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相探析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什么地方
陈仓现在是宝鸡的东部。陈仓,古郡名,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刘邦将从汉中发兵攻打项羽时,韩信将军故意修栈道,迷惑对方,偷偷绕道攻打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明朝修建栈道的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被推翻。项羽依仗实力,自称西楚霸王,将巴、蜀、汉中四十一郡划归刘邦,封他为汉王。刘邦听从谋士张亮的计划,在进入南郑时,把经过的栈道全部烧掉,表示以后不打算再回关中,以消除项羽对他的怀疑。同年八月,刘邦抓住有人反对项羽的机会,出兵入关。利用韩信将军的良策,派数百军士修栈道,假装通过栈道前进。其实修栈道的目的是为了迷惑对方,接近敌人才是真正的目的。在派人修栈道的同时,刘邦亲自率领大军迂回,从旧路出兵,在陈仓大败秦汉军。随后,汉军东进,重入咸阳,为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栈道是露天铺设的,这是著名的史实。
韩信奇兵取三秦。秦末,项羽灭秦,他自称地方霸主,背叛了谁先打进咸阳谁就是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入川,沿途烧毁巴蜀栈道,立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偷偷修了栈道,绕过项羽的大将张寒,然后做了中原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相探析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十四)
刘邦主力大约在公元前206年4月南下到封地汉中。
同年8月汉军就开始进攻关中,大约9月汉军就基本平定了关中,只剩下章邯在首都废丘负隅顽抗。
传说中汉军这次进军之所以如此顺利,主要源自韩信的计谋。
他表面上装模作样的修复栈道,实际上却偷袭陈仓。
守卫关中的章邯上当了,他以为韩信修栈道还要修到猴年马月呢,于是哈哈大笑天天在家玩。
结果突然就报汉军到了陈仓,仓促应战的章邯大败,关中遂平。
后人专门为这段故事创造了一个成语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难怪现代人那么喜欢穿越呢,因为流传下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人物都是二傻子啊。
韩信像三岁小孩一样在那高喊我修栈道了啊。
你说我要穿越回去成了章邯,我的智商怎么也有四五岁吧?
我怎么可能上当呢?我肯定能识破他这是在声东击西。
所以我只要派兵把陈仓这么一堵,韩信不就歇菜了?刘邦不也跟着完蛋了吗?
不过还有三秦战役在史书的记载非常丰富。
我们翻遍史记和汉书就会发现,暗度陈仓勉强可以说有,明修栈道的事连个影子都没有。
实际上韩信妙计定三秦的故事主要来自东汉以后学者的不断补充,一直到大约宋元之际的民间说书故事和戏剧中才逐渐成型。
归根结底只怪司马迁写的史记实在太成功了,韩信的一代兵神的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当史记在东汉时期逐渐流传开以后,学者和文人们开始不断不自觉地发掘属于韩信的故事。
通过人们的不断加戏,一个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调戏章邯的故事逐渐传播开来。
后世除了少数专门研究这段的学者,大部分通史类学者介绍这段历史时也基本上按照民间故事的蓝本点缀正史一本正经地介绍。
这大约是正史研究其实大受民间故事干扰的一个范例吧。
是不是扯远了,咱们回头来看,民间故事之所以信誓旦旦说汉军有“明修栈道”,大约是根据史料记载的猜测。
史书告诉人们,汉军在北上关中的主要路段都有出现,基本是和陈仓汉军同时甚至先于陈仓汉军打入关中。
史书又同时记载说刘邦南下汉中的时候曾经烧毁栈道。
这说明汉军肯定修复了几条主要道路的栈道,所以曾经明修栈道过。
但问题又来了,八月刘邦才出兵,就在这个月各路部队就都进入关中。
也就是说汉军如果真的有修复栈道,最多也就十来天。
如果栈道修复工作这么简单,所谓明修栈道即便是真,和暗度陈仓也没有了关联关系。
汉军很快就修复了栈道,那这个修栈道就不是假修,而是实实在在的修。
既然是实修,那说明汉军是多路出兵,哪一路都有可能致胜。传说故事里韩信羽扇一摇把章邯骗得团团转的爽感就大打折扣了。
不过既然传说故事把大家胃口都吊起来了,咱们自然要深入看看,这个明修栈道到底怎么回事。
栈道之所以要修是因为栈道此前被汉军烧毁了。
咱们首先就得搞清楚汉军为什么要烧毁栈道呢?
(张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亦视项羽无东意。
官方资料其实说得很清楚,烧毁栈道的目的主要是防备诸侯的进攻和盗贼的袭扰。
附带着可以向项羽示弱表明我刘邦无意东归。
其实所谓设计欺骗项羽,示意自己无意东归完全是后来给自己贴金的说法。
因为栈道都是北上关中的,稍微对照下军事地理就知道和东出半点关系都没有。
不过到了民间故事里,把官方资料中烧栈道的主要原因“被诸侯盗兵”给无视了。
总之,损毁栈道是刘邦和张良的奇谋妙计,把项羽骗得团团转。
但是我们稍微用常识分析下就知道,当时对刘邦最主要的威胁肯定不是项羽,而是章邯司马欣等人。
项羽刚刚给大家排完座次分完地盘,但大伙是不是会遵守是很难说的事。
尤其章邯司马欣等人把汉中的刘邦火并了,项羽是不爽呢还是开心呢?那就更难说了。
在功侯表里记录了一位平棘懿侯林挚(史记写作林执),他得以封侯的主要功劳是“斩章邯所置蜀守”。
也就是说虽然项羽把汉中和巴蜀的地盘给了刘邦,章邯可没给刘邦面子。
他提前给人发了份蜀郡郡守的委任状。
毕竟章邯团队都是秦国人,对蜀地的豪强无疑比刘邦这个外地人熟悉多了。
刘邦虽然挂着巴蜀老大的帽子,但能不能在巴蜀站稳脚跟那可难说得很。
因此汉军烧毁栈道完全是基于军事原因,就是防备来自关中的正规军和地方乱兵的袭扰,保护汉中安全。
破除民间传说的干扰回归到军事本身,我们就好理解这栈道的烧毁和修复都没那么神奇。
烧毁栈道目的是阻止敌人大部队通行,我还派成千上万的人几百里一路去烧过去?这得多二啊。
汉军只需要毁掉出口附近最险要的一小段关键道路。
你要打过来就要修路,我只要保证我的部队可以远程攻击到你,迟滞你进攻给指挥中心赢得调度时间就可以达到战略目的。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栈道的烧毁和修复都不是特别大的工程,而且战略意图很清晰。
所以栈道和暗度陈仓的军事部署不会有直接关系,章邯团队更不会因此而被骗。
后世人们之所以执着于栈道大约是基于对史记中韩信形象的异常喜爱。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韩信在还定三秦的战役中有直接参与到军事指挥中吗?
史书记载得很清楚,北定三秦的战斗刘邦是总指挥,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大将是各路部队的主要指挥者。
只在高祖本纪里提到一句“用韩信计”,而在韩信自己的列传里都没提到韩信有参与战役。
显然韩信只在战略层面上有参与过决策,整个战役他并没有参与指挥。
除非我们认为史书有意隐瞒韩信功劳,可之后韩信的辉煌事迹史料都不吝赞美之词大书特书,实在看不出史料有何必要在这里隐瞒韩信功绩。
事实上如果看了本连载前面的介绍就会明白,韩信被封为大将主要是基于政治和军心考虑。
所以韩信拜将初期更多是参与管理组织和战略讨论等方面的工作。
韩信参与到汉军一线战斗的指挥中来是一年以后的事。
(详见链接:《萧何月下追韩信真相探析》)
即便刘邦的“用韩信计”也是模糊不清且很有疑问的。
军事行动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的过程,韩信不参与一线战斗却提出一线部队的战略部署,这不符合常理。
事实上史书同时大段介绍了韩信和刘邦的谈话,韩信大段描述了汉军为什么要东出以及东出必然取得胜利的原因。
因此细心的学者认为这个“用韩信计”指的是整体上采纳韩信发动向东作战的大战略。
但即便是所谓的东出战略也是很有疑问的。
因为在韩王信的传记里面也介绍说韩王信向刘邦推荐一定要向东作战,说的内容与韩信说得几乎一样。
人们有理由怀疑后人整理史料时有把两个韩信弄混。
实际上汉军到底要不要发动进攻,要向哪里发动进攻,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大事。
这样的大事必然是通过了很多次会议反复讨论的。
韩信也好、韩王信也好,其意见也必然是非常丰富和完整的,只不过最后留在史料里的只剩只言片语。
事实真相很可能是韩王信提出要东归,而韩信否决了韩王信东出的战略意图,最终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
之所以这么推测并不是随意脑补,而实在是人们忽视了一个关键点——汉军哪有东出啊!
陈仓在汉中的西北,即便是关中腹地咸阳到长安一带也只能算北方稍微偏东,任何正常人都会把这种进军叫北上而不可能叫东出。
也许有朋友会说,汉军要先北上关中才能东出,所以北上关中属于东出的一部分。
可是我们只要稍微看下地图就知道这种说法不符合军事常识:
看图就知道,汉中东出用得着冒奇险绕道关中吗?
汉中就在汉江边上,汉军只要沿着汉江向东(红色箭头所指)就可以轻易地进入南阳盆地和襄阳地区。
几十年前秦将白起就是沿着这条道路攻破楚国郢都。
最关键的是这是条水路,道路难度和物资消耗比北上关中容易了十倍不止!
如果我们不被后世传奇所干扰,稍微代入到汉军主帅的角度来决策,就可以感受到汉军当时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抉择:
到底是以东边的南阳为主要目标还是北边的关中为主要目标。
由于栈道已经被烧毁,汉军东下后关中的雍军和塞军暂时没能力迅速侵入汉中。
而南阳现在的敌人异常薄弱,汉军大有机会很轻易地拿下这里。
虽然项羽把南阳郡划入了自己的西楚国,但项羽现在还在首都附近整顿内部一堆烂事,根本无力接管南阳。
汉军南下汉中后就派出了王陵带着他自己的部队回到南阳经营。
王陵在沛县时是刘邦的大哥,之后刘邦成了沛县老大,不甘人下的王陵自己跑出去带队伍,他主要就在南阳一带活动。
刘邦率部攻克南阳时,王陵已经是当地的一方豪强,现在回到南阳的王陵部实际上仍然控制着南阳的很多地区。
所以从刘邦团队的角度来分析,如果只考虑局部,东下南阳才是最合适的战略。
一年前刘邦攻克过南阳,这里的地头蛇不是在刘邦阵中就是跟随王陵回到了南阳。
汉军可以最快速度光复南阳,得到这里丰富的物资和人力。
而一旦汉军光复了南阳,就根本不用考虑什么栈道、陈仓之类的,一条光明大道就摆在眼前,这就是武关道(图中黄色箭头所指)。
一年前汉军就是走的武关道从南阳进入关中并灭亡秦帝国。(链接:《活下去永远是最重要的》)
武关道大部分路途可以走汉江支流丹水运输,比起汉中进关中的几条数百里险峻山路消耗要小很多倍。
沿汉江轻松进南阳得到物资人力,再沿武关道进入关中,从军事角度肯定比直接打关中要合适很多。
唯一的问题在于,你到了南阳别人打你怎么办。
说得更直白点,项羽来打你怎么办?
这实在是个令刘邦团队头疼的问题,项羽会不会来打他呢?
这几个月田荣在闹事,项羽却不管不顾,看上去项羽遇到了麻烦(链接:《搅屎棍田荣》)。
如果项羽腾不开手,那周边的白银河南都是些小势力,而且都是被刘邦张良经营过的地方,汉军可以轻易扫平这里。
即便是项羽腾开了手,现在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哪里都乱成了一锅粥,项羽多半也没时间来打刘邦啊。
如果没有项羽的威胁,从正常军事统帅的角度去思考,恐怕很难拒绝先东下南阳的战略。
最终说服汉军放弃急下南阳战略的很可能是韩信。
韩信曾经是项羽警卫团的干部,对于项羽嫡系的战斗力有着最直观的认识。
汉军在南阳、河南一带扩张,就增加了直面项羽主力的风险。
万一人家就觉得你最危险,先打你呢?
韩信直率的告诉刘邦,楚军主力真的很强,现在的汉军正面和西楚军对抗甚至哪怕只是和其一部对抗都很可能会惨败,一战就把筹码丢光。
还是先打关中更稳妥,楚军离关中太远,汉军打下这里楚军也没能力干涉。
当然,关中道路太艰难,很难打。但万事安全第一,万一关中打不下来,再东下南阳也不迟。
后世的历史小说看多了,我们会不自觉的以为打仗就是脑筋急转弯游戏。
小说里花里胡哨的算来算去最怕的是碰到抓阄党啊。
总之老子华容道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从来就只会抓阄抛硬币,任你诸葛亮诸葛暗碰到我了那也成了坛三爷啊。
现实中的战略抉择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体系,有着数不清的备案与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应对措施。
就好比汉军北定关中战役的整体战略,我们就可以做下总结:
汉军将士主力都是关外人,刘邦又有着争天下的野心,因此必须要立即向外扩张。
当时有两种战略,一种是北攻关中,道路艰难成本很高,但是可以比较晚面对西楚军主力;
另一种战略是东下南阳、湖北,道路较便捷,拿下更容易,经济后勤压力更小,但是有可能迅速面对西楚军主力。
基于安全考虑,汉军决定先尝试北攻关中。
其战略企图是如果北攻关中成功,则获得便于东出的稳定根据地,至于具体的攻击计划更是非常详细,我们下节详述。
如果北上失败,东边南阳及周边地区敌人较为薄弱,汉军仍然可以转战这里缓解危机。
转战南阳后怎么和王陵部配合,怎么阻挡关中部队的南下,怎么最快速度沿武关道攻击关中,怎么尽量躲过和迟滞西楚军的攻击,必然会有详细的预案。
如果我们有幸看到当年汉军无数次会议整理出来的会议纪要和战略规划,肯定比上面说的还要详尽百倍!
要不我们这么热爱历史呢?
因为再优秀的小说也无法还原真实历史的百分之一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