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世间的喧嚣——走进世界上离大陆最远的小岛(中国传媒大学2021级 783)
远离世间的喧嚣——走进世界上离大陆最远的小岛
你有没有想过远离日常生活的喧嚣?想过踏上世界上最小的有人居住的岛屿逃离这一切吗?从而远离繁忙的现代文化。再也无须看到你鄙视的人围绕着你,而是位于一个与我们所知的文明完全分离的岛屿上。
想想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的积极性!每天,您都会被美丽的岛屿景色所唤醒。您将凝视绵延无垠的大海,聆听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您将在一个幽静的社区、迷人的历史文化中度过您的日子。
如果你细心,你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小岛散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会为荒凉的岛屿生活挑逗你的味蕾。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就是其中之一。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位置
在特里斯坦达库尼亚逗留可不像典型的海岛假期。因为这里没有餐厅。没有酒店。不接受信用卡,海滩不适合游泳,每个月都会下 17 到 26 天的雨。岛中央有一座巨大的火山。但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却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提供了其他岛屿目的地无法提供的东西:离大陆最远,在大洋上是最孤独的岛屿。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位于南大西洋,是只有8英里宽的英国海外领土,也是是世界上人口最偏远的岛屿。最近的大陆城市,是位于东部 1,743 英里处的南非开普敦。从那里乘船需要 7 天时间,你不能选择乘飞机,因为岛上没有机场。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卫星图片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的居民统计为 269 人——岛上唯一的定居点——七海爱丁堡。该村始建于 19 世纪初,位于北海岸,居住着 70 户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电力由柴油发电机供电。岛上唯一的道路是一条狭窄曲折的小路,两侧是平房式小屋、土豆地和漫游的奶牛。隐约可见的火山悬崖和低洼的薄雾营造出幽静朦胧的环境。
除非火山爆发,否则这是一个和平、精简的生活,几乎没有焦虑。1961 年的情况就是如此,当时地震、山体滑坡和北部一个喷口的喷发导致整个人口通过开普敦逃往英格兰。,因为不习惯英格兰的繁忙和漫长的冬季生活,大多数人在两年后返回。
主干道。唯一的道路。
现在火山已经平静下来,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的生活是一种耐心和计划的锻炼。有一家杂货店,但必须提前几个月下订单,以便货物可以装载到预定的渔船上并交付。恶劣的天气可能导致无法登陆岛上,从而导致延误。这里有配备 X 光机、产房、手术室、急诊室和牙科治疗设施的医院,可以解决大多数健康问题,但需要更专业治疗的患者需要到南非或英国治疗。
杂货店。
除了农业,居民们还通过在线销售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稀有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邮票来维持生计。其中比较有特色的纪念品是岛上妇女编织的传统“爱情袜”——每双袜子上条纹的大小和数量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从“永远的朋友”到“热恋中”。
如果您想亲自体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请研究时间表并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计划您的旅程。
中国传媒大学2021级 783
中国传媒大学
783主题写作真题(回忆版)、解析、预测
1、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作一篇论说文,要求:
(1)标题:不超过30字;
(2)摘要:200字左右;
(3)关键词:3-5个;
(4)恒温:2000—3000字,至少应设置一级标题;
(5)对材料中的观点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再论说文的最后一段写上,字数200字左右。
材料:
(1)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2)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没有自然,哪来文化?没有个人,哪来群众?没有安定,哪来活动呢?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从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但使城市太与自然隔绝了,长在城市居住的人,他们的心力体力也不免会逐渐衰颓。人在大群中,易受感染模仿,学时髦,却湮没他的个性。职业不安定,乃至居处不安定,在活动中会逐渐感到匆忙,敷衍,勉强,不得已。因此精力不支,鼓不起兴趣,于是再向外面求刺激,寻找兴奋资料,乃至于神经过敏,心理失常,种种文化病,皆从违离自然,得不到孤独与安定而起。
(3)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却也是来消散精力的。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4)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5)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城市僵化了,群体活动僵化了。再求文化之新生,则必在彻底崩溃中求得之,此乃人类文化一种莫大之损失。大都市易于使城市僵化。严格的法治主义易于使群体僵化。近代托拉斯企业,资本势力之无限集中,与夫机械工业之无限进展,易于使工商业生产种种活动之僵化。此乃近代文化之大隐忧。百万人以上喧嚣混杂的大都市,使人再也感不到孤独的情味,再也经验不到安定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绝对猖獗之企业组织中,人人尽是一雇员,再也没有个性自由。而又兼之以机械的尽量利用,每一雇员,同时以做机械的奴隶之身份而从事,更没有个性自由之余地。个性窒息,必使群体空乏。在个性未全窒息,各自奔竞着找出路,聚到几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中,在严格法治与科学的大组合,以及机械的无人情的使用中,人与人相互间,必然会引申出种种冲突来。现世界的不安,其症结便在此。
(6)譬如一个武士,用全副重铠披戴起来,他势必找一敌人来决斗一番,否则便将此全副披戴脱卸,再否则他将感到坐立不安,食不知味,寝不入梦,老披戴着这一副武装,势必病狂而死。目前的世界,几乎对外尽在找敌人厮杀,对内又尽在努力求脱卸此一身重铠,同时亦尽在坐立不宁寝食不遑的心情中走向病狂之路。但我们须知,正因其是一武士,所以能披戴上这一副重铠。并不是披戴上了这一副重铠,而遂始成其为武士的。而没有披戴上这一副重铠的人,却因于惧怕那武士之威力,而急求也同样寻一副重铠披戴上,而他本身又是一羸夫,则其坐立不宁寝食不遑将更甚。其走向病狂之路将更速。若使遇到一敌人厮杀,其仍归于同一的死亡绝命,也就不问可知了。
(7)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惩,为自然所毁灭。近代世界密集的大都市,严格的法治精神,极端的资本主义,无论其为个人自由的,抑或阶级斗争的,乃至高度机械工业,正犹如武士身上的重铠,这一个负担,终将逼得向人类自身求决战,终将逼得不胜负担而脱卸。更可怜的,则是那些羸夫而亦披戴上这一副不胜其重的铠胄,那便是当前几许科学落后民族所遭的苦难。这正犹如乡里人没有走进城市去历练与奋斗,而徒然学得了城市人的奢侈与狡猾。
(8)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而其求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
783主题写作解析
为了方便从不同的段落寻找关键词和可供思考的思路,笔者在各段落上标注了数字。
首先从整体文章来看,钱穆先生所言的大前提便是“文化从自然而生,城市由乡村所得”,无需将文章拆解为十分透彻的一字一句,我们便可了解,文章可以着重描写“自然与文化”之关系,亦或“乡村与城市之关系”。
以下思路仅是笔者一人之见,仅供各位参考:
(一)论乡土自然与城市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以上并不是标题,仅是文章中心,标题可再仔细打磨选择。如若以这一中心为写作重点,第一部分则先可言明自然与文化的相对概念,以及乡土和自然、城市与文化相互联系之前提,文章(2)段已有相关说明。第二部分则可以开始讨论孰轻孰重的问题,即论述二者的重要性,在文章(4)段。第三部分言明,二者均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向前行进的必要元素,即核心观点:二者对社会发展都十分重要,需要辩证地将其容纳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章(8)段也已有其观点说明。
这一思路可分解为三篇不同侧重的文章,第一单论乡土自然的重要性或叫做乡土自然对社会发展的功用,第二单论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或文化对于社会进程的功用,第三则是较为综合的论述二者的重要性或二者对城市发展的功用。
注:笔者上述“第一部分”并非指第一段,一个部分可以有任意数量的段落。
(二)论乡土自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同理,不是标题,是中心思想。如若是论述二者的关系,应该在启示段落则表明,二者相互依存,自然诞生文化,文化回归自然。第二部分则重点论述,乡土自然如何孕育了城市文化,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式,文化又是如何从自然中汲取自己所需养分,从而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文化。第三部分,论述文化为何要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文化能够得到怎样的新生。
这里我们可以引入本雅明与阿多诺所提及的“自然史”的概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详细地查阅资料来学习。
本雅明和阿多诺提及的“自然史”概念,很好的论述了乡土自然对于文化的蕴含关系,而中国作为一个从乡村、土地走进现代化和城市的国家,对于“自然史”的理解与书写,应是更透彻的。以文章(7)段的开头为引,即可以看到钱穆先生对于此的思考。
(三)论人类文化的诞生、发展与解放。
这一核心,从“人类文化”一词便可看出,重在写文化的发展史。钱穆先生的这一篇文章已非常清晰地用简要地话语论述了至今为止,文化的发展历程,即(1)从自然诞生,带有自然的乡土气味;(2)在发展过程中被条例框架束缚(这里可以结合各位学过的文明史,各个文明所颁布的法典对文化传播的束缚,文章(5)段也已重点论述此内容);(3)文化的解放需要回归乡村自然,才不致其僵化。
如果文章内容不够,还可以将文化如何回归乡村自然的措施在最后一个部分进行写作。
(四)论中国乡土小说中的文化属性
这个论述核心较为小众化,中文系的同学可能略知一二,能够写出一些较为出彩的文章。中国的乡土小说在上个世纪风靡大陆,以莫言、陈忠实、沈从文、韩少功为代表所写作的乡土文学是文化脱胎于自然的强有力论据。那么在这一方向的论述中,笔者认为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不同的的写法:(1)整体分析上世纪80、90年代的乡土文学中的文化属性,进而论证其文化来源于自然的属性;(2)仅以一本小说来详细写作,继而推广至整个乡土文学,然后同样论证材料观点。
(五)论中国文化与乡土中国
这一核心其实与(四)中写法较为类似,但是论据可以从小说换为其余任何的学科门类,例如中国哲学、中国诗歌、中国影视等,譬如哲学与诗歌在人文社科基础中也已仔细学习过,从中翻找出其与乡土的关系应是不难。如若通读过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系列中的《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则会对此有一个更深的体悟。
注:以上是笔者在这一天中所想的较为切题的思路,如有更好的论述观点,可以大家进行理性讨论,于各位于鄙人,都是一次有益的交流与进步,如有不对之处,也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783主题写作预测
今年中传所举材料,其实非常贴合人文社科,并不如大纲刚颁布时,各位老师所预测的考察热点内容,传媒内容。但是明年还会以人文社科为底选取相关材料吗?笔者并不认同,研究生考试本质便是要选拔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进行研究型的工作,而不是像本科期间进行基础教育型的培养,而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相互之间基本互有关联,那么对于一个基本的研究者,则需要它对各方面的知识均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
并且,明年是否还会更改大纲,笔者也不得而知,所以准备2022级研究生考试的各位同学,理应在目前还未开始紧张复习的时期,进行人文社科类书籍的通读,除了883人文社科基础所规定的阅读书目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课外的书籍补充,书单在之后如若笔者整理了,也许会发。
笔者在攻读本专业之余,凭借兴趣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才得以在今天给各位提供一个写作思路,所以准备报考中国传媒大学2022级的各位文科类考生,理应做好充足的准备,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
文学、哲学、史学看似是三门独立的学科,但其中所蕴藏的联系,却是十分紧密的,而783的论文写作,便是考察各位能否将平日的积累化为己用,这并不是看一些论文,学习一些专题写作,便能过关的学科。但笔者言说于此并不是为使各位焦虑,因为此次笔试成绩只占初试总成绩的一部分,所以要求过线即可的各位不必担心。
笔者在此是对准备在未来立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各位坦明一些笔者的心理,学习783论文写作,是对自己科研思维的培养,也是帮助自己强化各学科联系的一次机会,希望各位不要投机取巧,还是为未来进行科研工作时打好基础为好。
言至于此,有些离题,对于783的预测其实已在前文的闲言碎语之中,各位请珍视这一次的学习机会与这一段的学习经历吧。
谢谢大家。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