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什么是无神论 什么是世界宗教文化

就是不要限制宗教的发展~全世界都可以有宗教~和无神论和平共处~~
不能够只是做表面给人看~要真的有诚意~~

宗教文化:什么是无神论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人相信宗教,而有人却不怎么相信鬼神。广义上讲,无神论是一种不相信一切鬼神以及灵魂的存在思想的总和。大家对于无神论并没有那么深入的了解。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无神论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学习学习吧!

无神论的定义:

根据定义的不同,无神论可以分为强无神和弱无神论。强无神论明。

确声称神不存在,类似于对无神论的狭义定义。很多情况下,无神论其实是指强无神论。弱无神论则类似于广义定义下的无神论,即一切不是有神论的关于神的思想。这样一来,弱无神论包括不可知论。无神论是仅仅指强无神论,还是应该包括弱无神论的问题存在很大争议。

成为无神论者不需要任何诸如皈依或洗礼之类的仪式,因此对于无神论者不容易判断。只有少数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人,一般可以肯定他们是无神论者。

否定神、鬼迷信和宗教神学的理论,是一种认为神或灵魂是不存在的哲学思想。历史上的无神论一般都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反对传统宗教的精神束缚,讴歌人的尊严和自由,与“启蒙思想”具有类似的性质和意义。一般说来,唯物主义者同时也是无神论者,无神论者常常是“自由思想家”的同义语。

今天人们说的无神论一般是指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或一个与肉身无关的灵魂的存在。

在西方国家,“无神论”一般都指“一种认为根本没有超自然力量存在的理论”,而在中国大陆,一般的无神论者其实只是不可知论者。在西方人来讲,不可知论者只是“没有宗教信仰”。

无神教的思想:

从西周末年到春秋前期,奴隶制经历了深刻的危机。周王与诸侯的矛盾,诸侯封国之间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的阶级矛盾,华夏族与戎狄夷蛮各族的矛盾,都尖锐起来,奴隶制开始了缓慢地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在这动乱与变革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更加不敬天帝、不信鬼神、重视人事,从而形成了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的无神论思潮。

①不敬天帝我们讲过,《诗经》中保存了这个时期被奴役者“不畏于天”、诅咒上帝的丰富材料。例如:“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这是说:你这个荒唐的上帝,本是下民的君主,而你这个凶暴的上帝,下的命令多不正确,有的篇章甚至大骂上帝反常,让下民遭殃:“瞻印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这是说:我仰视天帝,它不给我恩惠,反而给我灾害,使我不宁;国中到处不安定,士民都在受罪。你就像一群损害庄稼的害虫,而且一直不停;你不收起陷害士民的罗网,这样下去如何是好。这里不仅怨恨上帝,而且批判起地上的统治者了。这些不敬之辞,在以前是不敢加于主宰者的,1979年竟然宣布了天的罪状,说明人们对天的信仰的动摇。这一动摇、怀疑与批判的思想,是通向无神论的桥梁。

人们不敬天帝,自然要不信天命。西周末年有不少人把“周将亡”的原因归为天命。但伯阳父却认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至于说到周朝为“天之所弃”,也不是有神灵主宰,而是因为“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国语》)。并非“天命所终”。这是伯阳父从地震灾害引起经济困乏方面讲的。史伯在回答“周其弊(衰亡)乎”的问题时说;“王者居九畡(九州)之田,收经入(聚敛)以食兆民”,但是王背弃了“和乐”的原则,而强求“专同”(形式上的一律),“欲无弊,得乎”(《国语》)?失去“人和”不可能“无弊”。这是侧重于政治方面讲的。两者都是从社会自身寻找王朝败落的原因,而不归咎于虚幻的天命。这是对有神论的初步否定。

意外死亡比自然死亡更可怕?从三大宗教和无神论角度看待死亡

意外死亡比自然死亡更可怕?从三大宗教和无神论角度看待死亡


1.为什么人们更惧怕"意外死亡"

意外死亡,包括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突发疾病、自杀等等行为造成的死亡。而相比于自然死亡(生理性死亡,即老死)人们的内心接受程度则会比前者高,这和"生物应激性"和"宗教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自然灾害

①应激性——动物的本能反应

人作为动物,是趋利避害的,如同草履虫避开食盐、猫咪在强光照射下瞳孔缩小。

原始时代的人们群居而一起狩猎,当一个人看到自己部落的人倒地死亡,发现尸体者就会得到一个信号:"有人死在这里,附近可能有大型野兽",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发现尸体者的肾上腺素会迅速分泌,引起机体警觉,生存经验会督促他赶紧离开现场,而人类祖先的生存反应经过历史的不断冲刷形成了"条件反射",以致现代的人们对待非正常死亡现象会感到惧怕和不寒而栗,看到别人的死亡,会引起我们"赶紧逃避"的感受。

②宗教文化因素——无神论为主的中国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发表《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信教公民近2亿(数据来源:北京晨报),也就是说在14亿人口的中国,无神论者居多。

那么信仰宗教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佛教】

佛教

佛教徒信仰佛,他们认为人各有命,但不应该听天由命,坏的命运可以通过积善做好事而改变,有"人身难得"、"慈悲护生"的观点,反对自杀和杀生,但对死亡一事,佛教认为死亡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人死亡之后又会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即生死相续。佛经大致讲述六种对死亡的观念:"死如出狱、死如再生、死如毕业、死如搬家、死如换衣、死如新陈代谢——星云法师"。

【基督教】

基督教(特指中国基督教新教教派,下同)徒信仰上帝主宰世界,认为人类具有原罪,上帝的儿子耶稣为了拯救世人,牺牲自己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成为了救世主。

基督教

基督教《圣经(新约)》认为,死亡是上帝的安排,而死亡源于亚当夏娃违背和上帝的约定偷吃禁果后,上帝对人类外加了一种惩罚的方式——死亡,从此人类背负原罪,死亡就是其中一种惩罚,且死亡后会受到上帝的审判。

亚当和夏娃

同时,肉体的死亡摆脱了欲望的罪恶,死亡之后,符合上帝要求的善人,会再复活就会转变为另一种有灵性的身体,重归上帝身边,可以进入"乐园(天国)"获得永生并且不再死亡;

不符合上帝要求的恶人(违背教义)人,将会被上帝重生名册除名扔进火湖,即"第二次死亡"。

天使

因此,基督教徒不惧怕死亡,因为那是一种更高级的存在,他们在那里可以除去罪恶,更加亲近上帝和感知幸福。而自杀在基督教看来,生命的死亡是上帝的安排,而自杀是对上帝权威的挑战,摩西十诫(犹太教旧约)教义规定"不可杀人",自杀属于"罪上加罪"(第一个罪指代原罪,第二个罪是自杀的罪恶),是基督教强烈反对的。

【伊斯兰教】

清真寺

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信仰安拉(真主)、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报信)、信《古兰经》、信天使、信末日(末日来临,天主会复活穆斯林根据他们的事迹决定进入天园还是火狱)、信前定(富贵寿命已由真主注定,不可被改变)。

清真寺

我们对"信前定"展开叙述,信前定,指的是相信安拉会将穆斯林人的一生都安排好,无论生老病死,繁荣与否,不过安拉会根据穆斯林的不同情况安排他们各自的责任。穆斯林相信安拉是完美的,所以穆斯林欣然承担着各自的责任,努力奋斗,当不幸(意外死亡等等)来临时,他们知道这是安拉安排的,不可以逃避,穆斯林因此会坦然面对和释然接纳,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心境,做到有事心不躁。当然,即便是安排好的命运,但人的行为是自由的,作恶者将进入火狱接受惩罚。

【无神论】——中国的土葬文化和战死

作为无神论者的我们,面对"死亡"时的害怕,其实也受到了老祖宗的文化影响

土葬文化

《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韩待外传》中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

意思是说,人死就要土葬,之后变成了鬼回到墓地里,精气就会飞到天上去,肉体则会保留在地上,这种说法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对未知事物(鬼)的恐惧,加上葬礼流程的正式,又使得古人不得不坚守对待死亡应该持有庄重严肃的态度

战争导致死亡

既然自然死亡的人就能让古人产生那么大的敬意,更不用讲意外死亡的人了,就像战争,人们畏惧战争、对血腥场面充满厌恶,因为流血可能意味着战败,战败可能意味着亡国,亡国可能意味着侵略者疯狂掠夺,古人把死亡和不好的结果划等号,自然排斥死亡且尤其是意外死亡(夭折、淹死等等)。

【综述】

佛教认为死是必然的,能够进入下一个轮回,因此佛教信徒不畏惧死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拯救人类的其中一个环节,因此基督教徒不畏惧死

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安排好信仰他的穆斯林生死,因此穆斯林不畏惧死

无神论者认为死亡是不好的结果,大多数人特别排斥意外死亡。

爱心

有宗教信仰者在面对意外死亡时,或念经、或祷告、或祈福,他们有特定的方式释放情绪,自然会好受一点,而且对待意外死亡和自然死亡的差异也会因教义观点而变小("遭受报应"的说法一般是用在自己身上的,不是用在别人身上的,请悉知)。当然,这里的"不畏惧死亡"指的是"正确、平常心地看待死亡"。

2.如何看待死亡

①意外死亡和自然死亡区别

意外死亡和自然死亡都是死亡,只不过意外死亡要比自然死亡要早,需要认识到两者都是死亡,面对它们的时候:

首先要接受死亡的事实,其次是明白意外死亡是早早就离开了人世,和自然死亡的差异只是时间的差别,不存在"不好的结果"、"死得好惨"的事实,这些想法都是人们臆想出来的;

第二是,要度过的是自己的心里的那道关,死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需要继续活下去,不要持续把痛苦加到自己身上,你可以痛痛快快哭一场,但必须要振作起来;

第三是,你可以寻找心灵寄托,你可以告诉自己,死者只是以一种形式离开了你,死者依旧活在你的心中,替死者活下去,把爱传递给该爱的人。

②两位古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杨朱、庄子

(1)战国初期的哲学家杨朱,提出了有关生死的基本学说:他认为,人有生就有死,死后都是腐尸,百姓帝王无区别,同时还提出"贵己"思想,即重视个人的生命、不要为外物伤生的观点。

杨朱

(2)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庄子对"悦生而恶死"的观点十分厌恶,庄子在晚年丧妻时鼓盆而歌(对着死去的妻子打鼓唱歌),这是因为庄子的生死观中有着"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的理念。

庄子

杨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都是公平的,谁都会经历死亡,要学会接受身边人离我们而去的事实;庄子告诉我们,死去的人不会再回来,但是活着的人可以留着回忆、歌颂生命

3.后记:

作为人生必经之路,死亡并不可怕,但人生而不易,请珍惜当下!


【作者的其他文章】

1.从余华《兄弟》中看女性,我不认为出轨的林红是个坏女人

2.身边人说女孩该富养,不是没有道理的

3.巴基斯坦拟立案阉割强奸犯,为什么在中国不可行?

4.人贩子十恶不赦,为何不对人贩子一律执行死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