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哪个朝代 途径哪些地方(大运河极简史)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哪个朝代 途径哪些地方
1、京杭大运河是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南四湖(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大运河极简史
我是道长,那个经常和大家一起穿街走巷、翻山越岭,拿着一堆论文走读杭州的家伙。今天聊大运河的历史之前,咱们先来做一道题——
(单选题)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有一条我国的河流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2014年“申遗”成功的河流叫作“中国大运河”,包括三部分:京杭大运河(下图中红色河流)、隋唐大运河(下图中绿色河流)、浙东运河(下图中紫色河流)。
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条河流合在一起(有重合的部分),就是2014年“申遗”成功的——中国大运河
史书上只有帝王将相的名字,但是,我们最应该记住的开河功臣,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两千多年来,在统治者的号令下,劳动人民靠着一双手,创造了人工的奇迹,为我们留下了一条享誉世界的运河!
1、大运河的开端
关于大运河的开凿,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来自《左传》。《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载:
吴城邗,沟通江、淮。
这段话非常重要,但过于简略。《太平寰宇记》引《吴越春秋》就说得比较详细:
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通淮,运粮之水路也。
原来,大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是“运粮之水路”啊。
当时,吴王夫差想北上和传统豪强齐国一决雌雄。但吴国僻处东南一隅,距中原腹地十分遥远,而古时陆上交通条件较差,大规模运输首选水运。
于是,吴王夫差决定,开凿一条人工运河,把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连接在一起。这样,吴国北上中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走水路啦!
同时,吴王夫差还在长江边上修筑了一座新的城市——邗城(今江苏扬州)。因为这段沟通江、淮的人工水道始于邗城,所以称为邗沟。邗沟始于扬州、终于淮安,全长170余公里——这条人工水道,便是大运河的开端。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大运河开端的邗沟,真的是历史上最早的运河吗?不一定。
民国学者曾运乾对《尚书·禹贡》作过深入研究,认为《禹贡》中有“导江会于淮”之义,果真如此,那长江、淮河之间开始有人工河道相连,或许早于吴王夫差。
不管怎么样,迟至春秋末期,开凿运河的事业就已经开始了。
在吴王夫差身后的一千年中,运河开凿的记录不断见诸文献。比如江南运河晋陵-京口段(常州到镇江),落差较大,为了保证通航,历代开凿、疏浚不断。而历朝历代的智慧,各不相同。
秦代改直为曲,以减落差。秦朝人的办法,类似于今天的盘山公路,虽然盘旋迂回、道路曲折,但却减缓了坡度,使得上升、下降的过程都不至于太过突兀。
三国孙吴时期比较猛,直接“斩绝陵袭”,凿山开道、疏导水流。盘山公路不好使就挖山,挡着水流通路的地方,统统挖了!这么生猛的办法,自然是工程浩大,最后弄得怨声载道。
到了东晋时期,开练湖、立丁卯埭,营造水库、蓄水池,以调节水量、保证运河能够持续通航……
运河开凿事业蒸蒸日上,但总是差那么点儿意思。
吴王夫差身后,虽然到处都在挖运河,但却没有人把这些运河连起来。运河东一块、西一块,各自为政——就好像京沪高铁的北京-天津、上海-徐州段都修好了,但我们想从上海坐高铁去北京,还得在徐州下车、转汽车到天津再坐高铁:多麻烦!
于是,历史把贯通大运河的任务留给了一个饱受争议的人。
2、大运河的贯通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89年),隋灭陈,纷纷扰扰的天下复归一统。
但是,自汉末以来的数百年间,中华大地长期处于分裂之中,大家对统一还很不适应。隋朝虽然实现了统一,但各地豪强仍然蠢蠢欲动,时有反叛之举。要镇压反叛、维持统一,就需要迅速调动军队和物资。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开发与经营,关东地区、江南地区的繁荣程度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隋朝的“京津冀”——关中。随着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各类物资需要从生产地迅速运送到消耗地,以维持首都周边日益增长的需求。
于是乎,一幅宏伟的蓝图在隋朝统治者的脑中形成:全国水运网。
在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内,有五大天然河流,由北向南依次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这五大天然河流有一个共同点,即,清一色的东西向流淌,缺少南北向的联系。
于是,隋炀帝一声令下,大隋王朝的“两纵五横”全国水运网工程就此拉开大幕。“五横”,就是五大天然河流;而“两纵”,则是将它们连在一起的大运河的两部分:以隋王朝的东都洛阳为中心,一部分向北连通至涿郡(今北京),另一部分向南连通至余杭郡(今浙江杭州)。
在隋炀帝的直接指挥下,“两纵五横”全国水运网很快就完工了。隋王朝腹地的人员和物资,通过这条水运网可以迅速抵达遥远的地方;与此同时,首都(以及辽东前线)的物资供应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陆续开凿千年的大运河,终于在隋炀帝治下迎来了全线贯通的历史时刻;但隋朝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据唐朝史学家杜佑估计,直接参与运河开凿的人,占当时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此耗费民力,国家元气焉能不伤?再加上西巡、三征高句丽等滥用民力之事,隋朝百姓终于不堪重负、揭竿而起。
隋朝二世而亡,令人唏嘘。而真正享受运河便利的,是继承隋朝遗产的唐朝。皮日休《汴河怀古》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写作此诗时,距大运河贯通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两百多年里,这条运河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与日剧增。甚至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大运河成了唐王朝赖以维系的水上生命线。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分兵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地当要冲,是大运河南下江南地区的关要。如果叛军攻克睢阳,顺大运河南下,则唐王朝统治的两淮、江南地区将瞬间被摧毁,而这片区域,正是唐王朝直接掌握的、完好无损的财赋重地。可以说,如果运河重镇——睢阳失守,唐朝的经济将崩溃。
守卫睢阳的张巡,最多时不过7000将士,叛军则多达十几万人——敌众我寡,而小小的睢阳城竟然坚守了整整10个月!到睢阳城破之时,唐王朝已经利用两淮、江南地区的财赋缓过劲来,顺利收复了长安,而此时的叛军已经无力南下……
大运河保住了,唐王朝也终于续命成功。
延至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聚集了上百万人口,而当时的主要产粮地已经转移到太湖流域。南粮北运,成了北宋朝廷的“头号工程”,而担负这项运输任务的交通线,正是大运河。
随着历史的演进,大运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到了没有运河首都人民就得挨饿的地步;与此同时,首都的地理位置也在逐渐东移。
于是乎,大运河的形状,随着首都的迁移而开始发生变化。
3、大运河的掰直
隋唐大运河的走向是弯的。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钢铁直男来把它掰直。
13世纪末,来自蒙古草原的汉子忽必烈,接受了这项使命,并最终把大运河掰直了。
当然,大运河最终被掰直,除了它遇到忽必烈这个钢铁直男外,主要还跟首都的迁移有关。
隋唐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一部分直上东北、到达涿郡(今北京),另一部分直下东南、到达余杭郡(今浙江杭州)。或许有人会问:为啥不直接挖条直的,把北京和杭州之间连起来呢?很简单,因为当时首都在洛阳,从洛阳出发,无论是到北京还是到杭州,都是直线(下图中红色线条标示的河流),人家隋炀帝可是很“直”的!
但到元朝建立之后,情况变了。元朝定都北京,此时如果再用隋唐大运河的河道,那从杭州到北京就需要绕道洛阳,白白多出几百公里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忽必烈不是钢铁直男,也会把大运河掰直。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新的大运河全线贯通。这条全长3000余里的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后虽有部分水道经过调整,但整体走势、形状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为我们熟悉的“京杭大运河”。
元明清三代,除了明朝前期曾短暂定都南京之外,一直以北京为首都。因此,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这条沟通政治中心(北京)与经济中心(江南)的大运河,成为了维系王朝生命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的走势既已定型,剩下的工作就只有治理与疏浚了。于是,在明清两代的漫长岁月里,大运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开启了修修补补、因循承袭的模式,不再有大的变化——直到清末。
20世纪初,随着铁路、公路等新型交通方式的兴起,大运河的地位开始急剧下降。
大运河,似乎是属于传统中国的宝藏,当传统中国受到西方科技的影响而急剧转型时,那个属于运河的时代也悄然落幕。
不过,事情总有转机。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大运河也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2019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运河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延续两千多年,厚重无比。
即使抛开文化价值,其航运便捷、廉价的优势,也让大运河的重新开发利用,成为值得期待的一件事。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运河边的家伙,道长本人就很期待,等大运河全线贯通之后,可以从杭州的武林门码头上船,一路沿着运河,直抵北京通州!
4、大运河的延伸
被誉为“地方志鼻祖”的《越绝书》中载:
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
这条“山阴故水道”,从越王勾践下令开凿时起,历经两千五百余年的时光,直到今天仍在通航。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准备北上争霸。此时,他的死对头——越王勾践,正在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立志有一天北上灭吴。
勾践起城池、修道路,其中一条交通要道,便是“山阴故水道”。
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准备,勾践终于一举灭吴,而与此同时,浙东运河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浙东,是一个地理概念。浙,指钱塘江(即“浙江”),钱塘江以东(南岸)即为浙东。浙东运河全长约200公里,可以分为两部分:
- 从钱塘江南岸经滨江、萧山,过绍兴城经东鉴湖至曹娥江,再经上虞丰惠到通明坝与姚江汇合。此段为历代开凿的人工运河。
- 之后,经余姚、宁波会合奉化江后称为甬江,东流至镇海入海。这段基本上全是天然河道。
浙东运河,是大运河的延伸。历史上,由杭州经浙东运河至宁波、再由宁波出海的交通线,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对这条交通线的依赖程度很大;而当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因为战火、淤塞等原因无法正常通航时,这条交通线也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补充作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同组成的中国大运河,“打包”申遗,最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水利技术领先世界的代表,她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同时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大运河与长城,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那么疑问来了:大运河拥有这么多的成就和光环,它的开凿、通航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主要参考资料:
朱偰《大运河的变迁》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下期内容预告:大运河流淌千年,留下了无数的成就与功绩。但是,大运河的开凿、通航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下期内容,我们就来聊聊“大运河带来的问题”,敬请期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