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低海拔、高海拔、中海拔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太子参的种植方法 太子参的种植方法是什么

1、选地整地:选丘陵坡地,新垦的“二荒地”或地势较高、肥沃、疏松的平地种植。排水不良的积水地、盐碱地和沙土、黄土不宜于种植。前茬作物以甘薯(山芋)、蔬菜等为好,忌连作。坡地以向阳、向东最为适宜。一般在秋作物收获后施入基肥。可用充分腐熟的猪厩粪肥、垃圾堆肥、人粪肥、草木灰或家禽粪等均匀撒于地表,结合耕地翻入水中,然后耙细耙匀,作1.3m宽,15-20cm高的畦,畦长按地形而定,可做成弓背形。

2、太子参繁殖方法分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

(1)块根繁殖:于采收时边收边选种,以芽实完整、参体肥大、无伤及病虫害的根为好。栽种期间在霜降前后,过迟顶芽已膨大,须根长出,栽时易受损伤。在已整好的畦面上,沿畦纵向开沟,深12cm,将种参斜摆在沟的一侧边,芽头位置一致,距地表6cm,俗称“上齐下不齐”;按行距12-15cm再开新沟,将挖出的土覆在已摆好种根的沟内,新沟内再行摆种,依次栽种,最后将畦面整成弓背形。每667㎡用种根80-100kg。此法称做斜栽或竖栽。也可将种根平放在沟内,使之头尾相连,行距同前,覆土6cm,称做平栽或睡栽。种根繁殖覆土厚度相当重要,过深参根大,数量少,产量低,过浅参根小,质量差,以5-6cm为宜,此法产量高,生产上多采用。

(2)扦插繁殖:于生长旺盛时,剪取地上枝条长5-6cm,每条具有2-3个节,将节间全部插入地里,顶端叶片露出地面;扦后7-10天生根。

(3)种子繁殖:蒴果易开裂,种子不易收集,因此往往利用自然散落的种子,原地育苗。在原栽培地收参后,用耙耧平,施上1次肥,种一茬萝卜、白菜,收获后再耧平,第2年春已落地的种子发芽出苗,长出3-4片叶子时即可移栽或到秋季作种根之用。种子繁殖,当年仅形成一个圆锥根。

(4)留种越夏:原地保种,选排水良好优质高产的地块作种子田。在立夏前后,套种春黄豆(早熟品种),株行距30-50cm,待太子参植株枯黄倒苗时,黄豆已逐渐长成,盛夏利用其茂盛枝叶,使参地荫蔽降温,保持土壤湿润,使种参安全越夏。或收获时,选个头均匀,健壮的参根,在院内背阴处(不要在屋檐下)或凉爽的空房子里,地上铺10-15cm厚的湿沙,上面摆一层参根,再盖10-12cm厚的湿沙,再放一层参根,依次放4-5层参根。天旱时每隔4-5天洒水1次,保持湿润。屋外储存需夏季防漏雨,并每隔15-20天翻动1次。临栽种时扒出,挑选健壮的作种根。

3、除草:分根繁殖的,留下草的厚度以2.5~3厘米厚为宜,齐苗后盖草全部清除,并进行中耕松土拔除杂草。5月上旬后,植株早已封行,除了拔除大草外,可停止除草。若面积大,杂草多,采用化学除草较省工。具体做法是栽后3~4天选晴天(注意避开中午强光高温时期),喷施芽前除草剂禾耐斯1500倍液,每亩用40毫升。1个月后,须用小钉耙松土。

4、排灌:太子参怕涝,一旦积水,易发生腐烂,所以雨后畦沟必须排水畅通,在干旱少雨季节,应注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利于萌发与植株生长。防止踩踏而致脚窝积水,以免造成参根腐烂死亡。

5、追肥:若株苗生长瘦弱可追施少量稀淡人粪尿成硫酸铵,每亩 10千克;也可用稀释的人畜粪400千克加磷酸二铵5千克混合浇灌。种子繁殖的,移植后可适当追施有机肥或人粪尿1~2次,并加施磷、钾肥料。施足基肥的可不再追肥,以防植株徒长。

6、遮阴:5月上旬,在每畦的向阳侧种一行玉米,每20厘米种2株,一般亩种玉米3500株左右。到6月底7月初,玉米长高后的遮阴作用,有利太子参的正常生长,延迟回苗时间,一般可增产鲜参30~40千克。

太子参低海拔、高海拔、中海拔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太子参低海拔、高海拔、中海拔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

1 太子参品种特性

1.1 品种类型

以品种资源的生态型差异为依据,可将太子参品种分为大叶型太子参、野生型太子参与小叶型太子参3类。

1.2 生态适应性和生育特征

大叶型太子参适合在低海拔丘陵生态区栽培,野生型太子参适合在高海拔山地生态区栽培,而小叶型太子参则适合在中海拔山地丘陵生态区栽培。

太子参以种根繁殖为主,具有低温条件下发芽、生长的特性,在产区中,应于10月下旬栽种太子参,在气温降低到15 ℃以下、土温达到10 ℃时,种参便会开始慢慢发芽、发根,冬天过后,第二年幼苗出土。太子参蒴果成熟后会裂开散出种子,人工采种具有一定的困难性,而太子参种子的野外自然萌发率又不高,若人工用种子繁殖,还需做低温处理[1-2],因此,太子参产区一般是使用种参进行繁殖。

1.3 植株特征

大叶型太子参叶片阔,有较多的叶和分枝数量,茎粗,主根明确,块根大且少,根呈纺锤形状。野生型太子参叶片长且肥厚,分枝较少,主根不明确,块根小且多,根呈胡萝卜状。小叶型太子参叶片长、小,分枝与叶较多,茎细,主根明确,块根小且多,根呈圆棒形状。

综合来看,小叶型品种是太子参的优良品种资源,这一品种也是太子参产区的优质高产类型。野生型品种有着较高的抗病性。大叶型品种产量低、抗病力低,但是却具有参体大、外形美观的优点。

2 太子参的栽培技术

2.1 大叶型太子参品种

与平畦种植的方法相比,使用拱畦种植的方法产量更高。以大种参、中等种参作为繁殖材料,较之于小种参来看,出苗率更高。应设置行株距组合为16.7 cm×5 cm,种植密度在120万株/hm2左右,使用低水平追肥。进行摘蕾处理、遮荫处理可进一步提高产量。

2.2 小叶型太子参品种

使用拱畦种植这一方法的产量要比使用平畦种植这一方法的产量高。与小种参比较,将大种参和中等种参作为繁殖材料,出苗率更高。行株距组合应设定在12.5 cm×5 cm,种植密度保持在160万株/hm2。追肥以低水平追肥为主。摘蕾处理并不会增加产量,而进行遮荫处理可提高产量。

2.3 野生型太子参品种

采用拱畦种植的方法产量更高。大种参和中等种参作为繁殖材料,较之于使用小种参,其出苗率更高。行株距组合应设定在12.5 cm×5 cm,种植密度在120万~160万株/hm2。摘蕾处理可更进一步提高产量,但遮荫处理并不会显著提高产量。

第一,不同的整地方式对太子参的产量也有着不同影响,大叶型太子参、小叶型太子参使用拱畦种植这一方法产量要比平畦种植的产量高。大叶型太子参、小叶型太子参都属于人工驯化的品种,其抗病能力不高,较易感染花叶病,想要提高这两者的产量,需相应减少病株数量。野生型太子参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使用拱畦种植这一方法虽然比平畦种植增产量较低,但仍有增产,这是由于拱畦种植的土层较厚,可使参根得到良好生长,继而促进太子参的长势。

第二,太子参多是将地下块根作为繁殖的材料。选择种参时,由于参农把大个的太子参拿来卖,留下小个的太子参作为种参,但大种参和中等种参的出苗率要比小种参高,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建议将7.5~1.25 g/根的太子参,也就是中等种参作为繁殖的材料,以此来获取高产、高效、优质的太子参。

第三,株行距也会对太子参产量有一些影响。大叶型太子参的栽培应该适当加大行距、减小株距,也就是确定行距为16.7 cm、株距为5 cm。对野生型太子参来说,应适当缩小行距与株距,也就是将行距设定在12.5~16.7 cm、株距设定在5 cm。小叶型太子参的栽培则应同时适当缩小行距与株距,因此设定行距为12.5 cm、株距为5 cm。由此来看,就这三个品种来说,大叶型太子参的行距适当加大、小叶型太子参行距适当缩小、野生型太子参介于两者之间,能够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第四,摘蕾、遮荫处理对太子参产量会产生影响。作为根茎入药的植物,太子参地下部分为主要的获取物,其地上部分的开花、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养分向地下的传输,所以摘蕾处理会提高太子参的产量,以相同条件下,不同管理方式对太子参产量的影响,见表1。另外,在福建地区,夏季气温较高,而太子参的生长温度要求较低,所以通过遮荫处理,延迟其倒苗时间,使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太子参的产量。

表1 摘蕾对太子参产量的影响

3 结语

在太子参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中,建议从整地、选种、合理密植、地膜的覆盖、控肥、摘蕾以及遮荫这七个方面进行加强。

使用拱畦种植有利于控制太子参发生病害问题,提高太子参的产量。使用中等大种参作为繁殖的主要材料,将行株距组合设定在12.5 cm×5 cm与16.7 cm×5 cm,再辅以合理的密植,将种植密度控制在120万~160万株/hm2左右。另外,使用地膜覆盖的这一栽培方法,能使太子参提前萌发、退后倒苗,有效延长太子参的生育期使太子参产量大幅增加。由于太子参有着较强的不耐肥性,因此,要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于其生长的过程中,再追加施以少量的NK复合肥,这样有助于促使植株的较快生长,继而提高产量。对大叶型太子参这种多花品种来说,适当的摘蕾有利于提高产量。遮荫处理对太子参种参的安全越夏、推后稻苗、延长生长期以及提高产量都有着积极作用。建议使用黄豆作为遮荫的产物,于太子参生长的后期,行行间套种,可促进太子参产量的提高。

太子参作为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经济价值的物种,只有在了解其生长特性的基础上,掌握良好的栽培技术,才能促使太子参得到健康的生长,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