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的祭祀礼仪分别有哪些 清明节祭祀礼仪有哪些?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

婆罗门教的祭祀礼仪分别有哪些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是印度教的古老形式。与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的是它没有明确的创教人,是由不同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汇合形成的。那么,在婆罗门教文化中,婆罗门教的祭祀仪式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下。

天启祭

奉祀方位不同的“三火”(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祭火),由祭官主持。祭官分为劝请僧、行祭僧、祈祷僧,祭官属下还有宣词者、赞酒者、引导者、点火者、拂秽者等辅助人员。不同的祭祀要有不同的祭官主持或监督。天启祭大致可分为供养祭和苏摩祭两类。供养祭是以动植物供奉诸神和祖先的祭祀。分七种:

1、置火礼。即在家宅置三火作为公开的仪礼,一般是新婚满月日举行;

2、火祭。此祭的目的和意义较为广泛,在梵书中被认为是祈求牧畜(牛)的繁殖,每天早晚两次,把牛酪及其他供物投入祭火;

3、新满月祭;

4、初穗祭。向神供奉各种新产谷物或果蔬,祈求丰收,每年三次,秋季献米,春季供麦、稗,夏季供竹笋;

5、四月祭。印度古时根据气候将一年分为三季,每满四个月举行一次,祈求农作物茂盛、丰收;

6、兽祭。祈求丰年,排除各种障害,一般在新满月祭中举行;

7、修陀罗摩尼祭。奉祀因陀罗,献祭者各有其目的:婆罗门想获得名声;刹帝利希望取得胜利;吠舍企求财富。

苏摩祭

苏摩祭以苏摩酒奉献于神或祖先,名目繁多,凡不属于供养祭的都称为苏摩祭。印度文献中有时称为“七会”。据很多学者的研究,此祭通常有六种:

1、火神赞。对火神阿耆尼的赞诵。为了实现献祭者重大的愿望而举行,对祭官、祭场、祭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2、力饮祭。以奉献七杯或更多的苏摩酒而得名。国王刹帝利或婆罗门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力而举行;

3、即位礼。国王即位时举行;

4、马祭(马祀)。婆罗门教最重要的祭祀。在行祭期间,祭官通过一定的仪式选定一匹健壮的牡马,使之在外游荡一年,在马游荡时伴有国王或由国王代表率领的军队,当马闯入其他国家的领土时,就逼使该国降服,否则就用武力征伐;一旦取胜,被打败的国王要作为扈从列入战胜者的行阵,否则要遭耻笑。在胜利者率马回国后,还要由祭官举行盛大仪式,唱吠陀赞歌,将马宰杀,或用其他动物代替作为牺牲,这种祭礼旷日持久,耗资巨大;

5、人祭。施祭的目的是企求在马祭中所没有获得的东西。很多学者都认为马祭是代替人祭的一种形式,在吠陀文献中屡次提及以人作为牺牲的事实。21世纪初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种祭祀仪式的存在。如《白耶柔吠陀》中曾列举可作牺牲的184种人,并各有献祭的特定对象,如对阎摩神用石女;

对暴风神摩录多用农民;对天神用秃头翁;对地神用跛者;对死神(米利多)用猎人;对眠者用盲人;对舞者用诗人;对歌者用职官;对地狱用杀人犯;对黑暗用盗贼等。作牺牲的方式不一,有的可自投于水;有的在礼拜太阳神后永远隐遁山中等。但吠陀文献中也规定可用牲畜、谷物等替代;

6、全祭。婆罗门出家前举行的祭祀,出家者将其全部财产与眷属都奉献于人和神。

印度教神话与猴神哈奴曼 And 和孙悟空有什么关系

2015年宝莱坞巨星Salman Khan(沙尔曼.可汗)演了一部电影《Bajrangi Bhaijaan》,中文翻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又译为《娃娃返乡任务》),是一部关于一位印度教哈奴曼猴神的忠实信徒,费尽千辛万苦跨越印巴边境,护送六岁哑巴小女孩回巴基斯坦的感人故事。在这部电影中有两件事的历史可以探讨,一个是猴神哈奴曼的信仰,一个是印巴边境的冲突。本篇想把主题放在与印度生活息息相关的印度教神话的讨论之上。

图片来源: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宣传海报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所谓的古文明的历史是指“哈拉帕文化”(也是印度的本土文明)以及“雅利安文化”(又称吠陀文化)。哈拉帕文化位在印度河上游,以摩亨佐达罗(Mohenjo Daro)及哈拉帕两座城市文明最为著名,这两座城市相距约640公里,具体位置是位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这些城市文明的特色是已经有城市规划,分成卫城(政教中心)及下城(工商与住宅),人口已经大约有三万多人,这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已经是相当大的城市。

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欧亚草原的印欧民族受人口压力进行大迁徙,其中一支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750年进入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时仍是游牧生活,之后受到“哈拉帕文化”的影响,转而进入农业生活。公元前9世纪,他们获得铁制武器的方法,势力扩展到恒河东部,并且往南伸入德干高原。就在这段过程当中,外来的文化开始与印度本土文化发生交流并带来冲击。

雅利安人为了维持统治的优势,避免与土著达罗毗荼(Dravidian)混杂,将社会分为雅利安与达特利,进而发展出影响印度数千年的“种姓制度”。1947年印度独立时,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表面上只要歧视不同种姓就是违法,但实际上它仍然是维系印度社会基本运作与秩序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

在“吠陀文化”中,吠陀经成为印欧语系诸民族中最早的文学经典,它大约形成于西元前1700-500年,一共分成《梨俱吠陀》等四部经典,是祭神颂歌、咒文、祈祷文的汇编,作为认识雅利安早期文化的主要材料,同时也是将印度神话有系统的整合出最早神话信仰系统的开端。

《梨俱吠陀》书影

这段期间印度人崇尚自然多神信仰,众神多为自然现象的神格化。众神之首是因陀罗(Indra),他本为带领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的英雄,死后将他神格化成为众神之首。在早期的吠陀神话当中,除了天帝因陀罗之外,另有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楼那、死神阎摩、太阳神苏利耶及暴风神楼陀罗。

公元前5世纪出现一本名为《尼禄多》(Nirukta,又称吠陀支)的书,是吠陀经的一本补充。书中提到印度神话中的世界观分成天、空、地三界。天界是人类无法看到的地方,空界可以看得到的,而地界则是指大地。三界的代表神分别是:水神伐楼拿、天帝因陀罗及火神阿耆尼。

吠陀时代晚期的印度教神话

到了“吠陀文明”后期,印度人信仰从自然崇拜的吠陀多神信仰,转而成为以思考宇宙本源与创造的婆罗门信仰。虽然一样是多神崇拜,但出现以主神为核心的趋向。这段时期婆罗门教的系统已渐完备,无论是崇拜对象、祭祀礼仪还是教义哲理都已然构成印度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大主神毗湿奴(Vishnu)、湿婆(Shiva)及梵天(Brahma)在这段时间的确立,并取代了过去因陀罗等神话系统的地位,他们从原来力量强大的主神变成次要的神,地位降低了一等,法力也有所削减。这些印度神的故事在古老史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里有许多的呈现。其中最著名的“乳海翻腾”(The 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又被称为印度教的创世纪神话。

故事大意为在三大主神之下的印度神话体系,另有善神提婆(Deva)与恶神阿修罗(Asura)两派。在神的世界里并非长生不老,因此创造之神梵天便与众神协议,大家互相合作搅动象征力量与生命泉源的乳海,让乳海产生出能让众神长生不死的甘露(Soma)。

因此,众神以须弥山为杵,毗湿奴化身为龟作为须弥山的底基,用来支持搅拌带来的变动,七头巨蛇那迦(Naga)当作转动须弥山的绳索,然后提婆与阿修罗开始合力运转搅动乳海,猴神哈奴曼据说也在一起帮忙搅动乳海的行列之中。

乳海在长期的搅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生命,但也因为时间过久,乳海已经开始耗竭,可是甘露却始终未出现;巨蛇也不堪拉扯而喷出毒液污染了人间,众神不愿人间受苦,央求毁灭之神湿婆吞下毒液拯救众生。

就在最后一刻,甘露终于从即将干枯的乳海出现,善恶两派的众神开始抢夺,毗湿奴为了怕阿修罗把甘露喝光,还化身成跳曼妙舞姿的仙女引开阿修罗的注意。在甘露被善神喝到剩下最后一点的时候,又被从舞姿迷惑中清醒的阿修罗发现,抢过来喝了一口,随即被眼明手快的毗湿奴发现并砍断阿修罗的头。

但是,由于甘露已经到了阿修罗的喉咙,所以阿修罗身体死去但头却还在,阿修罗发现是日神及月神向毗湿奴告密自己喝了甘露之后,便开始追逐日月,将他们吃进嘴里又再吐出来,因此出现了日蚀与月蚀。这段著名的「乳海翻腾」神话故事,是吴哥窟石雕的重头戏,许多到访的游人们都一定不会错过欣赏。

猴神哈奴曼与孙悟空

前文多次提到的猴神哈奴曼,可能大家会觉得与我们的文化背景相差甚远,十分的陌生。不过如果认识这位猴神,会发现他其实跟我们熟悉的“美猴王孙悟空”可是有历史渊源的呢!

哈奴曼(Hanuman)相传是由风神Vayu和母猴所生,有四张脸八只手,一出生即力大无穷,可以随意变幻身型与长相;他受教于太阳神Surya,也是罗摩神的拥护者;他还有一条非常长的尾巴,可以飞行;他常常觉得太阳很好吃,有次想把太阳当果子吃掉,众神之首因陀罗(Indra)要抢救太阳,便用雷击中了哈奴曼的额头。

印度神话中猴神哈奴曼的形象

哈奴曼同时也是毗湿奴神(Visnu)的第七个化身──罗摩最忠实的伙伴与仆人。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aṇa)记载,国王罗摩的妻子悉多非常美丽,被罗波那绑架,罗摩王便一路追至今斯里兰卡一带,哈奴曼知道罗摩王需要他的帮助,便一个跨步来到斯里兰卡一同救出悉多。在印度教里,哈奴曼代表的就是忠诚、追随主人之意,也因此在印度教的信仰里相当受人尊崇。

胡适认为《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孙悟空的原型,很有可能是印度进口的形象,这个说法也获得不少人的认同与支持。想像孙悟空的斤斗云一个翻身可以十万八千里,认真忠诚的追随唐三藏至西天取经,这些特质还真的跟哈奴曼有异曲同工之妙。

哈奴曼非常喜欢吃甜食,尤其是Laddu这种小圆仔甜球,就是电影《救救菜英文》(English Vinglish)里女主角最会做的印度点心。Laddu的口味有很多种,像是:花生、椰子粉、鹰嘴豆、芝麻、各式坚果类等,最常见的是外型带颗粒状的黄色圆球。Laddu吃起来有点像华人过年甜点“麻老”的味道,在印度也是婚宴、节日等喜庆场合必见的点心,十分受欢迎。事实上,印度大街小巷的店家与摊贩卖着许多的甜点,与印度人嗜甜的习惯,都与印度教里的神有密切的关系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