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的创立标志是什么? 希伯莱人和犹太教最典型的标志是是什么?

希伯莱人和犹太教最典型的标志是由一正一倒两个三角形叠在一起组成的六角星,通常被人称为“大卫星”,或者“犹太星”,而希伯莱人则称它为“大卫之盾”。一般来说,每个会堂无论其建筑风格和式样如何,外面都会有一个这样的六角星标志,使人一看就知道此建筑物是犹太人的会堂。

犹太教的创立标志是什么?

两个等边三角形,一上一下连锁成六角星形,这乃是人们普遍知道的犹太人标志。凡是犹太人所到之处,都可看到这种标志。想不想多了解一点呢?本期小编就带你去犹太教文化了解犹太教的创立标志。

IN四川 八月成都 精选展览

犹太教标志大卫之星又名为「大卫盾」或[和所罗门封印]。由两个等边三角形交叉重叠组成的六芒星形。在犹太教会堂和犹太人墓碑上都可以看到。据罗森茨维格解释:大卫星的一个三角形象征上帝、世界和人,另一个三角形象征创世、天启和救赎。在犹太教崇拜仪式中,大卫之盾象征上帝的保佑。

大卫之星与3000年前的大卫王朝有莫大关系。大卫作王时期,国力强盛。

大卫名字之读音,由于希伯来文没有声母,所以「大卫」(David)应该省去中间的响音a和,读成dvd(音:da-vic),头尾都是D。

后来到了距今2000年的时代,当时流行使用希腊文,希腊文的D字,用大草写的时候就是一个三角形,所以dvd,D头D尾,书写时就变成了两个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以反方向覆盖,就变成了一个六角星,这就是大卫之星的起源。以色列人把大卫之星放在国旗上,就是表示他们对复兴大卫王朝的盼望。

犹太教的形成

【一】犹太教的形成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但它并非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的世界性宗教,而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而且犹太教对犹太社会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宗教信仰领域,而且对犹太社会的伦理、习俗、社会关系、法律规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犹太人的饮食习惯完全遵循犹太教的饮食法规,犹太人的节日全都是犹太教的宗教节日,等等。可以说犹太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犹太教而进行的。所以有学者如现代著名的犹太学者、也是犹太教重建派的创始人卡普兰认为,犹太教这个词(Judaism)的内涵远远不是犹太人的宗教信仰这样简单,而是涵盖了与犹太民族有关的一切内容。犹太教从诞生到最后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它的形成与发展同犹太人复杂的历史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当然限于时间,我们这里只讲古代部分即犹太教的形成,至于到近现代犹太教又发展出改革派、保守派等就不属介绍范围了。大体来说,犹太教这种一神教的形成经历了最初的多神自然崇拜、主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演变过程。

在希伯来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带领族人进入迦南时期,当时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与同时代西亚的其他民族并无多大区别,带有明显的原始自然崇拜的性质,而且起初希伯来人很可能也崇拜诸多神灵,而不是一个。虽然这一时期希伯来人并未留下多少关于其宗教状况的记载,但从圣经中可窥见一二。如耶和华禁止亚当吃伊甸园中树上的果子,理由是怕亚当吃了智慧之果后能与神分庭抗礼,但耶和华用了一个第一人称复数词“我们”,这说明在远古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体系中,神并非只有一个。此外和其他民族一样,早期的希伯来人也崇拜动物、植物、日月星辰、山峦、河流等诸多代表自然现象的神灵,如耶和华最初的神力主要是掌管风雨雷电等与气候有关的自然力,这说明耶和华起初可能是一位自然神。而且当时耶和华在希伯来人的崇拜对象中也并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时常受到其他神灵的挑战,这一点也可以从圣经中看出端倪。如圣经记载希伯来人进入迦南后,受当地迦南人影响,开始崇拜迦南人的农业神巴利和土地女神亚斯他路(即埃及的土地和丰产女神伊斯塔尔)。希伯来人在进入迦南后崇拜对象的这种变化究其本质是反映了希伯来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在进入迦南之前,希伯来人是典型的游牧部落,但在进入迦南之后随着希伯来人逐渐过起相对定居的生活,农业发展起来,由此引起希伯来人宗教信仰领域的变化,使得希伯来人也开始崇拜土地神等与农业有关的神灵,由于本民族传统上并无此类神灵,希伯来人自然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引进迦南本地的农业神。【加游牧与农耕的区别】所以如果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希伯来人的宗教与西亚地区的其他民族将不会有多大差异,但此后希伯来人与迦南人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可能终究没有成为现实,并客观上保护了耶和华本已动摇的地位,为后来希伯来一神信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圣经中称迦南为“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可见在希伯来人看来,迦南是块富饶丰美之地。但这是相对于希伯来人贫瘠的祖居地而言的。实际上迦南(包括现在的巴勒斯坦和约旦)地既不大,物也不博,地形上沙漠居多,真正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并不多,于是为争夺有限的土地、资源,希伯来人自迁徙到迦南后就与本地的迦南人和后来的另一支外来民族腓力斯丁人处于敌对状态,与后两者不断地厮杀争斗,对此圣经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这样一种彼此敌对的关系,希伯来人自然就有必要在思想观念上与迦南人划清界限,认识到敌是敌,我是我,如果放任希伯来民众崇拜敌人的神灵,显然容易混淆敌我,不利于希伯来人团结对敌。尤其是在希伯来人尚无稳定领土的情况下,崇拜异族神灵会产生削弱希伯来人内部认同的消极作用,很可能将这个民族推向土崩瓦解的险境。所以必须排斥巴力等异族神灵,并突出本民族原有神灵的独尊地位,这样就能从宗教信仰层面上划清希伯来人与敌对异族的界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犹太教这种有别于当时西亚任何多神崇拜的独树一帜的一神教是一个长期处于动荡状态、缺乏安全感的民族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既然要排除异族神灵,突出本族神灵的崇高地位,那么作为一位“纯希伯来血统”的神灵,耶和华的地位自然就尊崇起来,重新成为最受希伯来人崇拜的神,而且在希伯来人不断与外族斗争的历史背景下,耶和华原来的自然神的身份也逐渐向象征社会现象的人格神身份转化,其最明显的表现是耶和华具有了战神的身份,例如圣经称耶和华为“万军之主”、“万军之耶和华”,而且希伯来人在迦南进行的每一场战斗,胜败的决定者都是耶和华,希伯来人若对耶和华忠诚不二,耶和华就保佑他们打胜仗,反之则弃之不顾,相应地希伯来人在战争中就一败涂地。圣经对耶和华的此类称谓和描述都说明在希伯来人与异族激烈斗争的形势下,耶和华终于被推上了希伯来主神的宝座,这就是犹太教形成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由原始自然崇拜演进为社会性的单一主神崇拜。前面说到希伯来人自进入迦南后就与本地土著厮杀征战,但迦南本地部落并非软弱可欺之辈,希伯来人在实力上并无优势,故战事并不顺利,而且迦南之地的南方就是远比迦南富庶的埃及,没有必要将民族的生存完全寄托于迦南这块实际上并不富饶的土地,于是大部分希伯来人又南迁至埃及,定居于尼罗河三角洲。这就是圣经中描述的希伯来人下埃及。南迁埃及期间,由于生活安定,希伯来人人口有了较大增长,但好景不长,埃及法老对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埃及人格格不入的民族十分忌惮,终于到公元前13世纪时,法老开始迫害希伯来人,最终迫使希伯来人在首领摩西率领下逃出埃及,经西奈半岛向北又返回迦南(西奈半岛是连接西亚和非洲的半岛,是埃及在亚洲的惟一领土),这就是圣经描述的“出埃及”。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后有法老追兵,前有迦南人阻挡,希伯来人一度陷入前进无门、后退无路的境地,只得在西奈半岛的荒原旷野中游牧,缺吃少穿,几度陷入绝境。在此形势下,希伯来各部落之间、以及部众与首领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同时由于希伯来人此前已在埃及生活多代,而埃及文明要比希伯来人先进得多,所以在定居埃及期间,埃及文化的许多成份尤其是宗教观念渗透进希伯来社会中,使得耶和华在希伯来人信仰中的独尊地位发生动摇。实际上这也是自然而然之事,前面说过耶和华之所以上升为希伯来人崇拜的主神乃是时势所致,即在与敌人的争斗中希伯来人需要这样一个全民崇拜的神来凝聚人心,而一旦过上和平生活,对耶和华的崇拜很容易就松懈了。而崇拜耶和华这条凝聚人心的纽带断了,希伯来人必然陷入人心涣散的局面,这一危害在希伯来人流浪西奈半岛期间表现得尤其明显,圣经记载当时部分希伯来人公开搞分裂,宣布不再信奉耶和华,而是铸了一尊金牛犊,声称此像就是他们的神,最后在首领摩西的残酷镇压下,这些人才未得逞。在内忧外患的危局之下,当务之急在于凝聚人心,而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强化对耶和华的信仰,并将对耶和华的崇拜与对首领摩西的服从结合在一起。为此摩西自导自演了一场登西奈山,领受耶和华旨意的好戏,然后以神的名义向希伯来民众颁布了十条诫命,这十条诫命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求希伯来人不得崇拜耶和华之外的其他任何神,此外还涉及部落划分、行为规范、社会关系的调整、建立较为正规的武装力量等,这十条诫命就构成了犹太教基本教义的基本内容。从犹太教和古代希伯来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在西奈半岛的这段岁月是耶和华在希伯来人宗教信仰中地位空前强化以及希伯来人初步形成较为正规的部落组织和武装力量的一个关键时期,经过摩西的一番改造,希伯来人的实力明显增强,在返回迦南之后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击败迦南人和腓力斯丁人,建立起以耶路撒冷为都城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并在大卫和所罗门两代国王统治期间达到鼎盛。以色列-犹太王国时期也是犹太教形成史的一段重要时期,所罗门王在位期间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修建了耶和华圣殿,作为崇拜和献祭的圣所,相关的祭祀仪式也发展起来。在犹太教历史上,以色列-犹太王国时期也称为“第一圣殿时期”。在这一时期,在犹太王室的推动下,对耶和华的崇拜终于成为希伯来人的官方正统信仰。但正如此前所说,耶和华的独尊地位是希伯来人长期处于艰难处境的情况下,历代首领为凝聚人心而大力促成的,有较大的强制性成份,很难说已经深入人心,一旦生活安定下来,对耶和华的崇拜很容易松懈下来。再加上希伯来人是一个小民族,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很难不受异族宗教影响,因此在以色列-犹太王国时期,尽管官方规定的崇拜对象是耶和华,巴力等异族神灵仍无孔不入,不仅民间有人信奉,甚至王室也不例外,例如所罗门在位期间迎娶了多位外族妃嫔,这些外族女子将本国神像带入宫中供奉,外族宗教也就随之传入宫廷。王室尚不以身作则,上行下效之下,民间的状况可想而知。到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后期,希伯来社会实际上处于宗教信仰极度混乱的状态,官方规定一套,实际流行的是另一套,结果导致国人思想混乱,而且加剧了国内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成为所罗门王之后国家分裂的一大诱因。所罗门王死后,以色列-犹太王国一分为二,分裂为南北两国,北国为以色列,南国为犹太。这两国皆衰弱不堪,北国先被亚述所灭,南国犹太苟延残喘到公元前586年被新兴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新巴比伦灭犹太后,焚毁耶和华圣殿,将大批犹太人虏至巴比伦,从此开始了犹太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时代,这也是犹太教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在国破家亡、沦为异族囚虏的悲惨岁月中,犹太人最盼望的就是得到解放,重返家园。但在现实中又看不到任何希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超自然力量即神的拯救。由于耶和华信仰早就已经在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中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因此在被囚于巴比伦的犹太人中,耶和华的拯救逐渐成为犹太民族获得解放的希望所在。这一时期犹太人中的知识分子(先知,其中最著名的有以西结、尼希米等人)以对耶和华的信仰为中心回顾了犹太民族的历史,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认为犹太民族之所以多灾多难,直至国破家亡,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一直在保护犹太民族的神耶和华不忠诚,时常背离耶和华,崇拜异族的神灵,因此耶和华抛弃了犹太人,把他们交在敌人手中作为其悖逆真神的惩罚。进而这些犹太先知得出一个对犹太民族未来命运的预言,认为只要犹太人改过自新,坚定地信仰宇宙间唯一的真神耶和华,耶和华就会在犹太人中兴起一位弥赛亚来引导他们摆脱苦难,返乡复国。【救世主,字面意思为“受膏者”。之所以称为“受膏者”,是因为古代犹太人的领袖或君主在上台时要举行一个涂圣油的仪式,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来自于神】 由此从这一思想中就产生了犹太教教义的两个最基本成分,即一神教观念和期待救世主降临的思想。果然,犹太民族的转机不期而至了。公元前538年,新兴的波斯帝国以迅雷之势消灭了犹太人的仇敌新巴比伦。巴勒斯坦也落入波斯手中。波斯王居鲁士为防范希腊和埃及东侵,同时也为在巴勒斯坦笼络人心,下令释放了被囚于巴比伦的犹太人,并允许他们重返巴勒斯坦。于是大约4000多名犹太人返回了巴勒斯坦,并重建了当年被新巴比伦摧毁的耶和华圣殿。犹太史将犹太人被释放,重返巴勒斯坦直至公元1世纪被罗马人彻底逐出巴勒斯坦这段时期称为“第二圣殿时期”。民族命运的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转机很自然地坚定了犹太人对此前先知们所宣扬的耶和华一神观念和救世主观念的信仰,这两种观念在犹太人中得到广泛传播,使得犹太教的基本信条(一神观和救世主观)基本确立起来了。犹太人在重返巴勒斯坦后,鉴于当时的巴勒斯坦已经成为多民族杂居、宗教信仰混杂的地方,而且留居当地的犹太人与异族通婚的情况非常严重。这就使得在已经失去自己国家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犹太民族的延续成为一个当务之急。一个民族保证自身的民族属性所依赖的条件归纳起来无非有两个,在有自己的国家的情况下,以国土、疆域这种有形之墙将自己保护起来。在没有自己国家的情况下,就必然以种种无形之墙主要是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的屏障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严格地区分开。重返巴勒斯坦后的犹太民族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国家,人口上也不占多数,要想生存下去,不被同化,就必须构建起一套严密的宗教信仰体系,以此来作为本民族的无形的疆界。实际上在犹太民族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犹太民族的生存常常就是与无形或有形之墙联系在一起的。古代是这样,中世纪的时候欧洲的犹太人都生活在“隔都”(ghetto,就是犹太隔离区)里,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后同样要修建隔离墙与阿拉伯人隔离开,所以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犹太民族与墙有着不解之缘。那么回过头来,重返巴勒斯坦后,犹太社会中的贵族阶层、知识分子为防止本民族被外族同化,维持犹太民族的属性不变,对犹太人在巴比伦之囚时期已经形成的一神信仰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为犹太人制定了严格的宗教信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确认耶和华是创造世间万物,宇宙间惟一全知全能的真神,要求犹太人只崇拜耶和华,禁止崇拜而且也不承认其他的神,由此正式确立了以耶和华崇拜为中心的犹太教一神信仰。这一条至关重要,因为此前虽然耶和华很早就是犹太人的正统主神,自摩西开始的历代犹太先祖都要求族人独尊耶和华,禁止崇拜其他神灵,但并未否定其他神的存在,这就是一大漏洞,很容易使外族神灵趁虚而入;二是在坚定地信仰耶和华的前提下,耶和华必将兴起一位救世主来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三是强调犹太人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其使命是承担和体现耶和华的救世之道,这一条就决定了犹太教不会是一个世界性宗教,而是一个民族宗教。以上三条就构成了犹太教信仰的基本信条,至此作为一种崇拜独一真神,严格排斥其他神灵崇拜的一神教——犹太教正式形成了。正像前面所说的那样,犹太教作为一道无形的意识形态屏障,在犹太人丧失有形的国家的情况下,对于维持这个民族内部的认同,确保民族的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光做这些还不够,这一时期犹太人还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面的禁忌,在社会生活方面又筑起一道与异族之间的壁垒。这些生活习俗的禁忌本身也成为犹太教的一部分。例如犹太教有自己的饮食规范,即犹太饮食法(中文译作卡什鲁特)。犹太饮食法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规定并非所有动物都可食用,将动物区分为洁净与不洁净两类,自然洁净的才可以吃,不洁净的就禁止食用。具体来说洁净的动物包括蹄子分两半且反刍的牛羊、鸡鸭鹅鸽子等家禽、有鳞的鱼,这些都是可以吃的。不洁净的动物包括蹄子不分半且不反刍的马驴、蹄子分半但不反刍的猪、凶猛的野兽和猛禽、以及长相丑陋怪异的爬行类动物、无鳞鱼和各类虾蟹贝类,这些都是禁止食用的,在犹太教中洁净的食品有一个专用词叫做“kosher”,这是犹太教洁净食品的标志,与伊斯兰教中将食品分为“清真”与“不清真”是类似的道理。其次是规定并非所有人都可从事牲畜的屠宰。犹太教的牲畜屠宰称为“礼定屠宰”,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熟悉犹太教屠宰礼仪的专门屠宰师担任。对于屠宰技术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屠宰牲畜要一刀至死,不能反复抽插,使牲畜痛苦挣扎,而且由于犹太教禁止食用动物的血,屠宰过程中也要将血放尽。第三就是禁止食用血。第四是根据《旧约出埃及记》中“不可用山羊羔母煮山羊羔”这句话,规定肉和奶制品不能一起吃,即“肉乳不同食”。犹太教之所以要制定这么详细严格的生活饮食禁忌,目的就在于从生活上给犹太人划定一个边界,尽量限制犹太人与异族生活上的往来,尤其是限制犹太人与外族人一起就餐。之所以特别注意这一点也有个原因。因为在古代地中海地区,两个人同桌吃饭有许多寓意,往往意味着同桌就餐的人是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那么制定严格的饮食法规禁忌,就保证了犹太人只与犹太人同桌吃饭,避免了犹太人与外族人同桌吃饭,进而也就消除了犹太人加入外族群体,被外族同化的危险。

此外,犹太人在这一时期开始系统地编纂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圣经》,并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中的末日审判、天堂和地狱等观念引入到犹太教中,上述措施使犹太教的教义、教规得到补充和完善。至此,独尊雅赫维为宇宙唯一真神的犹太教最终形成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