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日本首都东京 自有一番不一样的模样(太迷恋东京的人往往感情不顺)
夜晚夜色下的太湖是什么样的?比喻句?
1、太湖湖面水波粼粼、波光艳丽,好像财神把他那金黄的宝贝洒向了水中。
2、有时,太湖像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瞧那浪花,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
3、有时,太湖像一头脾气暴躁的野兽,看那湖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大风吹动着浪阵,汹涌迸散,不断奏出那部巨湖乐神秘的和弦。
4、太湖的水清澈见底,散发出淡淡的水草香,湖心还有一个人工喷泉,喷出来的水,好像飘逸的长发。
夜色下的日本首都东京 自有一番不一样的模样
电脑游戏开发商Liam Wong来到了东京上班,他总喜欢晚上在城市中漫步。爱好摄影的他,拿起相机,到不常有游客的地方闲逛。
夜色下的东京,和白天大不同,自有一番不一样的模样。
世界那么大,东京那么美,想去看看么?
我这里总会有您喜欢的老照片老图片
喜欢历史喜欢老照片的,一个!
敬!敬请转发!
太迷恋东京的人往往感情不顺
恰逢圣诞元旦双节,我身边有钱有闲的中产朋友们,纷纷在策划跨年旅行。
据我一点不深入的观察,旅行者们通常分为两派:一帮泰国派,偏好在寒冷的季节飞去热带的岛屿游泳。泰国派们无论男女,通常都拥有硕大的胸部,小麦色的皮肤,每个毛孔都喷射着旺盛的生命力,三五成群,在热带地方肆意狂欢,野蛮生长。
另外一帮则是日本派。他们偏好在寒冷的季节飞去东京看雪,披着大衣,裹着围巾,在陌生的异国街头行走,享受着热闹里的淡漠,繁华中的冷清。他们往往身形削瘦,面容苍白,看着弱不禁风。形单影只,轻轻地嘴里呵出一口白雾,在新年的钟声里留下一声叹息。
喜欢往泰国去的,与喜欢往日本去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不仅仅是日本派要比泰国派稍稍有钱一些。
林夕写过很多关于东京的词。最著名的,莫过于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这首歌很惨,描述了一个人在东京的冷风中,等不到爱人,最后只能独自在街头自怨自艾,佯装佛系的模样。
笔触细腻,一唱三叹,闻者动容,听者落泪。
林夕另外两首关于东京的歌:《如果东京不快乐》、《富士山下》,也不是什么喜气洋洋的作品。尤其前者,一听名字就很丧。想来林夕在东京留下过什么不愉快的回忆,才会耿耿于怀这么多年。
林夕是日本派的最佳代言人。看看这位词人,就能在心里为日本派们画出一副素描来:文艺,细腻,多愁善感,品味独到,比起跟一群人瞎折腾,更享受自己同自己玩儿的感觉。
林夕自己的情路就比较坎坷——长得不好要负一大半的责任,然而,你也很难说其中没有性格作祟的缘故。
文艺青年一支笔,往往能把黑的写成白的,白的写成黑的。林夕那么多关于日本,关于东京的词,无不把自己写成了感情里的受害者,凄凄惨惨,郁郁寡欢,连带着听众对黄耀明多了三分厌恶,总觉得他辜负了大才子似的。
其实这东西本就是你情我愿,黄耀明从未把林夕摆到情侣的位置看待,大才子凭什么总要把自己捧上受害人的神坛?
2017年刘若英在东京开演唱会,唱到名曲《后来》,潸然泪下,几度哽咽,难免又被好事者翻出那点儿她和陈升的陈谷子烂芝麻往事——也不知炒了多少回了。
没办法,观众们就好这口。
说起来陈升也是个无辜受害者。他不过在刘若英出道时,提携了她一把,从此以后两人就被死死绑在一块儿十多年,直到刘若英结婚生子后,才消停了点儿。陈升早已结婚生子,偏偏这位小他十多岁的女弟子,每每见了师傅,眼角眉梢都带着爱意。爱意不仅写在脸上,还挂在嘴边,总喜欢给好事的媒体朋友们提供点儿似有若无的线索——那大伙儿还不跟苍蝇见了腐肉似的,扑上去闹个痛快?
当然,单恋不犯法,单恋说出口也不犯法,哪怕说得天下皆知也不犯法——但常人遇上此类文青,难免会心生厌恶,绕着他们走的。
所以这种人往往会感情不顺。
东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气场。众所周知,日本人是以隐忍和内敛出名的,哪怕心里刮起了狂风暴雨,面上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就像夏目漱石写的那样,哪怕爱对方爱到死去活来,溜到嘴边的,不过一句“今晚的月色真美”,不能更多了。
以含蓄和留白著称的中国人,在这点儿上,也不能与日本人相比。
硕大的东京,聚集了1000多万这样的人,想想就觉得可怕。1000多万隐忍而沉默的都市人,挤在一个狭窄的都市中,每天摩肩擦踵,彼此却一言不发,真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了。
毫无疑问,东京的这股气质,非常吸引文艺青年。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守着生活的边界,互不打扰,却同心协力吹出了一个世界级都市繁华的泡泡,热闹中却处处洋溢着冷清。那些遮天蔽日的霓虹灯,喧嚣沸腾的欢声笑语,底下却是一片沙漠般的悲凉,正是我们古典文学里最高的审美境界:以喜写悲,更见其悲。
同为世界级大都市,东京的气质,和纽约、伦敦、巴黎是截然不同的。纽约是座日夜沸腾的大熔炉,伦敦是位品茶看书的贵妇,巴黎则是个灯红酒绿的游乐场。东京的底子是悲的,像一场行将落幕的宴会,再怎么热闹,午夜十二点一到,这里好像就要化作一片荒山孤坟,像《聊斋志异》里写的鬼故事一样。
东京很有一股末世的氛围。近代以来,短短五六十年间,这里经历过关东大地震,经历过美军大空袭,经历过泡沫经济的崩溃,每一次都顽强地从废墟里生长出来,每一次又都被打得七零八落——这似乎是东京逃不过的一个魔咒,不论怎么风光,或早或晚,都会被毁灭的。
所以东京把摩登社会的声色犬马做到了极致。许多在东京夜总会陪酒的小姐,在拿到辛苦钱后,就会转身去到牛郎店一掷千金——她们心里明白得很,享乐要趁时。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太过迷恋东京的人,从精神上来说,都异于常人。
东京总有这些或真或假的东西,能让矫情人儿从中获得快感与共鸣。比如最近很火的“煮饭仙人”,淘米一百遍,再浸泡一百分钟,煮出来的米饭,似乎就由此升华——这就是精致的生活,顶级的享受,用来安慰心灵,很是受用。
然而再怎么神乎其神,这都只是一碗米饭罢了。米饭再怎么神乎其神,也不可能变成一碗燕窝鱼翅。就像你再怎么努力工作,早睡早起,瑜伽修仙,博览群书,本质上,过的都是欠高端人口的日子,随时都有被赶出北京的危险。
但在东京陌生的街头,你可以使劲儿地作,作天作地,没人在乎。
太过喜欢东京的人,身上总有一股别扭劲儿。这股别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他们不崇尚简朴,崇尚浮华。他们不迷信集体,笃信个人主义。他们对那些振臂高呼、泪水涟涟的东西,时刻保持着警惕;他们偏好某种独特的、淡漠的审美情趣,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恰如那些在街头匆匆走过的东京市民,内心惊涛骇浪,表面云淡风清。
太过迷恋东京的人,感情生活不会很顺——大抵就是因为身上这股异于常人的别扭劲儿。
相比之下,那些喜欢往泰国去的人,就要直截了当得多。火热的天气,爽辣的美食,明刀明枪的性,肆无忌惮地刺激着每个人的感官神经。他们很善于从世俗的幸福中获得快感。东京客们是不幸福的,他们会像林夕一样,拿着巨额稿酬,披着丝质睡衣,从五星级酒店的床上醒来,遥望着不远处的东京塔,悠悠地叹口气,掏出爱马仕笔记本,用娟秀的字体写道——
我写了很多词,但最终赢不到一个人。
东京就是一个适合顾影自怜的地方。好像梁静茹歌里唱的一样:在东京铁塔,一个人眺望。很悲伤,但望着望着就有快感了,总的说来,一种类似自虐的快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