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家浜的资料 有关沙家浜的简介(50年后,交响音乐电影《沙家浜)
关于沙家浜的资料 有关沙家浜的简介
1、芦苇荡风景区占地2500亩,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为建区理念。
2、全区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崛起于旅游市场。交通便捷,东接常昆线至上海八十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互通40公里。
3、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无锡互通40和50公里,东接常昆线至上海85公里。
4、2003年建成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互通,205省道复线和锡太路与之相接,成为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50年后,交响音乐电影《沙家浜
打开记忆,重温经典。喜欢老电影的朋友们,更多精彩内容,:DJ雅清
说到“八大样板戏”,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但在1967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公布的“八大样板戏”名单中,除了上面几部之外,还有一部,就是交响音乐《沙家浜》。而且据张好所了解的情况,交响音乐《沙家浜》,要比现代京剧《沙家浜》,更早被确定为样板戏。
其实说起来,交响音乐《沙家浜》,它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在西洋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但这么多年来,它却一直被忽略,在“八大样板戏”中,存在感也最低。
我们就算说到样板戏,也很少提到它。可见有很多网友,都已经将它给遗忘了。
不过仍有一些音乐爱好者,还记得它。
比如昨天,我们就收到了一条私信。
一位网友,就特别想了解交响音乐《沙家浜》中几位主要演员的情况。
这位朋友说,交响乐《沙家浜》中的三个主唱演员唱功好,非常低调。很少有报道。他们都年龄大了,希望能有关他们的消息。错过了就可能不会再有了。
我们都非常能够理解和体会这位朋友的心情。
所以很快就做了安排。
今天,张好我呢,就想好好地跟大伙儿聊一聊这部交响音乐《沙家浜》,同时咱们也来重温和回顾一下4位主演的艺术人生和近况。
咱们先说说交响音乐《沙家浜》是如何诞生的吧。
一、交响音乐《沙家浜》诞生记
话说早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音乐创作者们,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将西洋交响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问题。当时,有领导提出了“洋为中用”的想法。于是音乐创作者们就尝试着用“酒瓶装新酒”的方法,来进行探索。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时间进入60年代之后,我国文艺创作提倡为“工农兵服务”。于是许多乐团纷纷行动起来,进行各种革新。中央乐团的杨幕云、张孔凡等人首先将传统京剧《杨门女将》,改编成了交响乐《穆桂英挂帅》。作曲家罗忠镕采用了山西梆子和秦腔等戏曲元素,创作了交响乐《保卫延安》,在当时颇受欢迎。
我想,也正因此,所以当北京京剧团在排演《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的时候,中央乐团的领导也前去观摩,然后决定由李德伦负责,将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成交响乐。李德伦欣然应命,找来了罗忠镕、杨幕云、邓宗安和谈炯明等人集体创作。不久罗忠镕就写出了《坚持》一场,表现的是郭建光领导的新四军在芦荡中坚持斗争的场景。罗忠镕在主旋律的基层上,加入了独唱和合唱部分,使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气势也更加恢弘。结果,乐队演出后,效果非常好。京剧这种中国独有的艺术,与西洋交响乐一结合,竟然产生了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
《坚持》的成功,鼓舞了创作者们的士气。很快,交响音乐《沙家浜》的作曲任务就完成了。紧接着就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试验演出,上级领导审查后,获得通过,并将其定名为“交响音乐《沙家浜》”,随后安排在北京音乐厅,进行公演,大受欢迎。
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据说中央乐团携带这个作品到福建去演出时,盛况空前。其中有一场的演出场地在街上,十万群众站在四周,当乐队的音乐一响起,就掌声雷动,甚至盖过了乐队管弦乐的声音。
这个时候,交响音乐《沙家浜》已经被确定为样板戏了,比现代京剧《沙家浜》还要更早一些。
我们今天再说交响音乐《沙家浜》的时候,可能很多朋友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1971年拍成电影的版本。但其实早在1967年,交响音乐《沙家浜》就已经与观众见面。而且那时候的版本,与后来拍成电影的版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中主要的区别有三个。
一个是指挥不同。1967年的版本,是胡炳旭担任指挥。而1971年的电影版是李德伦担任指挥。
一个是演出的内容有所区别。
在1967年演出的版本中,是有《智斗》这场戏的。但1971年的电影版,却将这个经典片段给删除掉了。
还有一个就是演出阵容的区别。
1967年的演员队伍,分别由张云卿(扮演郭建光)、梁美珍、林寄语、陈宝庆、徐一之、郭承志来担任。
而1971年的版本,则将所有扮演反面角色的演员给排除在外了,仅保留了扮演郭建光、阿庆嫂和沙奶奶的演员曹连生、梁美珍和林寄语在其中。
另外,在1967年演出的版本中,演员都是身着戏服的,也就是穿的是新四军军装。而在1971年的版本中,我们所看到的每个演员,无论是独唱也好,合唱也罢,大家穿着统一的服装,也就是那个年代最为流行的“高级灰”。
在1971年拍摄的电影中,“交响音乐《沙家浜》”由《序曲》、《军民鱼水情》、《敌寇入侵/枪声报警芦苇荡》、《坚持》、《授计》、《斥敌》、《奔袭/胜利》等七个部分组成。
二、交响音乐《沙家浜》4位主演的艺术人生和近况如何?
我们下面就来说说1971年演出的版本“交响音乐《沙家浜》”四位主演的相关情况。
5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有哪些变化呢?
先说指挥李德伦。
李德伦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
他1917年6月6日出生于北京。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音乐。在辅仁大学读书期间就已经组建过学生管弦乐团。他1940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专。1943年,他奔赴延安,在延安的中央管弦乐团担任指挥。1949年,李德伦随解放大军进入北京,并在解放军进城的第一天,就带着乐队到清华大学去演奏,并且演奏的还是非常浪漫的莫扎特的《小夜曲》,震惊了学校师生。大家都说,这些解放军,虽然他们的衣服是那样破旧,但他们所演奏的音乐却是如此高雅。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伦又被派到原苏联音乐学院深造,1957年回国后,在中央交响乐团担任首席指挥。
李德伦的性格很外向、明朗、爽快,这使他的指挥风格带有明显的热情、果敢、粗犷、豪放的特点,他的指挥动作简洁有力,注重作品内涵的表现。无论是指挥西洋交响乐,还是民族交响乐,他都能将作品体现得汹涌澎湃,令人动容。
有人说李德伦是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这话一点不假。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欣赏到交响乐,他可以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交响音乐《沙家浜》是他指挥的一个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艺术魅力。
2001年10月19日,指挥家李德伦因病去世,享年84岁。
那么在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的曹连生,又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呢?近况如何呢?
曹连生是淄博人,他天生一副嘹亮的好嗓音。1965年他从淄博第一中学毕业后,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声乐专业学习。1969年进入中央乐团合唱队,同年又因为表现突出而被分到独唱独奏组,并在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担任了郭建光的演唱任务。
他嗓音高亢明亮,演唱大气磅礴,用西洋美声唱法演唱现代京剧选段,显得别有韵味。
其实京剧唱法和美声唱法,两种发声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曹连生却结合得很好,几个高音的完成度也是相当完美。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能力啊,高音之王帕瓦罗蒂也不过如此吧?
上图是曹连生先生的近照,大家觉得他的变化大吗?我觉得他的精神状态很好,可见生活得非常幸福如意。他于1977年调入国防科工委政治部文工团,演唱过一首《蓝天里有一颗会唱歌的星》,非常好听。此外,他还担任过武警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的职务,军衔为大校。作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他还演唱过《你可想起边防军》、《唱一支最美的依玛堪》等歌曲。1994年还担任了武警文工团大型文艺晚会《卫士情怀》的总导演。
而在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演唱阿庆嫂唱段的演员是谁呢?她就是在1967年之前就已经小有名气的梁美珍。
梁美珍是广东南海人,1932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她也是从小就具有音乐天赋,先后在广西桂林艺术专科学校,和上海音乐学院学习。1956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然后进入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1962年12月29日,她和王昆、王玉珍、张越男等11位歌唱家一起,举办了女高音独唱音乐会。
她的声音非常清脆优美,音域又很宽广,气息的控制也是稳定有力,在交响音乐《沙家浜》中,她声音洪亮,情感真挚,较好地用美声唱法演唱了阿庆嫂的唱段。
70年代中期,梁美珍曾去老挝任教。晚年她主要从事声乐教育工作,培养了大量优秀歌唱家。还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评委。如今算起来她有89岁高龄了呢。
另外,我想,大家都还记得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扮演沙奶奶的林寄语吧?
她当时也是中央乐团的独唱演员。但是奇怪的是网上却找不到她的任何消息,真是遗憾。
今天,我们应一位网友的要求,为大家介绍了拍摄于1971年的电影《交响音乐“沙家浜”》中的4位主演。50年的时间,也许这部电影在大家的记忆里已经变得模糊,但其中那些经典的唱段,却久唱不衰。那么,通过我们的介绍,各位是否有回忆起了当年看这部电影时的一些感受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朋友进行交流。
我个人在重温过这部影片之后,感觉很有新意。现代京剧通过交响乐的形式来展现,伴奏没有京胡月琴,全部采用的是西洋管弦乐器,几位主演的演唱,以及合唱部分,都非常有气势,我感觉很好听。却不知各位感受如何呢?
本文由©DJ雅清 团队张好创作,未经允许请勿抄袭!违者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DJ雅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