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祀庙在哪里 庙内的装饰(唐宋武庙的标准是什么?)

四川有座五线城市,底蕴深厚还是女皇故里,可看到武则天父母礼佛图

武则天祀庙在哪里 庙内的装饰

1、位于四川省广元城西嘉陵江畔皇泽寺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皇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乌奴寺,一名川主庙,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与二郎的。唐贞观年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时,武后就出生于此,建立武周政权以后,施脂粉钱修建当时已具规模的川主庙,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

中国这个寺庙,供奉 武后真容像 ,是我国唯一的武则天祀庙

2、据明代陈鸿恩所撰《皇泽寺书事碑》载:皇泽寺相传为武后创,清代张邦伸《云栈记程》中也说:武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皇泽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二圣殿,大殿正中,供奉着二圣:唐高宗和武则天。二圣殿后,是则天殿。则天殿

3、与一般民办寺庙不同,皇泽寺这座由女皇御敕建造的官办寺庙内没有大雄宝殿,因此,则天殿就是皇泽寺的主殿。皇泽寺,唯一的武则天祀庙,不仅是寺庙

4、则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国内唯一的武后真容石刻像。比较下卢舍那佛的形象,皇泽寺,唯一的武则天祀庙,不仅是寺庙皇泽寺至今保留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皇泽寺摩崖造像及其历代碑刻,是古代艺术品的观摩圣地。

唐宋武庙的标准是什么?

先说结论,宋代以唐代为标准,有一定的道德考量,唐代则没有标准,完全是为了让武庙可以对应文庙而硬凑出来的十哲六十四将。以下就是废话时间了,可看可不看。


首先说唐武庙,《新唐书》说的很明白“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这条记载其实已经点明了武庙的性质,也就是它本身是一个文庙的翻版,文庙有十哲、七十二弟子和二十二贤,这些人或多或少和孔子以及儒家有一定的关系。

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师颜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贤从祀焉。

而武庙作为文庙的对应庙宇,在祭祀规格上也一直仿照文庙,但是由于武庙的主祀姜子牙并不像孔子一样门生遍布,因此要配齐文庙那套祭祀规格十分困难,早期武庙还叫太公庙那会,配祀只有一个和姜子牙有那么一丁点鸡毛蒜皮关系的张良,但是到姜子牙升级为武成王后,再只有一个张良似乎太难看了,因此官方又增加了十哲,实际上从史料来看,十哲本身就是为了让升级为武庙的姜子牙庙和文庙配祀匹配而强行搞出的玩意。

呈齐太公庙,以张良配,太常抑及少抑、垂充三献官。
上元元年闰四月,又追尊为武成王,移座南面,选十代良将为十哲,令有司祭

而后来出现的六十四将,在《唐会要》中则将其称七十二子。

“又准开元十九年四月勒,宜拣取自古名将充十哲,七十二弟子。”

《唐会要》这段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选这些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啥啥啥,更不是为了搞战绩排行榜,就是为了扩充姜子牙的配祀,好让其能更好地和文庙匹配,而所谓“名将”也是个地摊上都能捡到的称呼,随便举个例子,唐朝编纂的《晋书》里有这么个记载:“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政,吴之名将也。”这位东吴名将张政,史料记载唯一战绩是被杜预爆锤,然后就这么一货《晋书》里称其名将。所以,名将是烂大街,选人是为了cosplay文庙,那还要个毛的标准,而且就算有标准,作为cosplay孔子庙的姜子牙庙,选人的标准也该是谁和姜子牙有关联啊,关战绩什么事,而按照这条标准来看,除了张良,其他人谁还和姜子牙有关系,所以什么十哲啊,六十四將啊,纯粹是乱选,就为了能搞出个武庙版七十二弟子。所以尚书关播后来也上书吐槽了这种从不同时代挑人给姜子牙硬凑祭祀规模的做法。

上元中,诏择古今名将十人,于武成王庙配飨,如文宣王之庙仪,伏以太公古称大贤,今其下置圣,贤之有圣,於义不安,且孔门哲,皆是当时弟子今所择名将年代不同于义既乘於事又失,臣请删去名将配享之仪,及十哲之称

所以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即使唐武庙有选择标准,那么按照它匹配文庙的性质,这十哲六十四將也必须是和姜子牙有关联的人物,但实际上,由于凑不够那么多人,只好随便挑一些人凑数,这个最直接的可见唐朝的各方记载,如《唐会要》说要为姜子牙挑选七十二弟子,但实际只有六十四人,《大唐郊祀录》则只有六十人,另外具体的人员名单也有差异。比如被很多人诟病的“白板神将”张齐丘,《唐会要》里并不存在,六十四将里只有李光弼,而到了《新唐书》里,李光弼又消失了,变成了张齐丘,可见就连武庙版七十二弟子(还没凑够)的具体人选都是一笔糊涂账,所以最后这些凑数的人都被直接删除了,只留下了真正和姜子牙有那么一点关系的张良陪祀

亚圣十哲之名,唯享武成王及留侯,诸将不复祭。

然后再来说宋武庙......其实感觉也没啥说头,宋武庙就是唐武庙的刻板,因为这玩意还是姜子牙主祀,姜子牙的关系网又只有那么点,所以人员直接就继承了唐武庙,另外虽然宋武庙删除了十哲这一称谓,所有配祀统称为七十二将,按照正殿、大堂和东、西庑的顺序排列,一般认为大堂上的十将等同于唐武庙的十哲,但《宋史·礼志》的称呼看,宋武庙似乎是用全庙的配祀为姜子牙凑了个七十二弟子,而不再考虑十哲的搭配了。不过,既然宋武庙的配祀依然是为了凑出个武庙版七十二弟子,那按照文庙的选择标准,武庙这七十二将依旧是在乱选,因为他们没一个是和姜子牙有关系的。不过和唐武庙相比,宋武庙还是做了点让七十二子正规化的尝试,比如编纂了《武成王庙配享事迹》 用以叙述姜子牙和七十二子的事迹,顺便删除了张齐丘和长孙嵩这两个拖后腿的货。但老实说,这玩意依然和战绩榜或者军事榜没啥联系,它就是个为了复刻文庙而硬搞出的四不像玩意。

还有一点要提的是,宋武庙虽然在人员上大部分照抄唐武庙,但人员排序已经开始考虑一定的道德因素,比如因为“杀已降”原因从堂上调到堂下的白起,又比如后来李勣和李晟互换位置,理由是“李勣邪说误国,唐祀几灭,李晟有再造王室之勋。宜升李晟于堂上,置李勣于河间王孝恭之下。”这里的“邪说误国,唐祀几灭”明显指李治和李勣商量废后,扶持武则天上位的事,虽然我觉得这事李勣实在冤枉,他也不可能预料到武则天后来会爬那么高,直接称帝取代唐朝,但至少在宋人眼中,李勣对唐朝被武周替代这事负有直接责任,所以李勣不应该比勤王复京,再造王室的李晟地位高,所以可以看出,宋武庙在排序标准上确实比唐武庙更规范一点,但考虑这玩意本身是为对应文庙七十二弟子,那宋武庙和唐武庙一样,依然是为了凑数随便拉了一堆不相干的人给姜子牙扩充配祀规模。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之武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