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古代有春祭和秋祭的习俗,即在春季和秋季时节祭扫先人墓。那么为什么会进行春秋祭祀呢?其中一个古人的说法是通过春季和秋季的祭祀来思念祖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情。春祭在清明时节,秋祭分为两个时段,一个是在中秋节前后的,一个是在重阳节左右的。
纵观现今的汉文化圈,已经基本没有春祭和秋祭的文化习俗,唯有客家人罕见地还保留有中秋扫墓祭祀的习俗。无论是闽西北地区的客家人,还是粤东一带的客家人,都有一部分选择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进行拜山祭扫,也有部分是在重阳节的时候祭扫。
客家人中秋扫墓祭祖的缘由
中秋扫墓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习俗,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尽量赶回家,在这一天阖家团圆,一起祭扫祖先亲人。作为一个古老的习俗,中秋祭扫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传承至今,自然是有其缘由的。
其中有一个历史的缘故,客家人是一个汉民族南迁出现的分支,远道迁徙过来的他们在清明时节因生活穷困,无法置办祭品进行清明祭扫,因而选择在中秋节进行秋祭祭扫,旨在告慰祖先、庆祝一家团圆。
当然,中秋扫墓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还是因为正好各种客观条件正好契合。在没有规划公墓之前,历代客家人都是选择土葬,将坟墓建在山上。中秋节前后,草木植物已经过了生长期,种子还未成熟,此时进行清除,将有大半时间不会再生杂草。而且中秋前后,以农为生的客家人,已经完成夏收春种的农忙,正处于农闲时节,正好有时间为先人祭扫。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人也不再只是从事农业,政府也规划建有公墓,但长久以来的习俗并没有被遗忘,而且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很多有祭扫习俗的客家人可以有时间,在这一节日去公墓祭拜先人。
中秋节作为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客家人在这个时间祭祀,不仅能趁此机会与家人宗亲聚会,还可以让在世的人与已经去世的先人一起共团圆。这是对祖先的感恩和缅怀,也是他们的孝道,俗话说得好“以时祭祀,展其孝思也”。
客家人中秋扫墓习俗过程
在进行祭扫的这天,客家人会早早起来准备祭祀用的祭品,在家中点烛烧香,燃放鞭炮。在吃完早餐之后,这家的家主会带上儿孙,拿着铲草工具和祭品,进山扫墓。
扫墓的过程先是清除杂草野树,清理淤泥,之后在墓碑的碑顶、墓碑两肩和墓边都压上纸钱,然后摆放祭品,点燃蜡烛和条香,燃烧纸钱和鞭炮,最后一起祭拜,才算完成一次祭扫,接着家主会带着儿孙去往下一个先祖墓。通常祭扫要持续好几天,先是祭扫各个姓氏宗族的始祖墓,然后祭扫姓氏支系的祖墓,再祭扫家族私墓。由于宗族关系庞杂,祖墓不少,宗族族亲一般一起共同祭扫。为增进感情和宗族团结,这一天一般会在宗祠共进午餐,也就是所谓的“祭墓酒”。
到了下午,家里开始准备晚上丰盛晚餐的备料,家主会带着祭品去往各个祖祠和村庙进行祭拜。晚上,摆上丰盛的晚餐,先上香点烛,请先人回家团聚吃团圆饭,再一家人围坐吃饭。如果有家人在外未归,还会留一个位置,摆上碗筷,象征着团圆。吃完饭,一家人一起悠闲地赏月,甚是开心。正所谓“千古团圆推此夜”,不外乎如此。
中秋节,看看安徽农村是怎么祭祖的
中秋节快到了,全国人民都开始沸腾起来。很多传统的习俗渐渐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淡去,我们年轻一代人知道的少之又少。在我们老家,中秋节前后有很多习俗,今天就分享一下中秋祭祖。
有些地方中秋祭月,而我们老家是祭祖。正常人一天三顿饭,祭祖也是按照三餐来的。早餐简单,午餐一般,晚餐最丰盛,人们的饮食是根据家中人数而决定是否丰富。
早餐祭祖
早餐祭祖是最简单的,由家中最有辈分的人倒三杯白酒
(不要倒满),白酒并排摆在供桌上就可以。上午大概9点30分再次由辈分大的人倒点白酒进去,这样早餐祭祖就结束了。
午餐祭祖
在十几年前午餐祭祖很隆重,家里大大小小的人一个都不能缺少。上午主妇们就会准备祭祖的酒菜,做好后由家里最有力气的男人挑着去祖宗的坟,摆好韭菜,烧纸放炮竹,磕头。如今农村防止火灾发生禁止烧纸放炮竹了,祭品也变了样。
现在去祭拜的祭品都换成了水果,像石榴、苹果、香蕉、橘子等都可以。一般都是摆4或者是6盘,祭拜完后水果带回家洗洗,分成未结婚的大人孩子吃,意思就是吃了祭品,逝去的亲人会减少对子孙的思念之情。
晚餐祭祖
虽说是晚餐祭祖,但是祭祖时间是下午四点多。一般3点大家就开始着手做祭品,4点整准备工作做好。
晚餐的祭品会准备6道或者8道菜,必须要有
鸡鱼肉这三样。所有祭品的菜不能完全做熟,就是
半生的状态。做好祭品后,放在一个圆形的簸箕里面,顺便摆上酒和筷子,一起端上桌摆着。
菜摆好,酒倒上,最有辈分的人会在大门口烧点纸钱,然后按照年纪大小
(嫁出去的女儿不要磕头)依次给祖先磕头,顺道许个愿。
纸钱烧完后,辈分最高的人会给祖先端上米饭,20分钟后由这个辈分高的人对祖先说一通招待不周之类的话,结束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