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70年成绩:去年收入8120亿,跻身中国旅游第一方阵(2022年河南旅游年卡)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文旅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70年来,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城乡覆盖,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从高原迈向高峰;文化遗产传承历史记忆,从自觉保护到自信展示;旅游事业为生活添彩,从拔节成长到破茧成蝶……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河南文旅事业繁荣发展、再铸辉煌的70年。
这70年河南文旅事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原文化日益繁荣兴盛,‘老家河南’不断出新出彩的辉煌历程。8月29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说,进入文旅融合新时代,我们将迈着铿锵的步伐,加快文旅强省建设,不断提升河南的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影响力,不断提升河南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在践行文旅强省战略中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1
文艺创作独领风骚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和河南省戏曲学校成立,同年召开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把全省戏曲人凝聚在一起,拉开了河南戏曲蓬勃发展的序幕。
那时,常香玉等老一辈的艺术家们自觉担负起时代使命,创作了豫剧《花木兰》《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越调《收姜维》、曲剧《风雪配》《陈三两》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至今仍在中原大地传唱,成为河南文艺事业的丰碑。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发展,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倾斜支持,我省深入实施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推动了戏曲、话剧、舞剧、木偶剧、杂技剧等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在此背景下,我省文艺事业收获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近年来,我省先后推出重点剧(节)目200多部,诸多精品力作屡获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大奖,在全国独领风骚。
2
文化惠民为百姓幸福加码
从一书难借到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从村头偶尔放几场投幕电影到豪华影院看大片,从政府端菜到百姓点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文化事业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发展迎来华丽的蝶变。
70年来,我省持续深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各地加快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和城市书房建设,将图书馆建到街道社区、公园、广场,建到群众家门口,全民阅读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人民群众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自2008年以来,我省推出了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乡村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形成了全方位覆盖的惠民格局。
3
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令人自豪的是,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非遗资源普查建档基本完成。在全国率先实施分类保护工作,相继启动实施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计划等一系列抢救工程,以科技化手段对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地建档、记录。同时,各地相继建立非遗保护专职队伍,中央、省、部分省辖市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为引导非遗资源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牡丹瓷、汴绣、豫剧、少林功夫……我省许多非遗成了重大活动的耀眼明星。在2018年外交部的全球推介活动,2019年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世界园艺博览会河南日、国新办河南推介活动等活动上,河南非遗向世人讲述生动河南故事,受到海内外嘉宾广泛赞誉。
如今,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已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区域非遗展演活动,组织开展的晋冀鲁豫稀有剧种展演活动永久落户河南。此外,积极开展非遗展示活动,如淮阳太昊陵庙会、鹤壁浚县古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已形成品牌效应,非遗正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社会,让百姓生活更加多彩。
4
来自文物考古的骄傲与自信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考古大省、文物大省,新中国考古第一铲正是从河南挥起。1950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开始了第一次考古发掘,从此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大幕。
70年间,河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探索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等提供了有力证据,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孙家洞、许昌灵井、老奶奶庙、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正在勾勒河南旧石器时代的清晰面貌;西坡、青台、双槐树、王城岗、二里头等遗址的新发现进一步明确了中原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独特地位……
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省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保护展示大遗址让中原文脉活起来。将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建成了隋唐洛阳城、安阳殷墟、新郑郑韩故城等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成了城市语言和城市符号,吸引着中外游客。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大遗址和考古公园对外开放以来,接待游客累计逾1200万人次。
此外,建成中国文字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三级以上博物馆347家,全方位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并依托馆藏资源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5
旅游业从无到有破茧成蝶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少林寺、龙门石窟成为旅游热点,河南旅游业开启了探索发展阶段;2018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达7.8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120.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5%和20.28%,跻身中国旅游第一方阵……河南旅游业从无到有实现了破茧成蝶。
这些年,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旅游发展也随之不断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景区景点游,扩展到乡村游、、研学游、休闲度假游等全域旅游,并按下发展快捷键。
我省以此为契机,坚持抓县推市、县上突破,先后有26家单位先后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目前,新县、修武、济源已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围名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县以全域旅游带动脱贫攻坚,在2018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乡村旅游作为全域发展的重要领域,已成为主导全省自驾游和城市周边游的主要出游方式,成为小长假和周末期间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宿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运营的民宿457家,特色民宿蓬勃兴起。
同时,智慧旅游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全省70多家4A级、5A级景区规范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培育出一批以龙门石窟、云台山、红旗渠等为代表智能化企业;一机游码上游和刷脸游广泛应用。
6
文旅融合实现共赢
1982年,一部电影《少林寺》,引发全国性的武术热和旅游热,这实际上是我省文化和旅游融合最早的成功范例。
文旅融合,我省具有先天优势。从今年春节期间推出春满中原·老家河南系列活动揽金180.3亿元,到4月份河南省生态旅游招商暨文化产业项目洽谈会签约金额577亿元,再到五一小长假期间超230亿元真金白银的旅游收入,一次次的大手笔印证了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为文化扬帆,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共赢。
从中原到世界,河南文旅在开放中自信。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实施央地合作计划和欢乐春节品牌项目活动,非遗展演、文物展览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亮点,吸引着众多海外人士对中原大地辉煌文明的向往。如今,河南功夫正在成为继长城、熊猫之后的第三张中国旅游名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诗和远方走在一起,将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必将为中原更加出彩增光添彩。 (省文化和旅游厅供稿)
责编: 裴熔熔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End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