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
木耳怎么种植技术 木耳如何种植技术
1、制种。有枝条菌种和锯木屑菌种。第一种的话是把直径一厘米的枝条切成1.5厘米长,加入一些米糠,蔗糖等,放在瓶子里后高压灭菌,接入母种,在温度为25-28度以下培育一个月,菌丝就可以把瓶长满,第二种的话就是用锯木屑与麦麸等配成培养基。
2、耳目的准备。我们常常用的有那个桦木材和完斗科。选择胸高处的直径在10-12厘米的耳树,给砍成1-1.2米段子,被砍的那一面用那个石灰刷一下,然后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晒。3、接种。我们首先用乙醇给那个工具消毒。然后,用电钻在树上打穴距在七厘米,垂直深1.5厘米的。枝条菌种放入接种孔,用锤子把它与那个木头的表面,弄的比较贴服没有缝隙。4、定植的管理。我们将耳木按“山”字形状或者“井”字形堆垛。堆内的温度在20~28℃最好,湿度的话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当菌丝已长到木质部及少量的耳芽时,就要及时的散堆排场。黑木耳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
一、下地排场前的接种养菌阶段
黑木耳的接种养菌阶段包括培养基配制、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及后熟管理等,该阶段工作对技术、设备的要求和规格很高,存在一定的风险,且投入也很大,不建议种植户自己进行操作,可以从正规的、信誉好的公司购买菌棒,降低投资风险。
1.培养基的配制。
黑木耳属于木腐菌,选用柞、杨、柳等阔叶木屑作为主料,选择麦麸、米糠、玉米粉等绿色食品的副产品作为辅料,选用石膏或碳酸钙来补充钙离子。培养基的碳氮比的适宜范围为C:N=30~40:1,生产中主要采用两种配方:(1)木屑79%,麦麸(或米糠)19%,石膏1%,生石灰1%;(2)木屑50%,玉米芯28%,麦麸(或米糠)20%,石膏1%,生石灰1%。按照比例将干料按比例混匀后,用水调至含水量达55%~60%,生产中手捏培养基能成团,抛之破碎,且指缝间留有水印为适宜含水量。
2.装袋灭菌。
黑木耳的菌棒分为短棒和长棒两种规格,短棒要选用18cm×33cm专用袋,装料高18cm~20cm,料重1.3kg±0.1kg;长棒菌袋规格选用15cm×55cm折角专用袋,装料高42cm~45cm,料重2kg±0.2kg,采用常压灭菌16 小时以上。
3.冷却接种。
灭菌结束后,要趁热出锅,待菌棒料温冷却至28℃左右进行接种。接种要保证在无菌下操作,所有工具都要经过灭菌处理,减少污染,提高接种成功率。短棒接种要保证在百级空气净化车间下操作,接种时拔出封口棒,接入黑木耳菌种,再用海绵块封口。长棒接种在菌袋的一条直线上均匀打4个接种孔,将菌种塞进孔内,再进行套袋、木塞或者贴条方式封口,在菌丝满袋时,脱下外层袋。
4.养菌。
在养菌阶段,要确保菌棒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的条件下培养。菌棒的培养采用变温管理,前期(接种后)7~10天保持24℃~28℃,利于菌丝快速定植,中期温度保持22℃~24℃,后期温度保持18℃~20℃。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保持菌棒内外湿度保持相对平衡,切记不要往菌棒上直接喷水,可以结合通风(换气)和在地上洒水来提高空气的湿度。经常换气,增加室内的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含量,维持菌丝体的正常生长。
注意:养菌阶段黑木耳需要进行完全遮光培养,避免见光。
5.后熟管理。
待菌丝满袋后,进行后熟管理,将发菌室内温度下降3℃~5℃,培养7~14天,促进菌丝体健壮生长。同时通过开窗透光方式增加散射光照射刺激原基的形成,准备下地出耳管理。
二、排场后的管理采收
1.出耳场地准备。
在菌棒下地排场之前,做好整地和喷灌设施的安装。起拱形厢面,宽2.4m、长不限,边沟宽30cm~40cm,边沟深20cm~30cm。用3%辛硫磷和1%恶霉灵对厢面消杀后,在地面铺一层2.4m宽白色薄膜,减少泥沙以及土壤中的农药残留污染菌耳,抑制杂草生长。长棒栽培时,在厢面上搭架拉铁丝,架高0.26米、宽1.5m、木架间隔1.7m,在架子上拉5根14mm的铁丝,间隔30cm。雾化喷头高度不低于80cm,确保能均匀喷雾到耳床上所有菌棒。
注意:水质要符合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以井水为宜,河水次之。
2.出耳管理。
(1) 划口。菌棒经过后熟管理后,须采用专用工具对菌棒开“十字口”或“一字口”,孔间距孔径0.4~0.6cm、孔深0.5~0.8cm,短棒孔数200个左右、长棒孔数240个左右。开口前用75%的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打孔器,然后倒立划出耳口。
(2)催芽。划口后可在室内催芽,也可以在田间催芽,催芽期间须用遮阳网、塑料膜等临时覆盖,防止高温、强光、阴雨季节的影响。开口2~3天后,菌丝就将划口处封口,这时空气湿度保持85~90%,温度15℃~25℃,当划口处出现黑色原基封住口时,结束催芽进行分床排场出耳。
(3)排场出耳。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下地排场,切记要避开雨后晴天排场,避免菌棒感染霉菌。短棒栽培采用“插棒式”、“悬挂式”或者“立式”排场出耳,菌棒棉塞口朝下,菌袋间距10cm,每平方米可摆20~25袋。长棒栽培采用“斜靠式”排场,菌棒与地面成60~70度角斜靠在支架上均匀排布,间距10~15cm。
3.田间管理。
黑木耳下地排场后,3天内不浇水,湿度与水分管理遵循“见干见湿,干湿交替”的原则,一般傍晚和清晨喷雾增湿,晴天、高温天多喷,阴天、低温天少喷。温度主要以外界气温为主,以15℃~25℃为宜,气温低于10℃时,耳片生长速度慢,但不影响木耳生长。光照以自然光为主,出现光照过于强烈的气候,采用覆盖遮阳网来遮光。
4.采收
下地排场约40天,耳片由黑变褐、展开、平直、呈片状,背面根茎浅、少,腹面出现白色孢子粉,耳片宽度达到3~5cm时,进行采摘木耳。采摘前1~2天停止喷水,采摘时一手握住菌棒,用另一手手指压住耳基部,轻轻将木耳拧下,并把耳根处理干净,避免残根腐烂引起杂菌感染和害虫为害。
5.贮存。
采下的黑木耳,摊薄在晒床上及时晾晒,丛生木耳要分开,黑木耳晾晒七成干可收拢堆积,定时翻动,使耳片收卷。晾晒干燥后剔除杂质,装入统一塑料袋,存放在干燥通风处,以防吸潮变质。
6.生产记录
种植户在生产中应将操作过程和管理措施详细记录下,为今后生产栽培积累经验,更好的应对可能会出现风险和困难。
(莫熙礼,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韦边红,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讲师)
(责任编辑 文国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