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民俗篇~丧葬祭礼(周至的风土民俗有哪些)
丧葬祭礼
【逝世】
去世
老人年过花甲或病重,儿女便置办老衣、棺木。准备老衣5~7身。棺木以松柏为上乘,厚度号称保三寸。棺头画画叫软头,漆泥全雕叫硬头。坟墓多用砖箍。贫家棺木,以杨柳或杂木代之,或用薄板装钉,甚至用芦席卷尸掩埋。山区3日内安葬;平原东乡15日内安葬,西乡9日内安葬。
初丧
凡人病危时,要立刻把病人的头朝里脚朝外,平直躺放着。并给洗脚,男先左脚后右脚,女反方,给亡人剃头。叫洗脚剃头。老人去世,便把尸体绑在耱上或门板、床板上。在地上放一口锅或瓦盆,子女们跪着在锅盆内烧纸叫烧倒头纸。
第2天请全命人给死者梳头、洗浴、整容、穿寿衣,称小殓。整容穿衣后,湎把尸体搬下炕、床,放在板上,仍绑其臂和足,脸上盖上芷脸纸。这叫离位。之后报丧。男向舅家,妇向娘家报丧事。死者全家在死者埋葬前不得涉足别人家。若夫妻一人先死,亡人离位后,即为子、女、侄、媳等成服。后死者不成服。
入殓
人死3日后(亦有人死后先置放冰棺,待下葬前一天下午)傍晚,死者在家族及舅家(女为娘家)外甥等亲人到齐后入殓。棺底四角及中间撒放五色粮和酵子之类,取发家之意。在遗体周围放生前日用品,殓毕献饭,孝子守灵,俗称坐草,乡友奔丧,彻夜不眠。
成殓后,第2天上午立即请风水先生勘定穴位,选择葬日。此为勘穴卜日。葬日既定,要向所有的亲戚朋友下丧贴(即制讣告),告知祭葬日子。给亲戚每家送两头孝布,不足者,烧纸时轩头进白头出。安葬日子确定后,提前五日请掘墓箍墓匠工建墓穴。提前3日请执事帮忙者进门。
吊唁(家祭)
葬前隔天前半夜进行。
①移灵:凡灵柩不在灵堂者,须把灵位移到灵堂内。
②招魂:夫妇后死者要请先死者的魂。不请先祖。
③迎神:招魂回家后,要在门前致献迎神。
④安主:迎神毕,入灵堂,安神主于灵堂位,致献。
⑤乡党烧纸:安主毕,乡党送纸。若有来宾到,可穿插烧纸,为之问候,不是正式烧纸。
⑥合族家祭。死者的已婚女子侄女以及外甥女外甥媳妇穿白戴孝,在村外哀痛哭,孝妇迎上,搀到灵前,行礼烧纸,再痛哭一场。死者的女婿、外甥穿白戴孝,到灵前行礼烧纸,然后痛哭。以示哀思。合族祭奠献饭。若有亲戚送的花食,可先行致献,谁送谁献。献饭后要致告、劝馔、侑食。亲戚烧纸,男先舅家,女先娘家,后按大小依次进行;内眷烧纸,儿、侄、媳,未出嫁的女、侄女、孙女按大小依次进行。在各亲戚之先,请戏班在灵前唱祭灵之类戏段,给主唱者披红挂彩。再由乐人表演精彩唢呐技艺。后由乡党友好依次上香跪拜,丧主子侄孙辈灵侧跪拜,长子灵桌前取纸焚化。此为 先期开吊。结束后现场不扯馔,不送请回之魂,第2天起灵时一并送之。
祭奠
第2天安葬的早上,只献1碗没有调味的汤面。为早献。在村外丁字或十字路口,谢纸、迎纸、梳纸、挂纸,称迎蟒纸。一般蟒纸为12杆或24杆,且有软纸硬纸之分。亲戚到齐后,迎三牲。只用乐迎舅家、娘家、丈人家,其余不迎。期间,亲朋乡友送花圈挽幛前来祭奠。同村人奠仪多搭钱行礼。迎完三牲,所有孝男、亲戚献饭、奠酒,谓之午献。 午献毕,以酒席招待亲朋宾客。由孝子鞠躬叩首安席,席散前仍由孝子鞠躬叩首谢席。宴席期间,孝子全程逐席向来宾把盏敬酒,以表谢意。称为宴宾。
发葬
孝男、孝女全体亲眷来堂前行礼。后结草(腰系草绳)持杖(手柱柳木棍)。主祭者及乡党入室扛棺材,移灵柩于灵车上,为遣柩。孝男、孝女全体亲眷于灵车前祭拜。行祭礼毕,鸣炮三声,村人起灵送葬。孝女、亲眷在村街内徒步前行;孝子扶柩,哀乐伴随。所接花圈斗课、蟒纸由村童或执事人等 持随行。长孝子头顶孝盆,在十字街口摔破。有些地方沿途撒纸钱。到坟地后,葬前,重孝子提斗到坟地扫墓撒五色粮。灵柩入墓盖板掩埋。孝子行礼,焚烧打纸、纸扎、花圈。安葬后,所有亲眷须从坟上回各家。当天傍晚,孝子须提玻璃罩油灯上坟,一连3晚,谓之送灯。
次日晨,男孝子将灵堂胡基(土坯),麦草等运到墓地圆墓。自死日起,逢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致祭。3周年除服。服期孝子穿白鞋,不办大事,不出远门,不扫灰钱,不贴对联。(贴对联只用蓝绿黄色)。不走亲戚。清朝时做官的,父母亡故时,要在坟墓旁搭茅庵卧草3年,为之丁忧,3年过后方可复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习俗逐渐改革。1958年起,吊唁、祭奠、安葬集于一天。文化大革命中,村设公墓,死了人开追悼会,不动乐,亲友佩黑纱戴白花致哀。8年代以来旧俗又逐渐恢复,而且愈且愈演愈烈。土葬排场大,花销多,葬礼繁,葬期长。俗谚说:儿出钱,女出声,有钱没钱得硬撑。亟待改革为火葬。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