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 印度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印度传统文化, 受地理环境、宗教传统、种姓制度、村社结构、语言断裂等影响, 形成了多元复杂性、浓厚宗教性、极大包容性等特征。历史久远的宗教传统,流行的是树神崇拜及动物崇拜。印度教承认吠陀权威、向往梵我如一、践行业报轮回、追求精神解脱、虔诚修炼瑜珈,印度教以其博大、灵活与宽容精神, 既维持了传统信仰,又吸引了新兴宗教的归附, 成为根深叶茂的印度国教,一直主导和影响印度人民。宗教信仰已经变成了印度人民生活中的一种自发的支配力量, 使它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宗教型社会。在印度, 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主要在宗教, 人们生活的重心不在国家政治上而在宗教。

印度教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

印度教作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对世界各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在封建统治时期,随着中国与印度有着贸易的往来和文化交流,宗教也流向国内。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印度教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吧!

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就与印度有了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在我国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时,印度古人就用“秦”来称呼中国,并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大约在公元前后,佛教已从印度传入中国。关于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历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倾向于这两种意见:一则为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二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天竺和尚摄摩腾和竺法兰,“白马驮经”来到洛阳,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不管怎么说,佛教在公元前后已传到我国是比较可靠的。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印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到了我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和贸易往来达到鼎盛期。

在中印文化的交往中,许多拜佛求经的香客和学者络绎不绝地往来于中印之间。为求宗教真理,他们跋涉戈壁沙漠、穿越丛林峻岭、翻过喜马拉雅山,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这是一条十分漫长、艰苦而充满危险的旅程。不知有多少印度人和中国人未能达到终点而死在途中,据说这些香客的死亡率高达90%。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有许多着名的佛教学者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在印度学者中,以摄摩腾(1世纪)、鸠摩罗什(5世纪)、舍那掘多(5世纪)、菩提达摩(6世纪)为代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大量的佛教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同时还通过佛典把许多印度教文化传入中国。在隋唐时代,大批的印度僧人居住在中国,据说在6世纪,单在洛阳境内就曾有三千行以上的印度和尚和一万户印度家庭。可见,当时中印文化交流的规模之大。

此外,在赴印度取经的中国佛教学者中,最着名的是法显(5世纪)、玄奘(7世纪)和义净(7世纪),他们不仅从印度带回了大批佛教经典,而且也向国人大量地介绍了印度教的思想与文化。如,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印度教的教育制度和各种古代科学技艺:“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受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您可能还喜欢: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是什么?

基督教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道教文化的内容及影响

深度剖析伊斯兰两大节日

同样是“禁止屠牛”,中国古代的和印度教的有何异同?

现在牛肉作为一种肉食品在中国餐桌多有见到,潮汕地区还有牛肉火锅的吃法。但是在我们邻国,譬如印度和尼泊尔这些有印度教信仰的国家中,牛往往是不能吃的,有的牛甚至是等同于神,是“神牛”

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禁止屠牛的传统,甚至有律法进行相应的规定。那么同样是禁止屠牛,中国古代的和印度教的有什么异同呢?

一、古代中国和印度教对屠牛的禁止


1. 中国:既是律法规定,也是道德禁令

牛在中国出现极早,甲骨文中就有“牛”字。汉族很早进入农耕阶段,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在多个朝代受到律法保护,禁止屠牛。中国古代的牛肉作为食品在汉族统治的朝代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或者作为祭祀等特殊的功用。禁止屠牛不仅是一个律法规定,同时也是道德禁令——一项禁止人们屠杀牛科动物和食用牛肉的牛戒。在这里,牛科动物包括黄牛和水牛。


2. 印度教:还成为了文化禁忌

在信仰印度教的国家,不像中国一样也会保护水牛和黄牛,他们禁止屠杀的牛一般是本土的瘤牛,特别是母瘤牛。母牛在印度教社会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世纪以来,母牛一直在印度次大陆被广为崇拜,它构成了印度教文化传统的核心,母牛保护也成为一项文化传统。母牛在印度教徒的神圣宗教仪式和世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它不仅承载着与神进行联通的功能,同时也在生计、母性、财富象征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环境的变迁促使作为文化象征的母牛发生地位的变化,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圣牛观,最终使禁止宰牛和避免食牛肉成为文化禁忌。

古代中国和印度教都有对屠牛的禁止,但在印度教中不被保护的水牛和黄牛在中国也是被禁止屠杀的。中国古代对于屠牛更多是律法的禁止和道德的禁令,而在信奉印度教的国家已经成为了文化禁忌。是什么让两者都有屠牛禁令,又是什么让它们有所不同呢?

二、为什么禁止屠牛?


1. 农业的需要是根本原因

无论是中国还是信仰印度教的国家,都是亚洲的农业国家,牛对于他们进行农业生产劳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他们都禁止屠牛的相同原因,这也是最根源的原因

(1)中国:耕田劳作的助力

牛,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原始生产力的发展,在农耕时期出现了畜力参与耕作的现象。牛耕技术出现之后,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没有自动化农业机械的古代,牛力曾一度是最重要的畜力,比马和驴等大型牲畜更适合耕作。牛在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在农业生态以及经济的发展下,耕牛被认为是田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它们不再被视为是可以食用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保护耕牛,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所需。他们通过颁布律例、制定惩罚措施,来严格规范社会的杀牛行为。善待耕畜也有利于农业,以及农民与其耕牛之间的密切关系。

(2)印度教:渡过灾害的需要

农业离不开降雨,偏偏印度的季风雨极不稳定,它有时候来得早,有时候来得迟,有时候干脆滴雨不下,印度不时遭到旱灾的侵袭。由于灾害频仍,农民和瘤牛已经对这样的生存环境习以为常。瘤牛甚至可以在连续数周缺水少料的情况下挺过来。瘤牛和骆驼一样,也用肉峰来储存水分和养料,只要有一点点营养,它就能活下来。在久旱无雨的日子里,母牛常常会产不出奶,也受不了孕。有些母牛可能从此不再能够恢复过来而绝奶绝育。


但多数情况下,母牛断奶不孕只是暂时现象,待旱情缓解,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后,母牛又会恢复产奶生育的能力。一旦母牛不育就把它杀掉的话,那些还有恢复希望的母牛就会跟着那些完全丧失能力的母牛一起遭殃。而宗教禁律通过禁止屠杀母牛,保护了那些还有希望恢复生育能力的母牛,从而帮助印度农业从它面临的干旱威胁中摆脱出来。


禁止屠宰牛对于帮助印度的整个农业体系得以不断地从冬旱的气候和频繁的旱灾打击下恢复过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宗教因素带来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教所信仰的国家之所以有禁止屠牛的律法或者道德规范,除了农业需要的影响外,宗教因素也对此有所影响,但路径也有所不同。

(1)中国:受佛教的影响

在佛教传入之前,以禁止杀牛来保护耕牛、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意识和相关法律措施在中国已有所显现。随着佛教的传入,其“不杀生”的教义更是直接影响了中国保护耕牛的政策,对中国禁止杀牛的传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佛教的戒杀生思想与中国固有禁止杀牛传统相结合,适应了封建农耕社会保护牛力的经济目的。而佛教中“六道轮回六亲或在其中”的思想,也给中国固有的传统注入了新的文化因子。佛教又以其“圣显”的神圣资源如牛舍利等,给民众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强大威慑力,有效地传承了禁止杀牛的传统,进而中国禁止杀牛的文化现象亦因佛教因子的加入也变得更加丰富。随着佛教吃素断荤、护生戒杀等戒律在社会中的逐渐普及,中国逐渐形成了牛戒观念和有关牛戒的传说故事。

(2)印度教:与佛教的竞争


婆罗门放弃食牛肉、开始母牛崇拜并成为严格的素食者是婆罗门教与佛教争权夺利的结果。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印度宗教典籍《吠陀经》中,宰杀牛只不仅不被禁止,而且还被规定作为献牲仪式的一部分。早期的印度人并不禁食牛肉,不管是公牛肉还是母牛肉;而且他们还在由婆罗门祭师主持的仪式盛宴上享用牛肉。

由此可知,母牛崇拜在印度是比较晚近才出现的,是随着印度宗教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和演化的。

母牛崇拜和禁止屠牛和印度教徒的素食主义观、不杀生或非暴力伦理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杀生”与轮回转世、因果报应有关,遁世修行者将不杀生的教义运用于饮食实践,并视之为比婆罗门教的活物献祭具有更高的德性。最初,不杀生是禁欲苦行者信奉的原则,后来在佛教与耆那教的影响下被大众接受,婆罗门教在生存压力下不得不严格践行素食主义。

也就是说,婆罗门放弃食牛肉是出于一种生存策略的考虑。婆罗门不仅摒弃吃牛肉的传统,还进而弃绝食肉,成为彻底的素食者。如果不成为严格的素食者,婆罗门教无法重新赢回被佛教争夺走的信徒。动物献祭原先是婆罗门教的核心仪式,在农业社会里,大肆宰杀对农业生产极为实用的牛以及婆罗门祭司的饕餮之欲显然无法赢得贫苦大众的心。为了动摇并取代佛教的至尊地位,婆罗门废止了吠陀教的一些传统习俗,它甚至必须在饮食禁忌上更胜一筹。

因此,婆罗门教彻底摒弃了食肉习俗和活物献祭的仪式。在拥护印度教的笈多王朝时期,杀牛成为一项死罪,并公开禁止出于献祭目的屠杀母牛。婆罗门放弃食牛肉、开始母牛崇拜并成为严格的素食者是婆罗门教与佛教争权夺利的结果。素食成为高种姓的符号和工具,它彰显着素食主义伦理的优越性。“不杀生”的伦理最终通过特定时期的权力斗争使原先并无贵贱高下之分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阶序性差异,并通过宗教的外衣而迅速结构化。


三、禁止屠牛与现在


1. 中国:成为主要的肉质来源

虽然古代中国因为农耕的需要以及宗教影响下牛戒观念、传说的流行,有着禁止屠牛的律法和道德要求。但随着游牧民族吃、养牛的传统习惯的不断影响,再加上禁止屠牛律法逐渐松动和不严格,牛肉也逐渐走上了我们的餐桌,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质来源之一

2. 印度教国家:仍存在、成为冲突点

在渡过灾害危机和印度教婆罗门为和佛教有抗衡的宗教影响下诞生的母牛信仰、禁止屠牛,其核心是“不杀生”的哲学观。他们和牛有着很深厚的精神牵绊和文化感情。在信仰印度教的国家中,仍然存在着禁止屠牛的传统。

但在现在也有了不同,以印度为例,禁止屠牛的法规更多时候都是在邦的层面去制定的,不是一个全国一概通行的。印度除了信仰印度教的外还有伊斯兰教等的,他们并没有这种禁忌约束。这种情况下,作为政治动员和唤醒印度教徒集体意识的重要象征的圣牛,带来了这种信仰冲突之间的互相排斥和争执。有着“不杀生”意义的母牛却成为了不同教派之间流血冲突的主要来源。

结语

古代中国和信仰印度教的国家都有着相似的禁止屠牛传统,都受到了农业需要和宗教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禁止屠牛针对的是所有的牛科动物,宗教因素也是多受佛教的思想影响。

而且这种传统到现在已经不存在,牛肉也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肉质来源之一;信仰印度教的国家禁止屠牛一般只保护母瘤牛,其出现也和印度教为了和佛教相竞争有关,至今这种传统依旧存在甚至成为了争执和冲突的爆发点。

在相似的原因下产生的屠牛禁令传统,却在不同的背景国情和历史走向中有了不同的面目。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牛肉进入食谱的历史考察——以淮南牛肉汤为中心》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禁止杀牛传统的影响》

《印度圣牛观解析——基于宗教、历史、理性选择与文化唯物主义》

《印度圣牛、种姓政治与教派冲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