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选相国,臣下提五点,我懂了为何有人怀才不遇(魏文侯拜谁为相国)
趣读通鉴16:魏国霸业(6)
上篇,我们说到了魏文侯魏武后,面对恃才傲物的下属不同态度,体现的高情商低情商之别,还有对后续国运的侧面影响。
揭示了一个富不过三代和穷不过三代的道理何再!
今日世界已少有恃才傲物之人,多有怀才不遇之人,那么怀才不遇人为何如此?
我们就用另一个魏文侯故事,说说真正的人才,都有什么特质,如何辨别和区分人才,以便对好纠正。
(魏文侯)
惯例先说故事,再说道理!
话说有天,魏文侯正为了相国人选问题,左右为难。
于是就问自己最亲近的臣下李克(李悝)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悝儿啊:“穷人家想要贤妻,混乱的国家需要良相”,这道理你懂吧。我一直再纠结,魏成和翟璜谁才是最适合的相国人选。你觉得这两人怎么样啊?
面对这样问题,作为深得国君信任的李克(李悝)而言,其实是难以回答的。
原因也很简单,身份而已。
君王或者老板考虑的事,是你这属下该插嘴的吗?
深知这道理的李克(李悝)立马说:这事不是我该参谋的,也不是我能考虑的。说完就想脱身,这属职场智慧一种。
面对李克(李悝)避嫌,魏文侯只能紧逼,于是说:先生别躲,这事非你莫属。
于是李克(李悝)只能说自己意见,不过这意见表达很有艺术性,不说名字,而说了观察人才五个角度。
(怀才不遇属社会问题)
这为何咧?
首先:这是李克(李悝)避嫌之举,我只说办法,但人不是我定的,决策权在老板这,以后同僚见面不至尴尬。
其次:魏文侯虽礼贤下士,却也怕臣子结党营私,君王老板心态大抵如此,如果有偏向性难免有结党嫌疑,不如不偏不倚。
再次:给君王参谋观人办法,也是将自己对人才认知告知君上,有利后续君上提拔的人才,符合自己所想,算是间接传递自己诉求给君王,也为自己后续铺路。
最后:则是消除魏文侯忧虑,原因吗也很简单,两个人中,翟璜属朝中重臣,举荐了吴起、西门豹、乐羊甚至李克(李悝)这样的人才,属众臣支持对象,要是自己在表态支持,魏文侯虽明主,可依旧怕功高震主啊。
如此四重考虑,李克(李悝)不愧为战国第一变法家。
有礼有节有据说了道理同时,即让自己避嫌,也达到自己目的,还让君王宽心,进而消除君王疑惑,这话术无疑666啊!
(识人五法)
那么李克(李悝)说了啥?其实也很简单,观人五法而已!
第一个:居视其所亲
意思是,看这人平时和什么样人亲近,今日有个说法是,你身边最亲近好友决定你的阶层和才华。
你的好友侧面证明了你的才华和财富,交友除志趣相投外,更多是身份地位认知的相投,身边要都是老板你就是老板,身边要都是屌丝,你也差不离是一屌丝,如果不想人生禁锢于此,可提高修养,用才华去求同,最后提高自己交际层面,达到同样高度后你在回看,也许你就脱离了原有的好友圈。虽不地道,但道理确实如此!
因为人生的好友圈,最深的情谊属固定范畴,但相对次的情谊,属阶层范畴,要跃进就不要怕被诟病,这不是被诟病的理由,相反是追求进步的表现。
第二个:富视其所与
意思是,花钱花在什么人什么事身上,决定他的作为。
一个人赚的钱,除吃喝外,还有精神诉求和物质诉求所用,钱不多的时候,过多将钱花在物质享受上,不能说有大错误,却难免有陷于当下止步不前之感。
为何如此说?因为真正追求进步的人,是不会再lol中充钱的,不会再无用的社交中耗费时间和金钱的,是不会再虚伪的物质中迷失,无数男女为奢侈包包汽车套牢了自己未来,换一身小贷!
他们还有多余的财力支撑自己的职业成长和精神成长吗?
答案是没有,因此花钱花在哪里,决定了人生的上限,为了面子而不顾实际,最后只能作茧自缚。话虽偏颇,但却有道理!
(情商智商一样重要)
第三个:达视其所举
意思是,地位高时,看他对老板还有朋友推荐什么样子的人。
这话道理在于,人飞黄腾达后,对朋友的认知和人才的认知,是否聪慧明智。
就如做生意一样,好朋友需要对接人,你给他一不靠谱的朋友,证明你也不靠谱,你给他一可靠的人,证明你也可靠。这无疑影响了受荐人对于推荐人的评价,即便帮忙也要看准人去找寻帮助,而不是随便忽悠。
同样,换到提拔下属也一样,是推荐志趣相投朋友能力非常的朋友,还是推荐阿谀奉承能力堪忧的朋友,不间接决定了你的能力和品格吗?
第四个:穷视其所不为。
意思是,看这个人穷的时候,是不是不折手段。
常言道人穷志短,如果这个人即便穷,志气还不短,做事依旧有底线有分寸,这个人是值得交往的,因为道德底线犹在,就不会坑人。相反,如果穷的时候,不折手段,最后即便富了,你一定要当心,因为他坑人的风险太高。
这也是今日无数有钱人被诟病根源,在由穷到富过程中,不折手段,那么他对待下属也好,对待上级也好,都是定时炸弹,要是爆炸了,伤人伤己,这样的人,不要深交,也不值得信任。
第五个:贫视其所不取
意思是,贫穷时,看他是不是什么钱都敢用。
这个角度其实和上一个意思差不多,不折手段求富裕,直接结果就是为了赚钱,什么钱都敢拿,敢用!这样的人,有点可怕。
(魏文侯论才)
说完这五个角度后,李克几乎将人才评价提拔的道理说尽了。
观察一个人是否能堪大任,最关键的是他的朋友层次,顺境和困境时表现
在不同状态不同时刻考察人,才能发现这个人是否真的言行如一,品行固定,也不会被表面态度所蒙蔽。
李克提了这五点考察角度之后,魏文侯一番思量,顿觉大为有理于是也在心中定下了自己的相国人选:魏成。
随后离开的李克(李悝),就遇见了两大人选中落败的翟璜。
只见这翟璜语带焦急的问李克(李悝),听闻君王今日询问你谁可以当相国,到底定的谁?
李克(李悝)一看,立马说定的是魏成。
如此直接话语,和之前魏文侯扭扭捏捏的态度比发生了360°旋转,那么为何如此?
这也是李克(李悝)高明之处体现,如果李克(李悝)说自己不清楚,结果公布是魏成,那么翟璜必定归咎于是李克说了自己的坏话,反而引同僚间隙。
还不如直接说出被选中的是魏成,进而在第一时间将双方的矛盾给说透。
(说透比不说透好)
果不其然,后续翟璜发飙了,开始表述自己的功劳。
作为臣子,我举荐了吴起,河西安定,我举荐了西门豹,邺郡大治,我举荐了乐羊,攻克了中山国,我举荐了先生你,镇守中山国。君王所有的忧虑,都在我推荐的人才下得到了解决。
就连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都举荐了屈侯鲋当师傅,看完这一切,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那一点当不得相国?、
翟璜的愤恨也算正常,魏国强大他出力不少,按理说这个相国他受的起。
但结合之前人才五角度考察看,貌似也没大问题,可这急切的态度却让他减分不少。
原因也很简单,功利心太重而已
这样的人一定是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人,即便他举荐的都是大才,可这份功利心加持下,难免让人生疑。特别是对君王而言更是如此。
封疆大吏、带兵大将、治国之才都是你举荐的,你要是还成了相国,是不是会内外勾结,最后架空君王?
如此态度,难免让魏文侯引申到翟璜发迹之前为人如何,再加上他家财富不少,都用于网络人才,进行举荐,这虽推荐人才有功,可却属别有用心之举,由此魏文侯确定,他是一个穷困时不折手段人,有钱时别有用心之人,即便飞黄腾达后,改变了自己,但这最后的急切之语,也让他心态露馅了。
这个关键时刻,最好的态度是“不争为争之”,争取反而事得其反!
由此才有李克对翟璜语重心长的告诫言语出现。
刚刚我跟国君说了一翻话,五个角度看人,最后我也给你提点一二!
首先:魏成举荐的人才,都是如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的君王之师,而你举荐的人才,都是君王的臣子,这属于境界差别。
其次:你已经举荐了如此多的人才,都位高权重,还有无数低级官员,这群人都是你举荐的,你在当了相国,是想性命不保吗?
再次:魏成比你德行好,享有千钟傣禄的他,仅仅留十分之一用作家用,其他都散财与四方,反观你家?钱咋用的?
最后:我也是你推荐的,如果我推荐你当了相国,你我关系如何界定?
听懂了的翟璜坦然认错,说自己粗人一个,失礼了。
(魏文侯观人五法)
故事说完,再看李克给魏文侯的观人五法,更觉有趣。
看人才如何,顺境逆境皆要考察,心性人品也要考察,最后最重要的是虽虚但却必要的人品。
上位者查知的背后,才有了职场背景调查的出现,下位者感知之后,是否会有所收获咧?
所以啊,怀才不遇的人们,设身处地看看自己,也许就懂了....
原典再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文侯谓李克:“先生尝有言:‘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