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悬棺——一个神秘部族的历史印记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2期

僰人悬棺

一个神秘部族的历史印记

黎成田

珙县曾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清乾隆《珙县志》记载:僰人居于此,号曰僰国。今亦称为僰乡僰都中华僰人故里。珙县悬棺又称僰人悬棺,系根据清乾隆《珙县志》珙本古西南僰夷地,县石岩犹多僰人棺而命名。珙县是历史上悬棺族群活跃的中心地域,悬棺分布在南广河两岸的许多大山崖壁上。数量最多的集中在珙县洛表镇麻塘坝和曹营镇苏麻湾两处:麻塘坝悬棺是在崖壁上打孔,插入木桩,把棺材一部分平放在两根木桩上,另一部分放在天然岩穴里;苏麻湾悬棺是在崖壁上凿出长方形的龛,把棺材横着塞进石龛。这两处悬棺区被誉为悬棺葬的天然博物馆。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 1月,僰人悬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珙县悬棺葬的与众不同

悬棺葬并不为珙县独有,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东南亚都有悬棺遗迹发现。悬棺葬被学术界公认为起源于武夷山地域,但不少研究者都把珙县悬棺作为悬棺课题的研究对象,许多关于悬棺葬的电视专题片、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如新悬疑小说《鬼吹灯》、新历史读物《向东,向西》等)都把珙县悬棺作为基本素材,这无疑说明珙县悬棺比其他地方悬棺有更多优势,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悬棺之谜

珙县悬棺的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保存最完好。东南亚悬棺遗迹只能依稀在一些久远且风化严重的石岩上寻到细微痕迹。武夷山、江西、贵州、湘西等地也只有很零星的残损棺材,云南盐津一带悬棺也有不少残缺。比较而言,珙县悬棺有260余具至今保存完好,是真真实实的明代原始悬棺。文物具有其不可再生性,也只有不可再生性的原始文物才具有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二)安放最集中。世界各地的悬棺葬经过千百年风吹雨打,大部分已毁掉,留存下来的零散而稀少,相距也较远,只有珙县现存的260余具完好悬棺密集分布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处,可为研究者进行探索与发现提供部分研究对象,更是新闻报道、摄影以及观光旅游的首选之所。

(三)现存数量最多。麻塘坝现存悬棺200余具,与其相距8公里的苏麻湾现存悬棺50余具,零散分布的悬棺10余具。是目前原始悬棺数量最多之地。

珙县悬棺的这三个最,让其他地方悬棺葬无法相比。再加上珙县到处奇山秀水、风光无限,拥有深厚的地方悬棺文化底蕴,所以,这里不仅是探奇访古的理想之地,也是欣赏美丽风光的好地方。

二 珙县悬棺葬的价值

珙县悬棺葬既是珙县人民丰厚的历史财富,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珙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国内国外,一说起珙县悬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是学术研究上),珙县借着悬棺的名气扬名中外。珙县悬棺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麻塘坝九盏灯悬棺

(一)文物价值。珙县现存的260余具悬棺全为原始悬棺,是几百年前的产物。对相关材料的研究,可了解当时珙县区域的自然植被状况;悬棺全用整木挖凿而成,可知当时森林遮天蔽日、参天大树密布的景况。棺材内的骨骸是研究当时人的体质与族别的重要材料;随葬品是研究葬者贫富、文化背景的绝好物品,也是探索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人们生存生活状况的活图书馆。

(二)文化价值。从文化人类学上说,一定地域的标志性文化(或品牌文化)能增强地域人群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动力,让人群感觉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自豪和情感归属。悬棺文化的神秘性能启发人们探索世界、追问历史的好奇心,不管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悬棺文化透视出的那种奇绝想象、超常智慧和能力,润养出一方民众敢想、敢拼、敢干的争、强、拼奋斗精神。

(三)旅游经济价值。挖掘僰人与悬棺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宣传力度,开发周边旅游资源,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游人观光僰人故里,必将促进当地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品牌价值。珙县缘僰而名,因悬棺而提高知名度。在县外、市外、省外、国外,说到僰人与悬棺就对珙县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对提升魅力珙县品味,开展形象营造、招商引资、开发建设,起到推动和吸引作用。

(五)科研价值。通过对僰人与悬棺葬的研究,可考证当时珙县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习俗情况,为科学研究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悬棺周围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僰人岩画,其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关注的中心。

三 珙县悬棺葬的未解之谜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地方官员沈莹,他著有一书《临海水土志》。书中写道: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州民相似。父母死亡,杀牲祭之,作四方函盛之,饮酒歌舞毕,乃悬着高山岩石间……由此可见,悬棺是归属于岩葬的3种葬式之一——崖葬的一种葬式。珙县的悬棺为都掌蛮所使用葬式,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处。

麻塘坝是一个狭谷谷底型平坝,约30平方千米,左右绵延耸立着并不太高的山岩,一条叫螃蟹溪的山溪从坝中心潺潺流过,两边悬崖上挂着200余具悬棺。

麻塘坝悬棺分布图

苏麻湾一带长约2千米,平均120多米高的山岩上安放着龛式、挂式、洞式悬棺50余具。苏麻湾与都掌蛮人曾经居住过的家园——石堡寨隔河相向,南广河上游从它们之间缓缓流过。逝者的灵魂时刻观望着这片家园的兴衰沉浮,生者的奋斗精神也寄托在对面的悬崖上。一个是生的居所,一个是死的归宿;而今一个供后人洒泪凭吊,一个供游客探奇访幽。

研究悬棺是叩开宜宾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多少年来,珙县悬棺被称作千古之谜,令世人充满猜想;无数专家学者穷经皓首、苦苦求索,已逐渐撩开它神秘的盖头。

(一)悬棺是哪个族人使用的?对川南悬棺族属问题有多种说法。有说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有说是苗、瑶中的部分部落所为,有说是僚人所为……这些说法多带有推测成分,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加以说明。笔者曾通过个人研究,推论出珙县悬棺为僚人所葬,但也确难加以有力考证。故而笔者认为,一定要在悬棺所属的具体族别上作出准确判断确实比较困难;实际上,悬棺不是特定的哪一个民族所为,而是在特定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文化信仰追求下一定区域的一类社会群体的一种习俗惯例。

(二)僰人(都掌蛮)为什么要使用悬棺葬?各种资料上有多种说法。其中,归祖说认为悬棺是归祖的象征,至孝说认为悬棺是后人尽孝的表现,保护说认为是当时人们为避免坏人和野兽侵害采取的一种措施,游猎说认为僰人是一个生以岩为居址,死当以岩为葬所的游猎群体,显贵说认为悬葬岩崖,子孙高贵。还有多种说法,不一而足。

事实上,大量民间事实研究表明,都掌蛮既不是一开始就实行悬棺葬,也不是所有都掌蛮都实行悬棺葬。所以,要为僰人悬棺葬提供一套完整、缜密、精深的学术研究成果,的确非常艰难。

(三)悬棺是怎样放置到高岩上去的?在那人踪灭鸟飞绝的绝壁悬崖上,今天如果不借助机械方式,要把那么重的棺木放上去也非易事;在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人们利用什么方法将几百甚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上去的呢?目前对这个问题的推测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8种。

1.栈道说。用人力、畜力顺着事先铺设的栈道,把棺材运到放置的部位。但麻塘坝和苏麻湾的悬棺安装之处全是悬崖绝壁,没有缓坡可架设栈道,此说无法实施。

2.水位说。悬棺一般都临水而葬,于是有人说过去水位很高,如今的悬棺处,当时离水面较近,是利用水运放上去的。这种说法难以解释麻塘坝悬棺所在位置,因这里是一片平坝,坝中仅一条小溪,而岩上的悬棺多数距今只有几百年,几百年间水位陡降,却在当地文献资料中毫无记载,这于理不通。

3.搭架说。类似现代工人盖楼房的做法。用竹木从悬崖底部开始逐层捆绑搭成施工架,抬棺人沿着这个架抬上去放置在放棺点。这个说法从表面看似有可能,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岩崖脚下就是江河(如曹营镇苏麻湾)又怎么搭架?二是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则工程量太大;如果搭一次架使用多年,则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4.垒土说。用土石垒台至岩崖上中部,凿洞钉桩,从上而下放置棺木,从岩的上部往下部悬葬,逐渐降低土台,最后去掉土台,重重叠叠的悬棺就成了。这与搭架说一样,存在岩崖脚下如果是咆哮的江水,则根本无法实施的问题。

洛表悬棺大王洞

5.升置说。由一部分人在山顶握住绳索一端,另一端甩下悬崖,先将工人拉至预先选好的地点凿好孔,然后将殓好的棺材拉至孔上方,再由工人在棺孔上钉上棺桩,随后将其缓缓搁置在棺桩上。这种说法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于特别高的岩崖而言,很难制作那么长、那么牢固的绳索;二是如果岩面上部凸出较严重,下半凹进去很多,那么在山顶往上拉棺材会悬在半空中,距凹陷处很远,且不安全,而棺材在半空中重量较大,人站在地面用竹竿等工具平推几乎是不可能的。

6.天梯说。天梯,形容登天的梯子。制作牢固且很长的梯子,利用梯子像爬楼一样把棺材抬上去。按照当时的木匠技术,长一两百米以上的梯子可能还是很难制作,安全性能也较差。

7.钉桩说。即从下而上打孔钉桩,然后在木桩上铺设木板,逐渐上到悬崖顶部(或上中部),从上往下放置棺材,放好棺材后就撤去木板,依次而下就成了现在的样子。这种说法在兴文县九丝城镇一带似有可能,因为这些地方至今仍残留桩孔,最低的只有1—2米。但珙县麻塘坝的悬棺下部分岩面却没有桩孔痕迹,可见此说存疑。

麻塘坝九盏灯悬棺

8.垂索说。选定葬址后,由置棺人腰缠藤索,从峭壁顶部悬吊而下,附于峭壁上,再从下往上凿孔、加桩,将空棺木垂吊至选好的位置,放在钉好的木桩上;然后如法炮制,从顶部垂吊尸体、陪葬品及保护尸体不被侵蚀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后盖上棺材盖,完成安葬。垂索说的依据来自唐代张鷟在其所著《朝野签载》中说,五溪蛮父母死后,置棺木弥高者认为至孝,以致形成争相高挂棺木的习俗。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上也说,土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还有一个真实的案例:1973年9月,福建省武夷山有两个盗取悬棺的盗棺贼,买了几百斤粗铁丝,制成软梯,上端紧绑在岩顶的大树根部,一人把风,一人顺梯下到岩洞。因岩洞深凹,他运足气,荡起秋千,把身体晃进仙洞,撬开悬棺取宝,锯棺三截,然后攀梯而上,结果被依法判刑。僰人是否就像盗棺人的做法一样,从上缒下几个葬礼先行官,在洞口预先架设数尺栈道,其他人在山顶将装殓死者的棺材缓缓吊坠而下,先搁在栈道上,再由先行官推入洞中;因有的洞穴深度不够,所以有些悬棺的小部分还露在外面。从目前来说这种推测好像比较合理一些,但如果遇到岩表中部凹陷特别严重,恐怕秋千是荡不进去的。有的山岩顶四周如刀砍斧削,人根本无法上去固定绳梯,更不用说吊人下来。

苏麻湾悬棺

综上种种,每一种都仅是推测,悬棺之谜至今尚未解开。

(四)悬棺是什么年代放置上去的?关于珙县悬棺葬的年代问题,由于棺木未经碳14检测,主要根据文献和民间传说推测,尚未发现确凿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珙县悬棺的年代上限无据可考。从魏晋以来的记载看,都掌(僚)人定居川南地区的时代较早,大约是从东汉末年开始,他们的悬棺葬被称为僰人墓。其行悬棺葬的历史,可追溯到百越民族早期;而珙县悬棺葬的终止时期大约在明万历元年(1573)。这一年,行悬棺葬的都掌(僚)人地方政权遭到明政权镇压,其权势消失,悬棺葬的传统也跟着绝迹。当然,这种推算出来的数字不够科学确切,因此,悬棺风俗起止的年代辨析,还期待专家学者对遗留悬棺作进一步科学研究加以确定。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2期 )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