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西冯堡发现清代墓葬群考古工作者以此开展缠足女性的人骨研究课题

洪洞西冯堡发现清代墓葬群考古工作者以此开展缠足女性的人骨研究课题

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 2018年,为配合洪洞西冯堡的建设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在当地发现清代墓葬群,部分女性尸骨存在缠足的情况。对此,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研究团队联合开展了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人骨研究课题,并取得重要突破。其中,有关该墓地女性缠足的研究成果(清代(1644—1912年)西冯堡墓地汉族女性缠足与不缠足的骨骼与丧葬分析,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考古和人类学期刊杂志《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2021年第1期上,对清代时期女性缠足情况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读。

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发掘面积6000余平方米,发现墓葬145座,实际发掘清理144座(M72被现代墓破坏,未发掘)。发掘竖穴土坑墓8座,带竖穴土坑墓道的洞室墓137座;墓向上,东西向墓葬11座,南北向墓葬134座。共鉴定个体数194例。最常见葬式为仰身直肢,侧身屈肢仅一例。从出土的带纪年墓志及铜钱以及其他遗物和墓地整体排列规律可知,墓地的使用贯穿整个清代。据相关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该墓葬排列有序,少有打破情况,可见墓地经过了统一规划。依据出土墓志及墓葬排列布局来看,此次发掘的范围内埋葬有刘、赵、李三个家族,其中,根据发现的一块李姓墓志,推断家族墓规模较小,总数近十座,位于墓地西北区域;刘、赵两姓家族规模较大,刘姓计八十余座,赵姓五十余座,分布于墓地东部和西部偏南区域。从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等来看,反映出墓葬级别较为普通,多为平民百姓。

研究发现,西冯堡墓地近80%的女性进行了跟行足式缠足;其肢骨的整体形态和粗壮度与未缠足个体相比均较小,骨骼肌肉系统更为纤弱,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活动和行为能力,增加了其跌倒和受伤的风险。墓葬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缠足女性的经济地位高于未缠足女性,家庭内部出现地位分层。

此次西冯堡墓地的发掘,是我省首次对晚期墓葬遗存开展的大规模科学考古工作,完善和丰富了我省考古工作的内容,为研究明清时期墓葬的丧葬习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明清考古学的研究,是山西明清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

来源: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

来源: 山西日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