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青城山隐士,走近隐士生活日常,看他在修行之余还做些什么

再次前往青城山,拜访隐居山中的修行人,没想到有意外邂逅

时隔两个月,我再次来到了青城山金鞭岩,第一次来此是为了拜访隐居山中的道家修行人杜师父,这次也一样。

听杜师父说他最近换了一个地方,因为之前的住所紧挨着许多当地民居,不够清静,他又搬到了更高点的山里,那里几乎人迹罕至,不受外界打扰,而且环境更好。

杜师父的新居依然是在金鞭岩附近,根据他所描述的位置沿着山路寻去。

记得上次来时是个雨雪天,山中景物朦胧,这次天气晴朗,与上次的风景大不相同。

仰望身后的金鞭岩,高耸在蓝天之下,上次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这次终于见到了它的真容。

沿着幽僻的小路到达半山腰里,林中两只大白鹅蹲在树荫下发呆。

记得之前听杜师父说过他准备养两只大鹅,想必这里就是他的住处了。

此处离金鞭岩更近一步,就在山崖之下,抬眼便见金鞭岩的峭壁峰峦,满眼苍翠,而财神赵公明藏金鞭处的传说又为金鞭岩赋予了仙山灵气,这里可谓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修行之所。

果然杜师父就住在此处。

这里的居住条件比之前的要差得多,没有电、气,只有两间不大的屋子,但可能是与金鞭岩为邻的缘故,杜师父倒是非常喜欢这儿。

其中一间被杜师父布置成了书房,因为他爱好读书,主修丹道,研习道家丹经典籍,尤其是黄帝内经,他用道德经、阴符经的思维来解读黄帝内经,并运用到人体内修、养生之上,对此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书房的位置极佳,透过书桌旁的窗户,一眼就能看见外面的金鞭岩,并且还是日出的方向,甚是绝妙。

杜师父说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来,十分清静,很适合打坐看书,没有电,他常常晚上点着蜡烛一个人读书到深夜。

跟大多数的修行人一样,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山林,不喜欢被外界打扰。

但入山林隐居修行,并不是避世绝俗。《抱朴子》有言:“山林之中无道也,而古之修道者,必入山林者,诚欲以违远讙哗,使心不乱也。”

杜师父说,在内修的同时也要适当地与外界交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一样,外界互动固然重要,审视自己的内在也很有必要,用道家的话说,不能孤阴寡阳,因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万事万物都不能违背阴阳规律的法则。

已到中午时间,跟上次一样,杜师父提前准备了午饭,两盘水煮土豆,一盘黄精,一碗糯米饭,还有一碗加了蜂蜜的青梅汁,看似简单的素餐,搭配却很讲究。

土豆和糯米是主食,青梅汁是蘸料,而中药材黄精在这里却成了小菜。

土豆养胃,糯米营养,青梅汁有调节肠胃的功效,土豆和糯米蘸青梅汁,味道独特,这种吃法我还是第一次见。

杜师父说青梅汁还是他五年前泡制的,果然味道醇厚、浓郁。

盘子里的黄精不止一种,有鸡头黄精,也有经过九蒸九晒的普通黄精, 还有加了麦芽糖和蜂蜜的蜜制黄精,听杜师父讲蜜制黄精是他用师传秘方制作,入药效果比普通黄精好。

鸡头黄精

我们从食材谈到道家食疗,道家食疗是修行养生环节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医道同源,中医又认为“药食同源”,食物的五味与人体五脏关系密切,这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宣明五气篇》、《灵枢·五味》和《灵枢·五味论》中有详细阐述。

道家的食疗根据季节、环境、体质等因素进行饮食,以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杜师父认为,内修之人,懂得食疗是很重要的。

午饭过后,我提出再上金鞭岩看看,因为上次雨雪天登顶后风景不尽人意,不知道大晴天山顶又是怎样的呢?

杜师父表示愿意作陪,出发之前他把晾晒在阳台上的黄精换了一下位置。

杜师父平时在读书、打坐炼丹之余,也会炮制一些黄精,这会给他带来一点经济收入。

他说炮制黄精很费精力,首先要去赵公山寻得新鲜的黄精,拿回来后再经过九蒸九晒的工序炮制,繁琐又费时间,所以平时制作的不多,都是别人提前订购的。

黄精

而他之所以选择在此处隐居,除了环境清静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适合晾晒黄精。

因为这里光照充足,加上金鞭岩仙山灵气的氤氲,或许会给黄精的药力增加一份灵性,可以说金鞭岩对于杜师父制作的黄精,是个灵魂一般的存在。

初夏午后的阳光有些晒人,但仍然不影响我爬金鞭岩的热情,即使走在已经熟悉的山路上,尽管已经知道前方的路程,内心仍然是充满期待与向往。

晴天的视觉体验就是不一样,金鞭岩如城墙般的峭壁悬崖伫立在蓝天之下,是那样的高不可攀。

靠近垭口处,远眺金鞭岩对面,群山起伏,层次分明,可以看见佛教天国山。

垭口之上,两边的峰峦被植被覆盖,记得上次来时白雪皑皑,如今一片青葱。

路边一棵高大挺拔的乔木独秀于山林之中,杜师父告诉我那是板栗树,青城山上皇观的大殿檐柱就是用的这种木材。

板栗树生长缓慢,这样树龄的很是少见,栗木坚固耐腐蚀,上皇观已有千余年历史,那些用栗木做的檐柱是否也经受了千年的考验呢?

金鞭岩峰顶,不再像上次那样白茫茫一片,透过灌木丛,可看见青城后山方向,杜师父说从这里还可以看见太清宫。

旁边相连的峰峦兀立在青山之间,陡直垂悬,裸露的岩壁百丈之高,堪称奇、险,无比壮观。不禁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其实金鞭岩不是指一座山峰,而是这里山崖的总称,在金鞭岩崖顶,有大小10多个山峰、岩峦相连排列,长达10里,并且每个都有名字。

金鞭岩也不仅只有财神赵公明藏金鞭的传说,在金鞭岩诸峰之间,有一座轩辕峰,轩辕峰顶有“轩皇台”,相传为轩辕黄帝授道处。

或许还有关于其它诸峰的传说,但不得而知,它们也几乎都是悬崖绝顶,无路可去,倒显得几分神秘。

从金鞭岩下山,再回到杜师父住处,时间已不早了,与杜师父告辞,继续下山返回公路。

没想到的是,在途中意外邂逅了一位云游青城山的仙姑,是一位70多岁的老道长,在她的热情邀请下小坐了片刻,相谈甚欢。

只见她容貌年轻,步履轻快,得知她擅长太极、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健身养生功法。可惜天色已晚,我还要赶回成都,只能下次再来向她讨教了。

拜访青城山隐士,走近隐士生活日常,看他在修行之余还做些什么

在青城前山东面的金鞭岩下,半山腰上的茂林修竹之间,是道家修行人杜师父的隐居之处。

青城山虽然非常有名,但金鞭岩这个地方却少有人知,所以杜师父隐居的地方也是人迹罕至。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金鞭岩拜访杜师父了。

走在僻静的山道上,夏日明媚的阳光洒进林间,路边草丛里不时传出窸窸窣窣的响声,虽然看到的只是一些蜥蜴出没,但还是令人心惊胆战。

半山腰上,到达杜师父的住处,最先看到的仍然是他养的大白鹅,只是比上次多了几只,见有人来,这些大白鹅引颈高叫,气势凌人。

听说鹅有看家护院的本领,并且还能驱蛇,这就是杜师父为什么要养鹅的原因。

再次见到杜师父,他正在阳台晾晒黄精。

杜师父说前几日阴雨连绵,难得遇到个大晴天,非常适合晒黄精。

黄精经过九蒸九晒才能入药,他的这些半成品亟待阳光的再次“加工”。

杜师父主修丹道,也喜欢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他平时打坐修行之余,除了读书,还要抽时间炮制黄精,这是他的一门师传手艺。

黄精是一种草本植物,其根茎既可食膳,又可入药。《本草纲目》 记载:“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

黄精

古人认为黄精有充饥、健身的功效。《抱朴子内篇·仙药卷》曰:“服黄精仅十年,乃可大得其益耳”、“凶年可以与老小休粮,人不能别之,谓为‘米脯’也”。因此在古代,黄精有着“仙人余粮”的美誉。

隐居的生活条件有限,阳台上晾晒的这些黄精,就是杜师傅的余粮,当然,炮制黄精的这门手艺也是他目前隐居山上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黄精在杜师父的隐居修行生活中至关重要,因为能解决他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对此杜师父毫不避讳,他觉得凭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不偷不抢,并没有什么不好。他认为修行不是只打坐、读书,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谈何修行。

阳台外一眼望出去便是金鞭岩苍翠的峭壁岩峦,每天清晨,太阳也从那个方向升起,杜师父的黄精沐浴着青城山充足的阳光,氤氲着金鞭岩财神赵公明藏金鞭的传说所赋予的仙气,显得与众不同。

杜师父告诉我,吃了午饭他要去金鞭岩对面的天国山收蜂蜜和青梅,那里有很多当地农户养蜜蜂,并且盛产青梅,蜂蜜和青梅是他制作黄精不可或缺的材料。

山上不通电、气,做饭只能烧火。

杜师父的午饭依然很简单,几个烤土豆和烤馒头。

清修之人对于食物没有什么追求,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粗茶淡饭,尽可充腹。这也是杜师父的一种养生方式。

午后,阳光炽热,杜师父却背上背篓,带上斗笠出发去天国山了。

天国山是金鞭岩对面的山峰,山上有“文殊院后花园”之称的佛教天国寺。古代青城山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地理概念,广义上的青城山不仅有前山、后山,还有外山,天国山就坐落于青城外山,属“青城三十六峰”之一。

天国山虽就在对面,但实际路程却不近,我们要先下山到公路上,再驱车十来公里前往。

从主公路进入一条狭窄的乡村小道,弯弯绕绕到达半山之上时,我们看到了天国山对面的金鞭岩。

从这里看金鞭岩,它数座山峰相连,从中间向两边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整齐又有规律,像城墙一般屹立在群山之间。这些相列的山峰各有名字,如八卦岩、甑子岩、鸡公岩、神仙岩等,它们连缀在一起被统称为金鞭岩。

天国山视野中的金鞭岩,又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古人有云:“三十六峰如不到,青城还是不曾游”。果然如此。

我们在山中先找到了养蜂的人家。

这户人家养的蜜蜂并不多,杜师父只收购到了几斤蜂蜜,但是比较原生态的土蜂蜜。

听杜师父讲,天国山中有很多中药材,有种植的,也有野生的,这里的蜜蜂所采的花蜜不乏来自那些中草药,所以这里的蜂蜜比其它地方的更适合用来制作黄精。

除了蜂蜜,这户人家屋前还有几颗李子树和桃子树,此时正是果实成熟的时节,主人非常热情地给我们摘果子吃。

随后,我们又找到了山中另一户有青梅的人家。

青梅在这里很常见,家家户户都有几棵青梅树。但杜师父用来制作黄精的是乌梅,乌梅是将新鲜的青梅炕干,炕干后的青梅失去水分,变得乌黑,即为乌梅。

青梅

《神农本草经疏》记载:“梅实,即今之乌梅,最酸。” 乌梅味酸,有生津止渴,敛肺止咳等功效。

乌梅

杜师父对乌梅的选材要求很高,必须是用新鲜完好的青梅制作,并且不能是熏干的。

山上也有其他制作乌梅的人家,他们也都是用传统的柴火炕干,但这家人的乌梅质量最符合杜师父的要求。

据这户人家的主人讲,六七斤新鲜的青梅炕干才能得到一斤乌梅,并且乌梅的烘炕过程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对火候的掌握也有一定技巧,火候直接影响成品的色泽和质量,所以乌梅的制作工艺也是比较复杂。

其实天国山中不仅有蜂蜜和乌梅,还盛产黄精,但杜师父的黄精基本来自赵公山,他说天国山多为人工种植,赵公山多为自然生长。

杜师父为了找到更好的制作黄精的原材料,常常需要在金鞭岩、天国山、赵公山之间来回跑,有时甚至还要去到更远的瓦屋山寻购麦芽糖,从黄精的选材到加工工序,每个环节他都细心把关。

在他看来,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