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越来越喜欢住在乡村(纪录片《英国鸟类•乡村鸟类》笔)

英国人越来越喜欢住在乡村

连绵起伏的绿地,高树低草,小羊悠然地一边晒太阳一边嚼着新鲜的草叶,老牛卧在田间打盹儿……微风拂过,草叶树叶摇动,低矮的石墙一条横一条竖地把原野划分为大大小小的方块,远远近近的农舍点缀其间。这就是大多数英国乡村的样子,没有什么特别,但很多英国人喜欢乡村。

为什么喜欢乡村

从英国的城市开车向外驶去,不用多久,就可见这一番田园景象。有人说,英国的气候四季如秋。秋季总是天高气爽。英国处在北纬50度至58度之间,云少的时候,日光大角度斜斜地洒在乡间的地面上,一切的影子都被拉长。与温润的法国、热烈的意大利不同,这里的日光明耀而不热烈,配上常年拂过的风,一种含蓄而恬静的气息油然而生。

英国的冬天常常阴雨,一年四季阴晴不定的气候培养了英国人见面谈论天气的习惯,也给他们带来了略显内敛的性格。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多个工业城市拔地而起,城镇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部分英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回归自然,重返乡村成了很多追求自然的上流社会人士的选择。

在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热爱自然的文人墨客的引领下,人们纷纷以在乡间有一所小屋为炫耀资本,离开城市也成了很多社会名流身份的象征。这种潮流一直延续至今,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J·K·罗琳、足球明星贝克汉姆、前首相卡梅伦……英国社会上流人士几乎都以拥有乡间别墅为荣。无论是皇室还是普通民众,都以侍弄花草、发展园艺、养狗牧马为乐。

英国《乡村生活》杂志主编马克·赫奇认为,对乡村的热爱与向往是深藏在英国人DNA之中的。英国作家哈罗德·马辛厄姆曾说:“从内心而言,我们都是根植于乡村而不是城市的人。”《乡村生活》做过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表示愿意住在乡村。有人总结了在乡村生活的种种好处:空气更新鲜、犯罪率更低、拥有更大的空间、能见到很多野生动物、拥有美丽的风景、可以参与众多户外探险和运动、能看到更多星星、每天早上能听到鸟儿的叫声、拥有更慢的生活节奏、更容易专注眼前的生活、生活情绪成本更低等。不少人认为,住在山清水秀的乡村,对净化心灵更有益处。

15%的农村人口从事旅游业

有人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都是乡下人”,这里的“乡下人”不是种庄稼耕地,清闲几乎是乡村生活的第一追求,远离城市,就是为了充分享受自然带来的心灵愉悦感。不少英国朋友谈到理想的老年生活时,大都会说“在院里种花”。在伦敦,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公园,所以乡村更像城市的“后花园”。它们不依靠从事农业来满足经济需要,更多的是吸收来自城市的资金。

英国多地如火如荼的“农家乐”就是直接的证明。在威尔士地区,一家农场的“农家乐”项目就是遛驴。牵一头温顺的小驴,驮上威尔士风味的蛋糕和午餐,徜徉在威尔士布雷肯比肯斯国家公园,脚下是静谧的山谷小路,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眼中是绿色的田园风光……该项目已经成为农场特色,花费35英镑(1英镑约合8元人民币)就可以牵着驴跟自然亲密接触2小时,吸引着来自大城市的人前来缓解压力,舒缓心灵,圆自己的田园梦。

此外,放羊、给小猪洗澡、学编柳条筐等付费的体验项目也深受游客好评。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英国的“农家乐”迎来了一次大繁荣。去年夏天,不少农场的住宿预订量相较疫情之前翻了一倍多。远离人群的山区和湖区成了度假新目标。

英国是世界上农业旅游最成熟的国家之一,2018年,主要农村地区的旅游业总收入约为115亿英镑。2019年至2020年度,英国农村地区注册旅游相关企业6.68万家,占农村地区注册企业总数的11%。在农村,15%的人口从事旅游行业。

进城只需两三小时车程

城市生活经济压力日益增大,住房租金不断上涨,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很多人在家工作的时间增多,不少人认为,住在城市的必要性正在下降。对很多英国人来说,城市的很大作用是提供社交场所,如今社交需要逐渐变少,乡村的宁静生活显得更吸引人。

当然,生活在乡村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城市,英国面积不大,乡村和城市距离不远,即便住在远离铁路网的地方,想进城就医、购物、逛博物馆,开车两三个小时就能抵达。于是,越来越多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市民慢慢开始搬到乡村。

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但1000个英国人眼里,恐怕只有同一幅田园风光。英国众多文学作品中对乡村着墨颇多,深深的土地情结也强化了英国人对乡村的向往。浪漫主义作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大自然,简·奥斯汀在小说中细腻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细节,《呼啸山庄》里刻画了狂风和孤寂的荒原……萦绕在英国人脑海中的乡村图景还将延续。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邢雪】

纪录片《英国鸟类•乡村鸟类》笔

1、乡村鸟类

“我们的乡村鸟类属于英国所有鸟类中最为人熟悉、最具标志性的。数百年来,我们为它们吟诗谱曲,利用它们预测天气变化和季节更迭,并以食物和运动之名猎杀它们。纵观我们悠久的历史,这些鸟不仅塑造了英国乡村的面貌,还定义了它的本质。”

英国乡村(此图包括以下图片均来源于BBC纪录片《Birds.Britannia 》(英国鸟类)2010 第四集《Countryside.Birds》(乡村鸟类))


“乡村鸟类在我看来是乡村的组成部分,你无法脱离鸟类而去描述乡村。”


“这是一个关于英国乡村鸟类与这些岛屿上的居民之间古老而深刻联系的故事。它讲述了我们是如何利用和虐待它们,赞美和珍视它们,目睹它们命运起起落落的,以及在危急关头,我们又是如何终于认识到它们还有乡村对我们的真正含义的。”


2、家养的动物——燕子

无论你走在英国乡村的何处,无论一年中的何时,你都能看到鸟。农田里的鸟,比如云雀灰山鹑凤头麦鸡还有黄鹀,自最早清林备田,开始农耕起,就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迄今已逾万年。因此,不足为奇的是,当人类的祖先要标记季节变化时,会把目光投向这些熟悉的生物。

鸟类在英国是非常重要的季节标志,不仅对观鸟者,对普通人亦然。所有人仍把第一只家燕和大杜鹃当作标志季节的一种方式。

“如果连燕子这样的生物都打动不了你,你的心灵肯定非常麻木,而且我认为家燕在英格兰人的民族归属感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骨子里愿意用它的来去,这种绝对原始和古老的方式测定季节。”

家燕


看到家燕回归,听到它们呢喃,就意味着快乐的到来,而且它会把家安在你的库房以及不装门的车库里等等。它简直就像家养的动物,而且真得会让你每年都翘首以盼。


3、第一声杜鹃

作为春天来临的标志,《泰晤士报》每年都会刊登一封来信,宣告另一位来客已登录英国海岸。

“我家过去总谈论第一声杜鹃,以及该不该给《泰晤士报》写信,我父母总说“我们要给《泰晤士报》写信吗?”“噢,算了,一周前就有人写了。”这是多美好的传统啊!”

大杜鹃


然而,这一英式传统或将面临终结,大杜鹃正在遭受一场灾难性的衰退。原因是英国的食物不足以及它越冬的非洲的干旱。这种下滑不仅威胁着大杜鹃本身,也威胁着它的文化地位。

北半球各国都有一整套关于大杜鹃的民俗文化。大杜鹃这种鸟的繁殖方式决定了它能够在英伦岛屿的各个乡村繁衍,即便它们的数量从未庞大过。它的叫声如此独特、广为人知和适应各种环境,而如今大量地区都听不到它们的叫声了,并且可能永远也听不到了。

大杜鹃的命运也折射出了英国许多其他乡村鸟类的命运。近年来,它们遭受到了重挫,成为貌似势不可挡的工业化农场景观的牺牲品。司空见惯,人类的利益一直凌驾于它们之上。


4、博物学家的乡村田园生活

然而,就在并不久远的临近18世纪末,英国的乡村及其鸟类仍处于田园式的和谐状态,这可以通过一位非凡人士的生活和著作领略一二——即牧师吉尔伯特.怀特和他的《塞耳彭博物志》。

怀特不仅是超凡的观察者,还是杰出的博物学家。很多现在人类对英国鸟类习以为常的事情,当时还未被发现。比如他是最早认识到,每年春天造访英国的有三种不同的柳莺,而之前一直被认为只有一种。

柳莺


怀特魅力的经久不衰,或许是因为他几乎完全专注于自己在英国乡村的小角落。他在他所描写的乡村里出生直至故去。你能体会到他对村子是如此熟悉,以至每只新鸟、每片落叶他都了然于胸。


“我认为怀特作品的另一个超凡之处是他营造出一种英国乡村生活缩影之感。在某种程度上,仿佛你在一个可控的英国村庄范围内,就能拥抱整个大自然。”他改写了教区一词既有的狭隘和局限含义,他把教区提升为一个生机盎然之地。

和另一位出生旧时乡村的作家一样,这种吸引力更多源于纯粹的怀旧,简.奥斯汀与怀特基本算是同一代人。

然而,尽管《塞耳彭博物志》的魅力毋庸置疑,作者却可能隐藏了他对更广阔世界正发生的变化的恐慌。

怀特坐在他的牧师住所里,描绘他后花园和远处田野里的动态,但想想它出版的1789年发生了什么。

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大陆正轰轰烈烈,英格兰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而他只字未提自己身边真实世界的状况。


5、诗人和长脚秧鸡

在怀特的有生之年,有些事情尚未改变,英国的乡村鸟类继续在人们身边兴旺,因为仍沿用着古老的农耕模式。但在怀特1793年死后的几十年间,这方小世界也变得面目全非,这座乡村将被永远改变,而生活在那里的鸟儿也陷入长期衰落,许多至今都没恢复过来。

有一种鸟最能体现这种传统景观的没落,它就是古怪羞怯、善于藏匿的白骨顶近亲——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在19世纪初,长脚秧鸡那独特单调的叫声,仍回荡在整个英国乡村。对怀特的信徒之一,诗人和博物学家约翰.克莱尔来说,长脚秧鸡代表着夏日的经典音符。

约翰.克莱尔,北安普敦郡的农场雇工,后以诗人闻名,还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博物学家,他比之前和之后的任何其他作家写的赞美英国乡村鸟类的诗都多。

“他的洞幽察微,对事物真相的忠实描述,使他成为英语语言中迄今最优秀的鸟类诗人。”

“他并未像许多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那样使用华丽辞藻,而是非常关注大自然的细微之处。”

“他比任何其他诗人都更能够于细微处见真章,于平淡中见波澜,这意味着他总能化平凡为神奇。”


6、圈地

但随着19世纪拉开帷幕,这位年轻诗人的整个世界——乡村及其鸟类即将一去不返。原因何在呢?圈地!

圈地大致就是对公共开阔景观的一种私有化。通过增加树篱,圈地改变了有着古老传统的开阔田野景观,创造出我们今天熟知和喜爱的小块农田模式。


“讽刺的是,这种景观出现的远比我们估计得要晚,它只需要追溯大约200至250年。因为在圈地前,我们没有这种棋盘格模式,有的只是树篱极少的、非常开阔的景观。”

圈地对普通的乡下人有着毁灭性影响,迫使他们背井离乡、陷于贫困。通过把所有权集中在少数富有地主手中,圈地最终将为农业的现代产业化铺平道路。

在接下来的150年左右,这被证明是对英国乡村及其鸟类的灾难。今天我们读克莱尔的诗,不仅因为它是对一个失落世界的哀悼,还因为它蕴涵着极具现代性的环保意识信息。

如今看来,他更像一位那类自称“深层生态学”环境运动的预言家,他似乎预见到了“盖亚假说”所把握的那种思想,即认为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有机体,它有着自己的利益和自我调节程序。

作为对人类与环境脱节的警告,我们只需看看长脚秧鸡的困境即可。如今这种神秘的鸟几乎已从英国整个乡村景观中消失了。现在只能在苏格兰的偏远地区找到,因为那里仍沿用传统农业。

长脚秧鸡


7、因为很好吃

并非所有乡村鸟类都遭受了长脚秧鸡的命运。到了19世纪中期,另外两种鸟的时运有所好转,这将永远改变英国风景的面貌。

雉鸡是英国乡村最常见的鸟类。然而讽刺的是,它其实根本不是英国鸟种,而是由古罗马人从亚洲西南部带来的。

雉鸡


相比之下,本土羞怯孤僻的柳雷鸟仅分布在英国高地最偏远的区域。不过雉鸡和柳雷鸟确实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很好吃。


从19世纪初开始,拜后膛装弹猎枪的问世所赐,柳雷鸟、雉鸡及它们体型较小的近亲山鹑,成了英国持枪运动者的首选靶子。

越来越多的乡村私有土地和房屋院落被用于狩猎运动,追猎的是三种鸟——柳雷鸟、灰山鹑和雉鸡。他们会提供一种六个月一轮的休闲之旅活动,在那里人们可以转战于乡村宅第之间,追杀供狩猎的鸟。


8、地主的必备技能

雉鸡狩猎在19世纪极为盛行,并成为贵族身份的关键标志之一。如果你是地主,这就是一种必备技能,你必须学会优雅的狩猎雉鸡,但普通农民颇为鄙视贵族的这种趣味。

“事实上,如果要挑选一种最能让英国差点发生革命的鸟,我认为就是雉鸡,因为它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争议,部分原因是它已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

雉鸡


其实狩猎雉鸡困难诸多,需要相当高的技巧,而且不易掌握,因此这完全凸显了贵族的贪图享乐和游手好闲。他们除了把时间用在猎鸟上,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因为这些鸟本身就是贵族饲养的。


狩猎雉鸡的风靡是圈地带来的景观变化的直接结果,这使雉鸡的饲养得以形成产业化,动辄就能放出数千只,补足狩猎产生的缺口。

一旦圈地使景观私有化,土地所有者便能在极大程度上按他们的意愿开发景观,比如种上非常适合雉鸡栖息和繁衍的小片矮树林。所以一旦你有适合的景观,随后就会将其开发出来繁殖雉鸡、饲养雉鸡,随后理所当然的就是雉鸡狩猎。

这种树木更多的新景观不仅有益于雉鸡,也为其他林地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包括鸟类、蝴蝶和鹿。


9、声明远播的柳雷鸟和荣耀8.12

与此同时,远在北英格兰和苏格兰狂风肆虐的高原上,另一种猎鸟也在改变历史中扮演了角色。

虽然长得有点像家鸡,但柳雷鸟对英国高地景观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比其他鸟类都大。或许大多数人都没亲眼见过柳雷鸟,但它绝对是声名远播。

柳雷鸟


对英国的贵族和游手好闲的土豪这两类人来说,“荣耀8.12”一直是他们日历上最期待的日子。它标志着柳雷鸟狩猎季的开幕日,及一项每年对苏格兰至少价值3000万英镑的产业。

但若无乔治.史蒂芬孙的火车发明和维多利亚女王的热忱推动,柳雷鸟或许至今仍是一种不起眼的高地鸟类。

此前,从伦敦去数百英里外的苏格兰庄园要走一周,但到了1870年代,在切尔西拥有豪宅的地主们也能置业苏格兰的庄园并在那里过夜,而这正是“荣耀8.12”来临前发生的事。有专列把人们送往英国风景最偏远之处,以使这种狩猎运动能在苏格兰和英国北部高地开展。

柳雷鸟狩猎得到王室的正式许可,借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定期去她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庄园之机。所以到女王的长期统治结束前,柳雷鸟狩猎与社交舞会和皇家爱斯科赛马一样,也跻身社会日历之列,尽管远为残忍。今天英国总共可能只有不到25万对柳雷鸟了。

这种人财的涌入,使英国北部大片地区为柳雷鸟狩猎敞开门户,而因为这些高原必须精心维护,以免长满灌丛和树木,英国高地的面貌由此被彻底改变。

“帚石南荒原仍是我们最珍视的景观类型之一,而这些花园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柳雷鸟保留的。事实上,这些荒原被定期火烧,以便为柳雷鸟的觅食提供嫩枝,对保持这种英国关键的景观类型之一确实非常重要。”


10、为狩猎排除一切异己

不过尽管狩猎柳雷鸟和雉鸡可能有助于为鸟类和其它野生动物创建新栖地,但它却为英国的猛禽敲响了丧钟。

任何吃柳雷鸟、雉鸡和灰山鹑的猛禽顺理成章地成了大敌,所以这种用于杀死柳雷鸟的先进枪械技术也被用来干掉每一只赤牙血爪的猛禽。

就连那些对猎人的猎物完全没有威胁的物种也遭到了无情迫害。杰出的作家W. H .赫德森在20世纪初描述了英格兰南部有些郡的猎场看守会射杀夜莺,因为他不想让别的鸟叫声干扰他的雉鸡。有些故事提到猎物看守人会射杀任何小型林鸟,因为它们可能争夺为猎鸟准备的谷物。

夜莺

11、象征故土的强大图腾——云雀

就在乡村鸟类的命运黯淡之时,历史轨迹因一战的到来而被改写。

讽刺的是那些猎场看守及其雇主的狩猎技能将是他们垮台的原因,因为他们是最先被征召,并被送往前线的人群之一。

这些年轻人绝大多数从未出过国,有些人甚至几乎不曾走出自己教区的边界。因此,任何能勾起想家的事物,比如熟悉的英国乡村景色和声音都成为象征故土的强大图腾,其中最撩动心弦的云雀的歌声便是之一。

云雀


这种如此长时间在高空中歌唱的独特习性,意味着云雀往往是战壕中的士兵唯一能见到的鸟。云雀同样出现在写于恐怖战争期间的诗中。



12、领导人之间只谈鸟类的乡间散步

在长达四年多的一战期间,英国的外交大臣是爱德华.格雷。格雷毕生热衷鸟类,与另一位世界伟大的政治家共享着这种激情——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昵称泰迪。

回到1910年6月,当罗斯福对英国做国事访问时,这两位伟人来到汉普郡格雷家乡的新森林区域,进行了一次安静的乡间散步。


抛开全球外交,不谈军事和工业问题,他们只谈鸟类。罗斯福总统后来说,这是他1910年夏天整个欧洲之行的亮点。他们看到和听到了不下40种鸟类,其中许多是通过听叫声识别的。


抚今追昔,很难想象现代的政治领导人会从事这样一种无伤大雅的消遣。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纳德.里根关系很铁,但那是基于共同的政治理想。而罗斯福与爱德华.格雷之间的友谊,则基于爱鸟的激情和对英国乡村的欣赏。


13、“本书并无科学价值,我的观察是为了消遣、追求愉悦,并非求知。”

在一战结束离开他的要职后,格雷又回到他的初恋——鸟类身边。在此期间,观鸟迅速成为一项流行的娱乐活动,并涌现出大量并非针对专家,而是面向大众的鸟书。其中,最著名之一就是格雷所写的《鸟的魅力》。

与《塞耳彭博物志》类似,《鸟的魅力》明确定位于广大读者。“本书并无科学价值,我的观察是为了消遣、追求愉悦,并非求知。”


到写这本畅销书之时,格雷的视力严重衰退,因此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主要聚焦于鸟鸣。他特别喜爱的鸟类之一就是夜莺。


夜莺当仁不让的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讴歌,从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到济慈和克莱尔,尽管其貌相当不扬。

而正是夜莺的非凡歌声,成为它声名远扬的关键,虽然它并非是唯一在夜晚歌唱的鸟,但它无疑是最执着的。鉴于它一直是英国相对稀少的鸟,所以其名声就更大了。


14、意外走红的一只夜莺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岁月里,有一只特殊的夜莺突然意外走红。这只纯粹的野鸟,自发地与大提琴演奏家比阿特丽斯.哈维森进行了一场二重奏,并出现在全球首例电台户外直播节目中。

夜莺


那是1924年5月19日,对夜莺来说,那是个完美之夜,是一个圆月当空、气温宜人的夏夜。比阿特丽斯.哈瑞森盛装出席,挥弓拉弦,开始向大约一百多万名听众演奏。

比阿特丽斯.哈瑞森与这只夜莺引发了广播界的轰动,成千上万的听众致信BBC称赞这个节目,而这个节目每年都会重新直播。

而二战期间最后一次广播的故事,也恰如首次那样玄妙。


15、在战俘营中观鸟

当与德国宣战后,数百万英国人的生活一夜之间便发生改变,家人各奔东西,因为男人要去打仗,孩子们则被疏散到了乡村。而正如一战期间那样,值此国难时刻,鸟类将为人们提供安慰、支撑和希望。

观鸟和研究它们成为一种将观鸟者与整个国家绑定起来的强有力方式。观鸟让你成为自己民族文化中值得信赖的一员。在这个战时舞台上,鸟类代表了一种正受到严重威胁的英国乡村特性。

这种新的观鸟热情也出现在一些不太可能的地方,它甚至在战俘中成为一项流行活动,尽管明显受限。

欧亚红尾鸲


“我觉得在战俘营中观鸟显然有一定的随意性,毕竟这里有种生物能越过铁丝网。但我认为它也有一定的强迫性,它能打发时间,让你专注于某事并把它做好。这是典型的移情于狂热收集,移情于分类,当你绝对无法掌控自身处境时,这就是你能掌控的。


16、《平原鹨》拍的却是草地鹨

此时的大后方,看电影成了逃避战争恐怖情绪的方式之一,哪怕只有一两个小时。在一部被遗忘已久的战时电影中,一对稀有的鸟来到一个安静的英国村庄,象征着对英国乡村及其价值观的保卫。

《平原鹨》或许并不是一部很具革命性的电影,但其深层信息却是当时社会和政治氛围的真实写照。简单讲,1941至1943年的英国几乎成了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战争期间每个人都互相帮助,你能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但今天看来,它有点伊林喜剧的意味,即英国人心中总有“安布里奇村”的一隅之地。

这部电影的情节依赖于平原鹨本身极少造访英国的事实。而对于受托拍摄这种鸟的人来说,这是个大难题,它是由杰出的鸟类摄影师埃里克.霍斯金拍摄的。

平原鹨


他显然遇到了严峻挑战,因为英国根本没有平原鹨,所以他只能去尝试拍摄相似的鸟来冒充平原鹨。于是他选择拍的是草地鹨,但只能拍后背,因为拍正面就会露出他们典型的条纹胸。

因此这部影片让他绞尽脑汁,而且观鸟者看着会感觉很搞笑,因为它让人皱眉,并心中暗想,那不是平原鹨而是草地鹨。


17、英国乡村“光明的新未来”

不过,就像所有英国宣传大片一样,结局都很美满。《平原鹨》描绘了一幅理想化的英国乡村景象,一成不变地沉浸在传统价值观中,而现实情况却大不相同。

受战争拖累,面对全国食品短缺和大范围饥荒的前景,必须采取孤注一掷的措施。于是英国乡村的大片土地被开垦成耕地。

讽刺的是,对英国乡村的未来所做的规划、部署和改造越多,反而越看不到人们那种浪漫的苦旅冲动——去欣赏风景和生活在其中的鸟类。

战后时期,在政府补贴和新技术的刺激下,农业革命的强大力量势不可挡。它改变了平原鹨式的传统价值观,欣然步入了白衣人的美丽新世界,而科研人员提出了貌似完美的解决方案来提高生产效率。

英国突然有了一个光明的新未来,不仅是工业,还有乡村。因此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英国人试图摆脱低效的耕作方式和体系,代之以当时最尖端的新技术,而其中一项技术就是杀虫剂的应用,并诞生了今天所知的化学农业。


18、《寂静的春天》的灾难警告

这些革命性的耕作新方法对英国的乡村鸟类产生了可怕的影响。栖息地破坏和杀虫剂的广泛使用是两大主要问题,由此导致许多农田鸟类的种群数量开始暴跌。

终于环保主义者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并开始发出《寂静的春天》的灾难警告。

但当在农场和鸟类之间做出选择时,将只能有一个胜者。

紫翅椋鸟


我认为,政府和广大社会公众都存在着一种错觉,就是以为对农业有利的,对乡村也有利。人们相信乡村在农场主手里会安然无恙,但我认为没人真正理解这一事实——在争取农业产量最大化与试图维持丰富多样的乡村野生动物之间,其实要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


19、猛禽的另谋出路和东山再起

就连体型最大最强壮的鸟类,也无法免受这些化学定时炸弹的影响。

在19世纪,猛禽挣扎着熬过了那些维护地主利益的猎场看守所带来的迫害,并在很多猎场看守被征召到海外的一二战期间稍有恢复,却受到了1960年代化学农业革命的极大打击。

人类洒在作物上的毒药,先是集中于食物链上的小型鸟体内,随后又被猛禽作为猎物捕食,导致猛禽产下的蛋不是不孕就是蛋壳太薄,乃至孵蛋时会被压碎。

有一种猛禽——红隼确实设法逃过了化学革命的最坏影响,但讽刺的是,它靠的是利用人类创造的一种新栖地。

红隼


过去有段时间唯一能看到红隼的地方便是高速公路边的绿地,因为只有这些长廊无需进行农业改良,没人对路边绿地喷农药,所以能避免那种伤害。而幸存下来的猛禽是那些学会沿路边觅食的,而在田地上,你看不到它们。

但有些鸟种几乎因此全军覆没。这类农药中的罪魁祸首DDT终于在1984年被禁用,此时它已经对英国的乡村及其鸟类荼毒了40多年,从那时起不同类群的鸟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猛禽的东山再起速度最快,这不仅是因为DDT被禁,还因为在英国许多地区,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无情迫害,金雕普通鵟红隼如今已是天空中颇常见的一景。


20、鸟类消失的非城市空间

但许多乡村鸟类的命运却迥然不同,一味追求农业产量的提高,对依赖农田的鸟类形成灭顶之灾,许多鸟种持续衰退并已从以前的栖地消失不见。这些剧变的发生并非历经了几个世纪,而是仅在人类短暂的有生之年。

“我记得小时候我十来岁时,也就是1950年代,走在农田里时,蹿出几只凤头麦鸡,见到云雀在筑巢,都觉得稀松平常。冬天,常见到一二百只飞来越冬的黄鹀群,以及与之混群的燕雀科和鹀科鸟类。换句话说,鸟要多得多。这绝对是毫无疑问的。”

凤头麦鸡


虽然它们是涉禽,但凤头麦鸡大多时候都呆在农田,集大群在开阔的田野越冬,在凹凸不平的草原上营巢。自1960年以来,它们的数量下降了80%。


这些熟悉鸟类的损失是对英国乡村状况的及时警告,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的命运及所有野生动物的命运,都与我们自己的情绪和心灵健康密不可分。

如果这些鸟全都消失了,乡村势必受到威胁。

如果鸟类从乡村消失了,则乡村也就不再能称之为乡村,它将变为非城市空间。


参考资料:BBC纪录片《Birds.Britannia 》(英国鸟类)2010 第四《Countryside.Birds》(乡村鸟类)


文章首发于:毛栗绿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