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季春1号’紫荆树的林下植物搭配

紫荆花冬天应该如何养护 冬季怎么养护紫荆花

1、多见阳光:紫荆花本身就很喜欢阳光,冬季的太阳光强度较小,此时正是要多见阳光的时候,在中午气温较高的时候,可以直接搬到室外去见光,不能使植株缺少光照。

2、控制浇水:冬天的温度很低,蒸发的速度很慢,此时浇水不需要太多,可以等到土壤发干后再给水。水温一定保证好,千万不能浇过凉的水,可以先提前将水接出来放在室内,选在中午前后浇水。

3、调整温度:紫荆花虽然有一定的耐寒性,但是要保持好温度,最好将温度控制在10摄氏度以上,盆栽的可移到室内或暖棚中。

浅谈‘四季春1号’紫荆树的林下植物搭配

从各地‘四季春1号’紫荆树的林下绿篱搭配情况来看,较为成功的是“红叶石楠+龙柏”形式,优点是上下层中的三种植物均在相同季节的相同时期里迎来观赏性上的高光时刻,即‘四季春1号’紫荆树的紫红色、红叶石楠的亮红色、龙柏的鲜绿色三种颜色相互融合,形成色彩丰富的行道树景观,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并且能够在冬季依然保有一定程度的色彩。相对的缺点则是在春季高光时刻过了之后,余下的大多数时间里颜色均为绿色,整体景观略显单调。

其实除红叶石楠外,红花檵木、金边黄杨、金叶女贞等绿篱的最佳观赏期均是春季,在与秋色叶树行道树搭配时较为互补,但与‘四季春1号’紫荆树、玉兰等春季观花行道树搭配时,会出现高光重合,这时若能增加一款夏季出彩的灌木搭配栽植将会更加贴合“三季有花”的要求,而夏季开花的天鹅绒紫薇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林下搭配绿篱的行道树,树木的分枝点最好在2米以上,否则在绿篱的高度遮掩下,行道树会显得有些矮小,不够挺拔大气。

行道树下搭配绿篱和灌木球的不好打理之处在于不间断的绿篱使得行道树不可接近,对行道树的精细养护不宜进行,而且在修剪树干周围的绿篱及灌木球时,容易伤到树皮,而绿篱和灌木球长期不修剪会长得过长过密,失去规整形状,从而使得景观看起来荒芜潦草,有破败感。“行道树+绿篱”的搭配形式在竣工后一二年内效果最好,但时间久了便较难维持最初效果,有些项目甚至在验收后不久就将绿篱全部撤掉,改为其他更易打理的单一植物。

例如,荆州武德路中分带中,每三株‘四季春1号’紫荆树为一组组合栽植,林下原本搭配的是红花檵木、金边黄杨绿篱和大叶黄杨球等,形成了具有较好层次感和色彩变化的魔纹效果,但后期因为不好打理,经常需要补栽等问题,如今已经将全部林下植物去除,改为草坪,并在每两组‘四季春1号’紫荆树中间栽植了大叶女贞。可见,市政项目中的“好看”与“好维护”有时确实不易调和。

一般来说,乔灌木的最佳观赏期都不会维持很久,都会有较长时间的普通绿叶期或无叶期,且灌木的规则形状需要经常修剪整形,维护难度较大。而草花的最佳观赏期相对较长,可以与乔灌木形成优势互补,但有些草花依然需要每年甚至每季更换,这也就增加了额外的栽植成本。

南京浦口大道侧分带行道树用的是‘四季春1号’紫荆树,下层搭配的是时令花卉,基本上每个季节都会换一种,如春季搭配四季秋海棠和三色堇,夏季搭配马齿苋等,草花低矮不遮挡行道树树干,既能充分展现行道树的高大挺拔、季相变化,又能画龙点睛与虎添翼,用花卉增加地面色彩,人为为街景创造变化,使得驾驶人员始终保有新鲜感。

上海石门一路侧分带行道树栽种的是‘四季春1号’紫荆树,为了与其突出的春花效果相匹配,下层搭配了火焰卫矛、银姬小蜡、金叶锦带、水果兰、荷兰鼠刺、茶梅、八仙花、复色矮紫薇等八种色叶及观花灌木,可谓是用了花境的配置来装点行道树,在市政项目中还比较少见,也侧面反映出园林主管部门对行道树景观打造的重视程度正有所提升。

行道树下植物搭配的种类越多,养护难度越大,因其生态习性并不完全相同,水肥控制无法做到雨露均沾、面面俱到。而经常更换林下花卉又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成本,有时虽然应用的是多年生花卉,但为了吸引游客还是需要经常更换,这在以植物景观为主的景区中十分常见。

以上层应用‘四季春1号’紫荆树的项目为例,在下层植物搭配上,大连英歌石植物园用的是花毛茛,成都植物园用的是冰岛虞美人,北京花乡世界花卉大观园用的是黑心菊和鼠尾草等,在花卉花期过后都会再更换为更加吸引眼球的其他植物,如粉黛乱子草、郁金香等。‘四季春1号’紫荆树的下层搭配任何矮生花卉基本都不会出现不协调的问题,只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量将花卉栽植在树池外围,切忌将花卉堆积在根茎处,这将导致变相深栽,影响树木健康生长。

植物搭配多以观赏性为第一考虑标准,但若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就再好不过了。比如在文化上与‘四季春1号’紫荆树息息相关的植物有:萱草、兰花、桂花、梅花、棠棣等,在实现相互之间的植物搭配之后,“堂前荆树紫,阶下萱花红”、“春风荆树发条枝,夜雨芝兰秀芽茁”、“荆花既烨烨,桂树亦团团”等古诗句便能够为这样的景观场景增添更多的寓意与文化质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