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丨布施和诵经,哪个功德更大?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一、福德与功德
这一讲的内容关于第八品与十一品,第八品讲的是福德跟功德的区别。福德跟功德的区别是什么?这问题不太容易弄明白。我们常常认为,福德就是福德,功德就是功德。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有对别人的帮助,包括护持道场,在行动当中,有益于他人这种行为,最终会得到别人对我们的帮助。这种帮助会有利于我们生命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种生活品质是可以量化的。
比如说,我对你微笑,你对我微笑。微笑更多,心更欢喜。比如说,今天早晨师父一大早起来去拔萝卜,拔回来萝卜叫我尝尝,那个萝卜真好吃,入口真甜。他送给我萝卜,我很感激,我也没什么送给他,我就感恩师父。那我感激他,他收到我的感激,这是可以量化的,是叫福的东西,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命品质,使得我们生活品质得以提高,这是福德。所有的你布施给别人的福,最终都能够提高你的生活品质,使得彼此双方的生活品质都能提高,这是福,它有量化标准。
那什么是功德呢?功德的量化标准是什么?功德的量化标准与日常的、我们能看得见,帮助别人可以量化的东西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是无形的,却又是具体的。回想我们当初学佛,于佛教啥也不懂,两眼一摸黑,就知道菩萨光芒万丈,就知道拜佛、念佛、供养三宝。于是拜了很多佛,交了很多学费,为道场服务了很久以后,我们懂得了什么?三皈五戒、因果、仪轨,我们还懂得了什么?还懂得了放下,懂得了谦卑,懂得了自我改变。
什么是功德?所有你在学佛过程当中的用功、用心,最终表现在你的力量上,是表现在你的个人能力的自我转变上。也就是说,学佛不是让你越来越厉害,不是让你的能力增强,而是让你的自我改变越来越快以后,你的心越来越圆满。比如某人说,以前他是混社会的,现在他心非常慈悲,多大的转变啊。以前我抽烟的,现在我不抽了,我都一年不抽了,多大的转变。
福德跟功德最大的区别,福德是外相的,功德是自我的。福德是建立在与他人交流共通的基础之上的,而功德是在于自我改变的、为人所不知的。别人只能感觉到你变了,他不知道你变了什么,而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变了,以前爱骂人的、嗔恨心重的,现在变得慈悲了;以前贪心重的,现在变得会布施了;以前总是那么愚痴,总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烦恼,现在懂了,原来是自己的缺点,你改掉了那个缺点,这是功德。
可是经文当中说了一件我们很难理解的事情。它说,若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啊?当然多。不要说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就是说捐钱给厉母山寺,再建个安养院,来个500万,那功德大我们恨不得把供奉起来,像菩萨一样,那功德当然可了不得。
这样的功德,是福德很多,但是后面的经文说,如果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这话说得太不可思议了,这当中有两大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第一,在语言逻辑的理解上,好像是说,福德的布施,不如持经的功德大。但这当中,会让人有分别心,让人会有不圆满的心、有瑕疵生起来。什么瑕疵?是不是以后我们不要布施,只要诵经就好了呢?是不是那些布施的人所做的功德,都不如诵经的人多呢?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当中是不是在诽谤,是不是在降低布施福德的人他们的功德,而赞扬诵经人的功德?切记,不是这样理解的。
经文当中的表述方式,虽然是从众生的分别心开始,说这个功德虽然高,但是那个功德更高。但是这里需要有无分别的地方是,这里所说的是人七宝以用布施供养道场的功德,不是没有功德,是功德已经很多。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他布施钱到道场,我诵经,我们两个人来比谁的功德大,没有可比性,功德都大,可以说,它布施物质财富供养道场的功德比我诵经的功德要大,因为他帮助了更多众生,我诵经只是利益我自己那小范围的几个人。
所以这句话的语境,不是发生在两个人身上、三个人身上,而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就能读得通了。特别出家师父跟居士来讲,比如我是个居士,是一个能布施很多功德、很多财富与寺院的人,但这样的人,他是有世间的福报,但出世间的法义了解的还不多。师父怎么开示他?说你不但要布施世间的福报,这个福报已经很多了,但是你要再更上一层楼,去学经,受持经典,弘扬佛法,而不是说你那功德布施财富的功德没有。不是,而是布施财富的功德已经很大了,但是你的内心还不够圆满,还要更上一层楼。
经典的差别是在这里,它不是发生在两个人身上,它发生一个人身上。打比方来讲,厨房里的义工每天去给大家烧饭,他辛不辛苦啊?他们有没有福报啊?很大的福报。但是如果他们能抽闲暇的时间再读点经的话,福报是不是更大?对呀。而不是说,我们读了这段经文,跟厨房里的义工菩萨说:你这在厨房烧饭不算个啥,你这个功德没有我们念经的人多。他以后还给不给你烧饭?这个天西北风够你喝的。对吧,它不是拿来衡量别人的标准,是衡量我们自己。再返回来说,如果是衡量自己的话,对于我们诵经的人来讲,我们诵经的功德已经很多了,是不是还要做点供养,再让自己更有福报呢?对,要平衡,皈依佛两足尊,福慧要具足。
这是说福慧的区别,所以一个有福之人要修慧,一个有慧之人要修福,不能区别。大家要记住,读了这篇经文,千万不能说,人家布施的人没有福报,布施的人很有福报,他能利益更多的众生。
可以说,我来这里的使命,就是要把这段经文给大家讲懂,福慧要双修,你已经能修福的人,要修慧。特别对居士们来讲,大家都很有福,一有时间都在寺院做义工,一有时间就把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来供养三宝,你们都特别有福。但是慧够不够呢?解脱是要靠慧来带领我们前进的,它如同一盏明灯一样,我们自己要点亮自己,照亮别人,这是慧。温暖自己,温暖别人,这是福。用自己的双手帮助别人,温暖他,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好,这是福,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好,并且走向解脱,这是要慧,这是不能忘的,而福慧二者不可缺一,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二、般若为法乳源头
回到经文,经文这一段还说了一个事情,就是为什么受持经典的功德、福德无量无边呢?是因为,“佛告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佛法,都从般若当中来,这是法乳源头。
《华严经》上说,般若为父,慈悲为母,一切诸佛从此而生。你看,般若的意义多么重要。也就是说,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受持读诵经典是自己在修行,但是为他人说,是我们要弘扬佛法的担当和使命。而你说法,说什么最为究竟?让别人知道般若。
我们上次说了,般若如金刚,知道有解脱这条路,确信无疑,第一金刚。知道发心的人,走上这条路,一定能解脱,发心、发愿,第二金刚。所有的付出功不唐捐,终将有回报,第三金刚。这是毫不动摇的真理。如果你不相信这个真理,或者说你相信了而迟疑,它就如同竹篮子打水,看样子是在打水,但是没有功效,修的是有漏法。无漏法如金刚,不会动摇。
所以,般若为法乳源头。大家不但自己要去受持读诵,要去自我改变,还要去影响他人、帮助别人、弘扬佛法,担当起弘扬佛法的使命。现在的出家师父越来越少,到底谁来弘法?没有头发的人没有,只有有头发的人上了。所以菩萨们都是要担当起弘扬佛法的使命。所以,僧俗两众,同愿同行,共同弘扬佛法,佛教才有希望。但是,但是弘扬佛法,我们要弘扬的是正法,这里的经文说,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皆从此经出。要有般若法味,不是人情啊。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10课丨布施和诵经,哪个功德更大?
文章转自:那一座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