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人间天堂——克里米亚半岛(苏联为何如此仇恨克里米亚鞑靼人)

因为通敌,仅72小时,斯大林就让鞑靼人从克里米亚 消失 了

永远的人间天堂——克里米亚半岛


血统最混杂的人种,三天内从居住700年的故土消失

克里米亚半岛又称克里木半岛,位于欧洲南部半岛。西南邻黑海,东北临亚速海,北接大陆。边界与乌克兰克里木州相同。总体呈菱形,面积2.5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8万。它曾属于克里米亚汗国,后并入俄罗斯,1954年起划归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北部和中部为平原,东南部的刻赤半岛为低洼丘陵地区,铁矿储量丰富。


克里米亚半岛气候类型大致为地中海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因此,苏联曾使其作为旅游胜地而闻名。克里米亚半岛名城雅尔塔曾是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会议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克里米亚战役就发生在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半岛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克里米亚半岛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为24摄氏度;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克里木半岛南部的克里木山是一座长150公里、宽50公里的中型山体。山的北坡平缓,南坡陡峭。最高峰罗曼科什峰海拔1545米。山区有茂密的橡树、山毛榉、松林,山顶是草原,很多地方都变成了自然保护区。


克里木山南麓海岸带长约150公里,宽2000~8公里。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西部山区达1000~1200毫米。克里米亚半岛河流短小,水量少,植被属于地中海类型。平原地区主产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南部狭长的海岸带广泛种植葡萄、亚热带果树、精油作物和烟草。


这里有采矿、化工、机械制造、食品等行业,大型企业多集中在铁矿石开采中心刻赤。交通便利,旅游区、疗养区、城镇呈珠状分布,曾是苏联最大的疗养和旅游胜地。主要城市有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刻赤、叶夫帕托里亚和雅尔塔。


克里米亚半岛仍保留着克里米亚战争中歼灭英国轻骑兵的遗迹和悬崖上俄罗斯9座圆顶教堂。1991年,在苏联保守派发起的、最终失败的“紧急状态”中,苏联首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被囚禁在这里的乡间别墅里。


在果园、葡萄园和树木的掩映下,散落着许多村庄、清真寺、修道院、俄罗斯皇家宫殿以及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城堡。这些名胜古迹表明,从6世纪到19世纪中叶,基督教徒、穆斯林鞑靼人和犹太人在这里居住和生活,这里也是为数不多的乌克兰文化古迹的地区之一。


除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岛上还有约26万返乡的鞑靼人,以及约1000万讲突厥语的犹太人、德国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


旅游名城雅尔塔位于风景如画的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洁白的海滩,湛蓝的海水,这是大自然送给雅尔塔人民最好的礼物。


这座黑海之滨的小城,不仅以仙境般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更有许多各国名流政要留下的传说。


雅尔塔第一次声名鹊起是因为1945年在这里举行的定义雅尔塔体系的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斯大林等齐聚于此,讨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确定和利益划分问题。


雅尔塔会议旧址--弗朗茨宫是俄国最后一位沙皇的宫殿。宫殿共分四层,其中一层是雅尔塔会议旧址展览。宽敞的宫殿里陈列的展品包括:巨大的圆形谈判桌、签字台、签署的条约和协议、丘吉尔的烟斗和斯大林的元帅制服。似乎让人看到了昔日世界领导人的非凡气质。

苏联为何如此仇恨克里米亚鞑靼人

1944年5月11日,当苏联红军成功从德军手里收回克里米亚之时,斯大林也签署了一项重要决议,一个月内将克里米亚境内所有鞑靼人全部驱逐出境,强制迁移到环境恶劣的乌兹别克斯去。这就是一场针对鞑靼人且目标明确的族群清算。

从这次行动中可见得苏联对这个民族抱有多深的恨意。那么苏联为何要如此仇恨这个民族呢?鞑靼人究竟又有何来历才会惨遭如此待遇呢?这些都要在克里米亚的发展历程当中去寻找答案了。历史上的克里米亚半岛局势非常复杂,上千年来战争不断,被不下于五个民族先后占领过,是见证了俄罗斯乃至整个东欧地区兴衰的重要之地。


鞑靼人是对蒙古族、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叫法,但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却并非单纯的蒙古族,是公元1230年左右大量攻入克里米亚的蒙古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后形成的民族。这些鞑靼人是在蒙古族攻破基辅罗斯的背景下慢慢进入克里米亚的。


当时的蒙古族强盛无比,以披靡之势杀入欧洲,将基辅罗斯抹掉后建立了金帐汗国,而定居克里米亚这部分鞑靼人,在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后,决定脱离金帐汗国。在15世纪初期建立了克里木汗国,还是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建国之后克里米亚也少不了纷争。

为了金帐汗国做后盾,光靠鞑靼人那点兵力自然是无法在动荡的东欧地区持续坚挺的。无奈之下,克里木汗国只能被迫投靠奥斯曼帝国。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可是实打实的欧洲霸主,有这样的强大靠山,鞑靼人瞬间站起,开始在奥斯曼帝国的指引下肆无忌惮的扩张版图。


既然要扩张,肯定得选个比较近的。于是当初的好大哥金帐汗国占领了几个国家就成了最佳的选项。克里木汗国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把他们打的节节败退,其中被打得最惨的当属俄罗斯,两国的世仇也是从这里开始慢慢结下。1512年到1572年期间,克里木汗国多次侵入俄罗斯屡战屡胜,并对俄罗斯展开残酷的掠夺。


资源、财产、人口无一例外都被鞑靼人抢得干干净净,而促使双方结下血海深仇的,便是当初鞑靼人对俄罗斯的人口掠夺和贩卖。当时的鞑靼人在欧洲本身就靠着贩卖人口立足,面对这支战败国,自然不会手下留情。仅1572年,鞑靼人在俄罗斯俘虏的人口便多达15万 ,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让整个莫斯科河都化作人间地狱。

这些俘虏者都被鞑靼人当作奴隶贩卖到了各个国家,以谋求巨额财富。其中奥斯曼帝国获利最多。据统计,在15世纪中叶到18世纪,被鞑靼人贩卖的波兰人和俄罗斯人有多达300万 。如此行径怎能不结下仇怨呢?不过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没有一个帝国是永远强盛的,奥斯曼也是如此。


在他和克里木汗国的残忍对待下,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一直在奋起抵抗,特别是俄罗斯几百年间光和鞑靼人的仗就打了不下十场,但一直是败少胜多。直到17世纪后期,这时的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逐渐分裂,几乎已是强弩之末,根本顾不上克里木汗国,而俄罗斯刚好结束动乱,开创了罗曼诺夫王朝后,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下日渐强盛。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已慢慢不是俄罗斯的对手,后者直接吹响了反攻的号角。经过多场大战后,俄罗斯帝国将鞑靼人重创,直接派兵侵入其首都,斩断鞑靼人与奥斯曼帝国的联系,欲将此地占领。1783年,俄军攻破克里米亚半岛,将其划入俄罗斯帝国版图之中。

此战无疑是收获满满。即将黑海水域打通,打造出商贸出海口,又将鞑靼人狠狠打痛报了之前的奴役之仇。但这时候,俄方并未将鞑靼人驱逐出克里米亚,允许他们在此地生活。不过毕竟鞑靼人之前干出过贩卖俄罗斯人的事,一番奴役和残忍对待总是少不了的。


就这样过了上百年,鞑靼人慢慢发展成俄罗斯的少数民族。不过两者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鞑靼人也从未屈服过,一直在找机会想翻身。等到1939年9月1日,二战全面爆发,鞑靼人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此时的克里米亚已经是一个自治共和国(1921年开始),而俄罗斯经过一路的兴衰成败,也已经发展成社会主义形态的苏联。


整个二战期间,当属苏联跟德国打得最凶。本来一开始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可谁知德方前脚刚签订完条约,后脚就不认账,马上派兵和苏联红军对弈,德军在进犯苏联的第一个关卡就选的克里米亚,觉得此地战略位置非常特殊,卡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中间,而且是个商贸出海口。


要是能占下对苏联肯定打击巨大。于是,希特勒在1941年中旬派出一整个集团军来进攻克里米亚半岛。靠着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苏联红军游击队和鞑靼人,根本无法与装备先进的纳粹抗衡的。更要命的是,纳粹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后,还疯狂地逼迫和诱导鞑靼人和其他少数的民族族群加入纳粹军队一起对付苏联红军,承诺他们战后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独立。

德军想用这种方式来挑拨俄罗斯人和克里米亚少数民族族群的关系。事实证明,纳粹的目的也达到了,鞑靼人与俄罗斯人本就间隙,多年来一直受其压迫,于是在德军的威逼利诱下,不少鞑靼人都妥协了。据历史记载,二战时有上千名鞑靼人加入德军,协助纳粹与苏联红军作战,这部分鞑靼人也被称之为纳粹第五纵队。


当然不是所有的鞑靼人都在德军的蛊惑下同苏联作对。还有一部分是一开始就加入了苏联红军,在二战中同纳粹殊死搏斗的,只不过在克里米亚半岛被德军占领后,苏联已将大部分原因怪罪到鞑靼人身上。觉得这些背叛者其心可诛,但当时苏联和纳粹陷入激战,分不出精力来清算这些背叛者。


不过惩罚只会迟到,永远不会缺席。等到1943年下旬,苏德战场上局势逐步简明了,德军开始示弱,随时都有被苏联打败的可能。到1944年上旬德军败退,开始撤出克里米亚,此时的二战也已趋于尾声,苏联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鞑靼人了。


早在1943年,苏联便撤销了克里米亚的自治共和国身份,决定在收复回克里米亚半岛后再进行清算。1944年5月,清算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苏联红军先对现有的鞑靼人军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剿,将其武器全部收缴,并将藏匿于底下的穆斯林鞑靼人委员会成员全部拔出。


武装力量被消除后,苏联便开始新旧仇恨一起解决。同年5月11日,随着斯大林一声驱逐决议的下达,鞑靼人举族被迁移至荒芜,决议下达后,驱逐任务很快开始执行。上万苏联兵官参与到行动中,对不愿意执行决议的鞑靼人一律采取武力措施进行强制驱逐。


无数鞑靼人被军队暴力地从住处拉扯出来送往火车站,大多数人连随身衣物都没来得及收拾,而他们即将接受的是连畜生都不如的待遇。他们被人像猪仔一样塞进运输牲畜的火车货箱,每一个货箱里都装了不下100名鞑靼人,货箱内臭气熏天,拥挤不堪,而且没有足够的水和食物。


鞑靼人在颠簸旅途中几乎都饿得有气无力了。而当时又正值春夏交替季节,各种传染病在车厢内疯狂蔓延,不少鞑靼人在饥寒交迫和病魔的侵蚀下死去。到后来,苏联士兵甚至不再提供食物,鞑靼人只能依靠随身携带的一点干粮艰苦度日,喝水也只能等到火车停站后下车喝雪水。


据统计,从出发到目的地的三周时间里,鞑靼人的数量少了整整六千余人。死去的鞑靼人被苏军如同垃圾一般的踢下了火车,到达特殊定居地点后,那里的环境并不比火车上好多少,又有上万鞑靼人相继死亡。幸存下来的鞑靼人也逃不过奴隶一般的劳苦命运,甚至被禁止接受教育。

可以说,二战之后的鞑靼人活的是生不如死,但他们心中回归故土的信念一直没有熄灭。到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决定开启改革,再加上当时国际形势变化,出现国际人权公约,这让鞑靼人看到了回归故土的希望。他们在被苏维埃政府从特殊居住地释放后,开始着手重建运动,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经过十年的努力,鞑靼人才被苏维埃政府摘下叛国的帽子,但经过决议后,依旧不允许他们回到克里米亚,鞑靼人依旧没有放弃希望,数十年来一直在做不同程度的努力。到1989年,随着苏维埃政府签证法令的应允,被驱逐在外的鞑靼人才终于踏上归乡之途,但流亡了整整45年后再回克里米亚,此地已是物是人非,早已成为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的天下。


归乡之后鞑靼人依旧只能受不公待遇,到1991年情况才略有好转,不过近况依旧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里米亚已在2014年以新联邦主体的身份并入俄罗斯,而鞑靼人的命运之路或许还要趟过许多曲折。

探寻 为什么鞑靼人感谢赫鲁晓夫 因为他为鞑靼人做了件善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