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大桥简介(马安大桥在哪里)(建桥禁区中的中国奇迹!世界最长)

大陆离台湾最近铁路开通,全国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启用

马头琴大桥简介(马安大桥在哪里)

1、敕勒川大桥也称为马头琴大桥,敕勒川大桥景观工程马头结构长约15米。

建桥禁区中的奇迹 世界最长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全面通车

2、建设历程:2012年6月15日,敕勒川大街跨东河桥景观工程开始吊装;同年6月23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跨东河桥景观工程已吊装完毕。

3、桥梁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4、建筑设计:敕勒川大桥景观工程,结构采用桥梁专用钢板,在焊接过程中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并且采用650吨履带吊车进行吊装。景观工程共分为三段,两段琴杆,一段马头,共计重量为235吨,其中马头部分重为72吨,由三片组成,马头最高点距离地面约64米,结构为箱型钢结构件。

5、敕勒川大桥意蕴“和谐之音”,运用草原上美丽动人的马头琴的传说为主题,采用马头琴为桥的造型,以现代的斜拉桥的形式,既体现草原民族的特色,又展现了现代社会的和谐之音。

建桥禁区中的中国奇迹!世界最长

12月26日,福州至平潭铁路(以下简称福平铁路)将开通运营,中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迎来全面通车。

平潭距离台湾本岛仅68海里,福平铁路远期规划可延长到台湾,对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意味着,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通铁路了。

大桥由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承建。大桥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已于2020年10月1日通车试运营;下层为双线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将与福平铁路同步开通运营。

不仅是季风,这里每年都要经历至少5个台风。上岛后的第一次台风,一夜之间把杨党国他们花了三四天才搭好的集装箱平移了30米,生活必需品都被刮进大海。

杨党国说,“我们那时候对台风缺乏认识,停水停电,生活储备也不足。那个时候就是忍饥挨饿又受冻。大家躲在学校里面,那么大的风又不敢出去。”

“建桥禁区”中创造奇迹

“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让这里一度被称为‘建桥禁区’。”中铁大桥局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项目总工王东辉回忆,在刚开始施工阶段,他们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第一根钢管桩桩头打进坚硬的岩床1米深左右时,就被挤压致严重变形。

原来,千万年来的海峡大风带动海涌淘走了海底的松散岩层,留下硬度堪比钢铁的光板岩,再加上潜伏着的坚硬孤石,复杂的岩层状况让大桥基础无处安放。

资料图:图为车辆行驶在大桥公路上。 王东明 摄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发挥产学研用合力,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为大桥工程安全、优质、高效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包括:

自主研制大型液压动力头钻机,可一次成孔5米直径钻孔桩,成功施作世界上桩径最大的桥梁工程桩;

自主研制吊高110米、吊重3600吨的巨型浮吊船,提出了简支钢桁梁全工厂化整孔全焊制造工艺,实现钢桁梁海上浮吊整孔架设;

研究建立桥址处小范围风、浪、流监测及预报系统,制定桥梁施工作业环境标准,保障复杂海洋气象条件下安全有序作业……

王东辉告诉中新社记者,工程师们除了自主研发世界最先进的KTY5000型液压动力头钻机,让近5米的钻孔桩得以完成,堪称“定海神针”。

还研发出象“小板凳”一样的钢管桩,用混凝土“黏”在海底的岩石上,再把“小板凳”外扩为七人足球场那么大的施工平台,足够600余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平台上作业生活。

资料图:9月25日,随着重达473吨的钢桁梁完成精准联结,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鼓屿门航道桥成功合龙,标志着世界最长、中国第一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贯通。中新社记者张斌 摄

大国重器助力填补技术空白

“施工现场的大风天气十分频繁,按照国家规范要求,6级风以上就要停止吊装等作业。再加上每次台风来临前后几天都无法正常施工,我们的有效作业时间实际上十分宝贵。”王东辉介绍。

为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大风环境中的施工“窗口期”,在架梁阶段,大桥施工先在工厂整体制造总拼钢桁梁,然后装船从江苏如皋历经约1000公里海上运输至桥位处,在现场进行海上浮吊整孔架设。

海上浮吊整孔架设难度有多高?可以用这些数据想象一下:

大桥最重的钢桁梁长96.25米,宽36.8米,相当于8个篮球场;

高15.35米,相当于5层楼;设计重量达3150吨,加上吊具起吊重量近3400吨,相当于2260辆小汽车的重量。

该大桥所处位置为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风大浪高水深涌急,海底地质条件复杂,有效作业时间少,工程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施工风险十分巨大。中铁大桥局供图

为降低海上施工安全风险,中铁大桥局历时3年、耗资数亿打造了“大桥海鸥号”自航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其起重能力达3600吨,主钩起升高度达110米——相当于39层楼高。这是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架起重船,堪称海上桥梁施工的“巨无霸”和“超级大力士”。

“大桥海鸥号”自航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中铁大桥局供图

为了抢抓大风天气中的“天窗点”,中铁大桥局结合国家和地方的预报,自主研发了一套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对桥址海域的天气和海况进行实时监测。

中铁大桥局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项目副总工刘科向中新社记者介绍,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所在地气候条件复杂,大风大浪天气频繁,适合施工的‘天窗点’转瞬即逝,需要我们提前预测科学把握。但国家和地方的天气和海洋预报覆盖范围十分宽泛,很难精确到桥址,经常出现长乐岸下着瓢泼大雨,平潭岸却只是阴天的情况,这就给我们现场施工调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中铁大桥局根据现场作业需求,在桥梁沿线布置了5台风速仪、2台波浪仪、1台海流计,对桥址处风环境、波浪要素、海流实时监测,同时利用云计算中心制作展示网页,实时发布各种监测数据。

资料图:进入扫尾阶段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公路段,已具备通车条件。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16.34公里,起于福建省长乐市松下镇。中新社记者张斌 摄

“在这之前,国内对复杂海域跨海大桥的风、浪、流监测及大尺度结构波浪力的原位测试几乎是空白,少有经验可借鉴。”刘科介绍,“在这7年里,我们通过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等办法,积累了大量数据。风、浪预测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受局部场地影响明显的桥梁施工区域,例如山区峡谷地带风速预报。”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堪称中国桥梁建造史的里程碑。这一道海上飞虹值得我们骄傲,这一群大国工匠的剪影值得我们铭记!

“7年付出,在这一刻我觉得全都值了。”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张红心看着大桥,禁不住感慨。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举行合龙贯通仪式。张斌 摄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背后的大国工匠们。中铁大桥局提供视频截图

走,让我们搭乘开往平潭的动车,穿越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开进中国的2021。

文字:龙敏、林春茵

图片:王东明、张斌

未署名图片感谢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提供

建桥禁区中的中国奇迹 世界最长公铁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