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的栽培方法和注意事项
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及种植方法 凤仙花的种植过程与方法
1、土壤:应选择疏松、肥沃、深厚、通透良好的土壤,忌积水、久湿和通风不良的培养土。
2、施肥:播种10天后开始施液肥,以每隔一周施一次。 3、环境:尽管其喜暖热、好光照,对土壤适应性很强,地不择干湿、移栽不论时序,但其原产于温暖湿润的印度、马来西亚和我国南部,对夏季高温和土壤干燥、空气湿度过低等不良环境,也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反应,甚至会出现叶片卷缩、枯尖、落叶以至植株死亡。 4、修剪:定植后,对植株主茎要进行打顶,增强其分枝能力;基部开花随时摘去,这样会促使各枝顶部陆续开花。(爱美的mm,点击查看查看怎样用凤仙花染指甲) 5、浇水:重视水分管理,宜早晨浇透水,晚上若盆土发干,再适量补充水,并适当给予叶面和环境喷水,忌过干和过湿。 6、病虫害防治:一般很少有病虫害。如果气温高、湿度大,出现白粉病,可用50%硫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喷洒防治。如发生叶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防治。凤仙花主要虫害是红天蛾,其幼虫会啃食凤仙叶片。如发现有此虫害,可人工捕捉灭除。(PS:凤仙花生存力强,适应性好,一般很少有病虫害。) 7、凤仙花繁殖方法:凤仙花用种子繁殖。3—9进行播种,以4月播种最为适宜,这样6月上、中旬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两个多月。播种前,应将苗床浇透水,使其保持湿润,凤的种子比较小,播下后不能立即浇水,以免把种子冲掉。再盖上约3—4毫米一层薄土,注意遮荫,约10天后可出苗。当小苗长出2-3片叶时就要开始移植,以后逐步定植或上盆培育。凤仙花的栽培方法和注意事项
凤仙花又称之为指甲花、小桃红、凤仙透骨草等。据了解,凤仙花属于凤仙花科中的一种草本花卉,凤仙花原产于中国、印度,随后中国各地的庭院中都广泛栽培,属于较为常见的观赏花卉。那么凤仙花怎么栽培,凤仙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下面来为您介绍一下。
微信关注“植音园艺”,免费学习养花技巧
一、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1、栽植:一般于春季3-4月播种,可播种在苗床内,或直接播于庭院花坛。
2、光照与温度:凤仙花喜光,耐阴,每天至少接受4小时的散射日光,夏季要遮荫,冬季要入温室,防止寒冻。
3、浇水与施肥:定植后应及时灌水,勤施肥,特别注意不可忽干忽湿。夏季切忌在烈日下给枯萎的植株浇水。特别在开花期,不能受旱,否则易落花。
4、花期控制:如果要使花期推迟,可在7月初播种。也可采用摘心的方法,同时摘除早开的花朵及花蕾,使植株不断扩大,每15-20天追肥1次。9月以后形成更多的花蕾,使它们在国庆节开花。同时还要注意病害的防治。
二、凤仙花的病虫害防治
1、凤仙花白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一般在6月开始发生,7月份以后叶面布满白色粉层。随后,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粒点,颜色逐渐变深,最后呈黑褐色。
2、凤仙花褐斑病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风仙花叶斑病,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3、凤仙花立枯病
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微信关注“植音园艺”,免费学习养花技巧
三、凤仙花的养殖注意事项
1.凤仙花根系发达,移植易成活。露地栽植对土壤要求不严,但盆栽或种植名贵品种时需施足基肥,并在生长期间每隔半个月左右施1次稀薄液肥,在植株现蕾后喷施1~2次0.1%磷酸二氢钾,可使花大色艳,开花持久。
【中科丰耘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促花促果花肥料盆栽通用正品大包装】,椱ァ製这段描述$nLgPY7ZIIhA$后到◇綯℡寳(可直接复制打开淘宝购买)
2.凤仙花较耐旱,在微潮偏干的土壤中生长健壮。杂苗期,可适当控水以促发新根系,从而为植株以后的生长打下良好基础。夏季干旱往往易落叶后凋萎,应注意及时浇水。当植株现蕾后,应适当增加浇水量,这样花朵开放得更为迅速鲜艳。
3.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在阴湿或通风不良处,易患白粉病,或有蜗牛食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4.花坛栽植的要适时摘心,一般当株高达20~25厘米时打顶,促使其多发侧枝,以利株形丰满。以后主茎和侧枝基部开花要及时将花朵摘除,直到植株成丛枝状为止。这时所有侧枝顶部都能同时开花,因而提高观赏价值。若不准备留种,于花谢之后及时剪除残花,不使其结果,则花会开得更加繁盛。此外,还要注意及时采种。因凤仙花的蒴果成熟后易开裂,能把种子弹出很远,使种子散失,因此采种易在早晨进行。
以上就是凤仙花怎么养,凤仙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了,种植开花后还可以用花朵来进行包指甲噢,会有很好的效果。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阅读及支持,喜欢养花的花友们可以关注我,觉得文章不错的欢迎点赞转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