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甘肃精神
甘肃海拔 甘肃海拔介绍
1、甘肃海拔一般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
2、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3、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位于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话说甘肃精神
话说甘肃精神
宋 圭 武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对一个地方人的精神气质具有重要影响。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医学、地理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身体和性格大部分都随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认为,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是一切影响中最强有力的影响。英国学者詹姆斯˙菲尔格里夫在《地理与世界霸权》一书中认为,地理环境气候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从地理环境方面看,甘肃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区域地理气候特征,所以,甘肃精神气质内涵也具有多元特征。
甘肃以黄河为界,大体可分河西和河东两大板块。河西也称河西走廊,有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嘉峪关市、酒泉市等5个地州市。河东有兰州市、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白银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甘南州等9个地州市。
先说说河西走廊精神或河西精神。
河西走廊,又叫甘肃走廊,地势狭长,长约近千公里,宽约数公里到百公里不等,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性格自然刚劲,承受力好,韧性足,不怕困难,敢于拼搏,开拓精神足。
河西走廊也是我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前沿。自西汉开通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就成为连接东西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历经2000多年沧桑,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兴衰成败,波澜壮阔。在这样的大场景下,也蕴育了河西人强烈的开放包容意识。这种开放包容意识,也是河西在改革开放后大发展的动力之一。
河西走廊也是宜耕宜牧的农牧交错区域。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流域,形成了若干较大的冲积平原,所以,这里既适合发展灌溉农业,也适合发展牧业,农牧业均发达。所以,河西人性格中既有牧人奔马豪放的一面,也有农人精细耕作的一面,把二者的优点统一一身,融为一体。
河西走廊也是玉石走廊,丝绸之路也是玉石之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舒宪和甘肃《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冯玉雷主编等人研究认为,“西玉东输”的玉石源头应是多源的。河西走廊本身就有多处玉石产地。近年来新发现的甘肃临洮的马衔山玉矿和肃北马鬃山古代玉矿,均出产优质的透闪石玉料,后者还被考古学证明为自先秦时代就已经开采使用。酒泉地处祁连山脚下,从古至今出产玉石,故而又称玉酒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酒泉夜光杯是一种琢玉而成的名贵饮酒器皿。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酒泉夜光杯的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据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中的《凤麟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酒泉就出产夜光杯,而且是稀世之宝。而今,采用祁连山的老山玉、新山玉、河流玉精制的夜光杯,色彩绚丽,造型优美,玲珑剔透,早已远销海外。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有沟通天地的功能,这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另外,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也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神秘的宗教意义。另外,从物理方面看,由于玉外表质朴光泽,品质温润刚洁,所以,我国古人一般把“玉”和“君子”相提并论,玉之品格,也多象征君子之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对君子品格的执着追求。
长期生产生活在玉石文明氛围中的河西人,自然也就多了一种像玉一样的高贵品格,做事做人讲诚信、讲义气、守秩序、重节操,富含君子之德。
河西走廊精神的典型是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精神。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城东北部。昔日这里狂风肆虐、黄沙漫天,沙进人退、生态失衡。上世纪80年代初, 郭朝明、石满、罗元奎、 贺发林、程海、张润元等6位年过半百的当地农民,不甘心世代生存的家园被肆虐的风沙损毁,投身愚公移山壮举,联户组建集体林场,开启了同风沙抗争的漫漫历程,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曾经寸草不生的八步沙,沙枣、红柳等植被郁郁葱葱,结成7.5万亩的隔离带,封住了风沙侵蚀的步伐。在艰辛而漫长的治沙路上,六老汉或与世长辞、或年迈病退,但心中那份守望绿色的执着,矢志不移,始终坚守,治沙“接力棒”一代传一代,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无怨无悔,从八步沙,到黑岗沙、麻黄塘,苦战一个个风沙口,封沙育林30多万亩,植树3000多万株,草木成活率达90%以上。演绎了人与自然不懈抗争的精神壮举。
再说说甘肃河东精神。
甘肃河东,除陇南、甘南等地外,大部分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50—80米,是世界上最大黄土覆盖区。
据研究,在距今大约6000万年前,地壳发生剧烈断块式上升与下降,到了距今大约24万年前,六盘山、月亮山等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此后,随着山区间歇式继续上升,广大的丘陵区均沉积了厚度不等的风成黄土,在盆地中心或山麓地带则有冲积的砾岩和粘土,大量的黄土堆积,覆盖了山坡丘陵,形成了目前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长期生产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其品格也多有了厚厚黄土的特征。柔和、质朴、敦厚、低调,表面朴素,里面金贵。甘肃河东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带的人,这些特征特别明显。柔和自然,质朴敦厚,低调内敛,虽似乎少了“巧”的元素,多了“拙”的成分,但“拙”中藏有大智慧,藏有大德性,因为“拙”中富含生命成长的底色和养分。
“陇中”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左宗棠1876年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有所谓“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后来,“陇中”作为一个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广义的“陇中”除涵盖定西六县一区之外,还包括周边的会宁、静宁、甘谷、武山和秦安等一些县域,这些地方在自然、经济、地理、风俗、语言、宗教等方面,属于一个文化板块。狭义的“陇中”只指定西六县一区,包括陇西、临洮、通渭、渭源、漳县、岷县和安定区等。长期生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不仅质朴善良务实厚道,苦干精神更是核心。敢于吃苦,乐于奉献,坚韧拼搏是主要品格。
庄浪精神是甘肃河东精神的典型。庄浪是名符其实的“梯田王国”,庄浪百万亩水平梯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3%。庄浪梯田,名扬天下。1993年庄浪被国家水利部列入“全国梯田化建设试点县”。据计算,建设庄浪梯田,所移动的土石方相当于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筑总量的18倍之多,若堆成1立方米的土墙,足可绕地球6圈半!庄浪精神是庄浪梯田的精神根基。庄浪精神本质就是大寨精神,是大寨精神在甘肃的具体展开。主要内涵是领导干部带头,群众齐心,大局意识强,合作精神好,看长远,抓根本,重科学,苦干实干。
甘肃陇南,历史悠久,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最早的发祥地(今礼县红河、盐官一带的古西犬丘地区,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地)(也有人认为天水甘谷朱圉山是秦人最早的发祥之地),又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陇南也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等20多种珍稀动物。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陇南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其特点是:热爱自然,注重和谐,内敛纤巧,温柔质朴,勤奋努力,敢于拼搏,待人厚道热情。
美丽乡村建设是陇南乡村振兴的一大发展亮点。村村优美,户户整洁。蜿蜒有序的柏油路,时尚简约的现代建筑,鸡鸣炊烟、沃土浅绿俨然其中,仿佛是画卷,又好似是梦境。这里陇南精神是陇南建设美丽乡村的精神基础。
甘南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发这块亘古荒原。甘南的羌部逐渐建立自己的部落联盟或依附中原王朝。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一个重要地区,史称“汉藏走廊”。
甘南藏区是一片神奇、神秘、神圣的土地,也是一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浪漫之地。长期封闭的历史,使藏区不仅保留了原始的高原自然生态环境,也造就出独具特色的藏民族风情。在高度现代化的当今世界,在现代文明充斥社会每个角落时,藏区因其孤傲、原真愈加显得神奇和美丽。在甘南,藏传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甘南藏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产业主要以畜牧业林业为主。
在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养育了甘南人低调、内敛、浪漫、自然、执着、忍耐、虔诚,以及悠悠豪放和无我的佛系品格。甘南人跟人打交道,更看重的是情义。
甘肃精神是甘肃各地精神的汇聚融合。
甘肃地理,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龙脉的交汇中,造天然玉如意吉祥图案。同样,甘肃精神在多元气质汇聚交融中,也表现出一种高贵统一性。朴实、善良、敦厚、执着,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及乐于奉献,是甘肃大精神的统一性。或换言之,就是“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
在这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中,甘肃精神大放异彩,为甘肃人争了光。除抓好自身的防疫工作外,甘肃还为国家积极分忧解愁,分流了部分外来输入病例,充分体现了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甘肃派出支援武汉方面的医疗队,在治疗方面也实现了五个零的记录。患者零死亡,全队护理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战果辉煌,成绩骄人。
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甘肃精神,与光同道。有甘肃精神在,甘肃发展前景将无限美好。
作者简介: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