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识庐山真面目——庐山国家公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么?)

江西行 十二 不识庐山真面目

难识庐山真面目——庐山国家公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指

庐山国家公园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部,东南临鄱阳湖,北依长江。


这里不仅有河、湖、坡、峰等地貌类型,还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国家公园因殷周时期匡氏两兄弟结庐而得名。景区面积302平方公里,有37个景点、230处景观。因山高坡陡,绿谷幽深,变幻莫测,素有“难识庐山真面目”之称。


其瀑布与雁荡龙树、黄山石笋齐名,被称为“天下三绝”。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其赢得了“匡庐甲天下”的美誉。


山上最重要的景点有:仙人洞、花径、五老峰、含鄱口、三叠泉、秀峰、白鹿洞书院、东林寺等。


大汉阳峰位于庐山东南部,是庐山主峰和最高峰,海拔1474米,终年云雾缭绕。小汉阳峰呈金字塔形。大汉阳峰峰顶的汉阳梯田是用石头砌成的。取名汉阳峰,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可以在这里观赏汉阳灯火。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五老峰的一片山谷中,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与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么?

宋朝全能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被称为理趣诗的代表作之一。许多评家点赞了这首诗,认为它说明了“当局者迷”的道理。

有一句话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地下工作者、情报人员等都得在局中,不在局中,想获得情报很难。他们不但不能迷,有时为了迷惑敌人,还要装作迷,但其实心里很清醒,不能当局者迷,相反,要当局者醒。这几乎是所有谍战剧局中赢家的通则和法则。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苏轼的这首诗吧。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般情况下,不在山中,只能在山外,或者在高空中。先说说在山外,山门之外就叫做山外,这是常识,那能看到什么呢?而且一般大山都有好几个山门,经营者往往把最好看的一面展示给游客,或者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处立了个卡子收费,或者做买卖。凡名山大川,那里几乎像大脑的沟回一样复杂的很,就是有超强芯片的CT也是透视不了的,透视不了它的3D造型,空中卫星拍摄三D地图是可以的。

关键是什么叫真面目,是指山的外形、山的外貌吗?假设在山外,如果离得远能看到什么?有雾也看不到什么,那时又没有远红外设备!显然苏轼是将不同视点的山的外形图总汇当成了山的真面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无论是在山内还是在山外,游客看到的都是山的真面目的一部分。如果不否认这个逻辑推理,《题西林壁》诗就没有搞清楚真面目与全面目、局部面目与CT纵横切视图的差别,也没有搞清楚山的形状与山的组成如石头、土壤、树木、动物等的区别。

还有,苏轼也画画,但他不知道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达芬奇画蛋画了一千多幅,每一幅都与其它的多少有别,但哪一幅蛋图不是蛋的真面目呢?都是吧!如果把蛋壳剥开,那就不是蛋,而是蛋清、蛋黄、蛋白质、卵磷脂、B2、B 12等等。

这个形状那个图形,都是表象,就像人换衣服、换帽子、换妆彩一样。这衣服能是人的真面目吗?能是人的本质吗?同理,山的外形是山的面目,但肯定不是山的本质。从狭义上讲,庐山不是三清山,三清山也不是庐山。从广义上讲,这两座山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有,那么这个本质区别就是山神不一样。这山神才是山的本来面目,是山的本质,而这是人眼看不到的,除非你遇到了神仙。这个结论只能靠推理,不是眼睛看出来的。

很显然,苏轼这时忘记了自己求雨时的经过了。他被庐山的雾、被庐山的流云、被庐山茂密的植被迷住了双眼,甚至搞混了许多最基础的问题。

在这个大前提下,他在哪儿看都是看不明白的。就像许多人至今也没有搞明白“西林壁”意味着什么一样。

试改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山方法有点蒙。

也许土了点,但意思更到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作者是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