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让你穿越回大唐(唐朝-庙宇-佛光寺)

佛光寺,让你穿越回大唐

郑州佛光寺开放时间?

佛光寺,让你穿越回大唐

来自:禅艺会(ID:gh_a50f5b9dffb1)

佛光寺,让你穿越回大唐

本文已获得授权

有些地方的存在,不是因为风景有多美,不是因为历史有多久,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的骄傲。


日本学者曾经断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好似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在1937年的的某一天,一对惊艳绝绝的建筑家夫妇翻山越岭,几经波折发现了一座遗存千年打破日本断言的寺庙——佛光寺。


最早发现这座寺庙的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多数人把梁思成林徽因的关注焦点放在他们的感情上,而真实的梁林夫妇,最打动人的其实是二人在战火连天的乱世下来对中国古建执着的热爱之情。


20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从美国留学归来,投身于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发现之中。他们始终坚信,在中国会有唐朝木制建筑的存留。


1000多年的战火,1000多年的风霜雨雪,一座木建筑能够从公元10世纪保存到20世纪,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奇迹!


然而,这个奇迹就来自一个偶然,梁思成偶然在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61号图中发现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里面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其中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庙宇引起他们的注意。


敦煌壁画中的佛光寺

于是,他们不辞辛劳,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下,前往山西的群山峻岭中搜寻到了这个隐藏了千年的古寺,而佛光寺寂寞多年的山门也终于被打开。




一座建造于公元857年,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就这样被发现了,被誉为“亚洲佛光”的它距建造之时整整1080年。


佛光寺模型

也许你去过五台山,但你不一定去过这个隐藏在一角却绽放着熠熠光辉的寺庙。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豆村镇东北6公里的佛光山中,远离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五台山景区,因交通不便而人迹罕至,这反而使它在千年岁月里得以保存。


据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唐武宗灭佛时被毁,被毁之前的“大佛光之寺”当时的影像,被描绘于几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可想而知这座寺院在唐宋时代五台名刹中的地位。


那高大的殿门顿时就给我们打开了。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他的侍者们环他而立,犹如一座仙林。

——梁思成


进入佛光寺,就好像穿越千年时空,梦回到大唐盛世。几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布局正是体现了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


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




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宫廷式建筑,完全体现了大唐建筑的精髓。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犹如大鹏展翅搏击长空的印象,使本来显得有些压抑的建筑产生了一种轻灵舒展的态势。


斗拱是东大殿绝对的主角,它虽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却有着威压之势,他纵横恣肆,是美木的精魂。在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佛光寺发挥得登峰造极。

——梁思成



在长达一千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经历过8次5级以上地震的佛光寺东大殿,经历无数次的战乱、灭佛活动的佛光寺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这。


站在这里,你会深深地被那层层交叠而又宏大雄伟的斗拱所震撼。虽然它承受了千年的委屈,但也正是这种稳健牢固的姿态,支撑着佛光寺千年的骨骼和历史。



走进大殿,眼前这些身材高大,造型别致的彩色塑像,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大唐盛世时空中,这些佛像虽然高大庄严,却又近在咫尺、可触可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盛唐之风扑面而来。


除了这些神像外,东大殿还有两尊非常珍贵的唐代写真像。当时人们为了纪念两位功德无量的修建组织者,特意将他俩的塑像也供奉在殿里。宁公遇的塑像雍容富贵,安详静谧,而愿诚法师前额隆起,颧骨高突,显得冷寂清苦、从容恬淡。


公元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从长安远道而来的宁公遇带着京都工匠和当地人共同建造了这一座伟大建筑,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都巧妙地汇集在这座寺庙里。



我真想在这里也为自己塑一个雕像,让自己也陪伴这位虔诚的唐代大德仕女,在这肃穆寂静中盘腿坐上一千年。

——林徽因




佛光寺虽然比后来发现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也被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


佛光寺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全寺建筑文物纵跨北魏、北齐、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9个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东大殿中的35尊唐代彩塑占到了全国80余尊唐代彩塑的近半壁江山,殿中保存着我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


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它们是稀世之珍,但加在一起,它们就是独一无二的。

——梁思成


大文殊殿是我国最大的佛寺配殿,也是我国古建筑中“减柱法”应用最为成功的范例。东大殿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塔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林。

其实,在佛光寺能观赏到的唐代艺术何止这些,唐代的牌匾、唐代的经幢、唐代的松树和唐代的佛塔……这里到处都弥漫着盛唐的氛围。


你看或不看,它就在那里。千年落寞,破落沧桑,但是它就是不可替代。


这样的建筑,也许同样存在在你的身旁,被你忽视的普通地方。却是别人眼中的传奇。




看完这些介绍,真令人心驰神往,梦回大唐。

经由这些穿越千年光阴的建筑,可以窥见盛唐气象之一斑。

- End -

免责提示: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请加微信:chenran58,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唐朝-庙宇-佛光寺

简介: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其实佛光寺目前并不是已被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建筑,最早唐代建筑遗存是前面咱们说过的南禅寺,第二早的是芮城县广仁王庙,佛光寺按建筑年代来说,只能排在第三早,但是当时南禅寺和广仁王庙尚未被发现,而且佛光寺的建筑足以打破日本学者的断言,所以被称为“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梁思成手稿-佛光寺大殿剖面图

梁思成手稿-佛光寺大殿

位置: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寺东南北三面环山。寺宇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坐东向西。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


面积:与南禅寺小与简相比,佛光寺更加显得宏大和富丽。佛光寺坐东朝

西,中轴线上有三进院落,占地3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88平方米。


布局: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建筑形制:东大殿是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殿堂型构架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现存唐代中最古老、最典型的实例。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佛光寺东大殿在脊檩下仅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

东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而外观造型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东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大殿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进深为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

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屋面筒瓦虽是后代所铺,但鸱尾式样及叠瓦脊仍遵旧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佛光寺大殿立面图

佛光寺大殿平面图

佛光寺大殿剖面图


















从外部看起来,屋顶的高度几乎占到了建筑的一半,硕大的屋檐像振翅欲飞的大鸟粗犷有力。

为了支撑这巨大的重量,屋顶由内部的木质屋架承托而起,屋架由梁栿(fú)、槫(tuán)子、椽子、望板等共同组成,它们的作用不光是用来承接来自屋顶的重量,还是支撑屋顶飘逸造型的内部架构。粗犷的屋顶之下,是设计极为严谨的木结构铺作层,铺作又称斗栱。斗栱分内外两圈排列,内圈的斗栱被称为内槽斗栱,外圈的则被称为外檐斗栱。其中外檐共用到三种斗栱,分别为:柱头斗栱、补间斗栱和转角斗栱。这些斗栱用材健硕、结构清晰,整体衔接简洁明了。斗栱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独特构件,在结构衔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来自屋顶的重量汇聚在一起,传导给铺作层下方的柱子。柱子同样分内外两圈排列,它们由平均高达5m 直径约0.5m的圆木,组成共计36根柱子的柱网,柱子头部有梁架相连接,使柱网形成“回”字形。全部木结构的重量最终都由柱子传递给柱础,佛光寺大殿共用到三种柱础,分别为外檐前柱凸出地面的覆盆莲花柱础,内槽的地下变质岩柱础和其余的方形石质柱础,石质的柱础不但是柱子与台基的衔接物,还能防止木柱受潮变朽。由屋架、梁枋、斗栱、柱网、柱础共同组成的大殿结构,它们相互咬合衔接,姿态矫健,井然有序。每当强大的外力来袭,木结构的各节点都会通过活动位移,以“柔功”来消化刚力,使建筑结构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佛光寺东大殿

东大殿斗拱

价值:东大殿建筑,是现存唐代木构中最大、最辉煌的一处,无论是南禅寺还是广仁王庙,在体量和建筑价值上都远不能与佛光寺相提并论。

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体量最大且未经改动的殿堂式木构建筑。它不但显现了唐时期国力的空前强大,社会的稳定和宗教的繁荣,还展现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高峰。佛光寺大殿之于中国建筑,就如同帕特农神庙之于西方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佛光寺,让你穿越回大唐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