实录》有过这么一段记载:

从这里可以看出,宗教祭祀不再是简单的家族行为,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皇帝亲自率领亲王、朝廷高官、外藩高级使臣前往谒堂,从侧面反映,能够参加此等典礼,一方面可以显示此人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显示其对皇帝的忠诚,这其实类似于一种孝重千斤日减一斤宣誓。


祭祀示意图(仅供参考)

第三步,对祭祀的礼仪、时间、祭品等方面都做出严格规定,突出等级地位,严禁僭越。初一日,皇帝致祭。初二日,礼亲王致祭。初三日,郑亲王致祭。初四日,睿亲王致祭。初五日,肃亲王致祭。初六日,英郡王致祭。初七日,豫亲王致祭等等。而且,在此期限之内,如果皇帝前往致祭,其他人必须停止祭祀,由皇帝优先。不用说,从这个顺序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其祭祀的先后顺序其实就是尊卑之序,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凡是违反规定的,都会被治以僭越之罪,得到相应的惩罚,如此一来,挑战君权也就成了违反上天意志的行为,集权得到了大大加强。


八旗骑射

经过皇太极的规范,萨满教的祭祀,由松散、随意、主观,发展到了庙堂化、制度化的程度,皇权也在宗教改革的助力下得到了大大加强,挑战皇权的行为也日益减少,后金(此时已改称清)的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整合,为日后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就聊这些吧,欢迎留言讨论。

喜欢历史,喜欢考古,欢迎关注猫叔。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