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村晚》优质教案

在特殊时期的当下,“停课不停学”成了各所学校的主旋律。虽然我所在的地区暂时还没有开始上网课,但很多老师都在私底下暗暗准备着。作为一线老师,平时在自媒体平台写教育领域的文章,接下去我会抽出时间写一些和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内容,比如,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到底要学啥?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了解一首诗的题目,是学习古诗的“前奏”。五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中的三首古诗,题目分别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第一首的意思估计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因为关于《四看时田园杂兴》的诗,五年级的学生并非第一次接触:作者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在田园这个环境中有着各种不一样的兴致,而“其三十一”的意思就是这首诗是属于这一类诗中的第31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村晚》优质教案

村晚

课时目标

1.会认“漪”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3.理解古诗《村晚》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扣读诗题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生活的古诗,一首诗通过小孩子学种瓜来体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一首诗通过孩子因冰块做成的打击乐器摔碎而失落沮丧来表现孩子的聪明、天真。你们还能背诵这两首诗吗?谁愿意背一背这两首诗?

2.谈话引出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村晚)

4.读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村晚”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所以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我们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查工具书、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小组交流讨论等。

(2)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村晚》,理解诗意。(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村晚》。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古诗的情况。首先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指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陂”和“漪”的读音。指名学生按节奏朗诵古诗,学生评议后齐读。

(4)古诗讲究韵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应该注意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读得清晰、响亮。

(5)学生练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全班齐诵古诗。

(6)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全班交流汇报诗意)

6.教师小结:诗人抓住了对景物和人的描写。(板书景:草、水、山、日;板书人:归、横、吹)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晚归图。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扣紧诗的题目,为理解古诗的大意做好铺垫。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板块二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结合注释说一说“陂”“漪”分别是什么意思。(池岸;水中的波纹)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结合注释说一说“腔”“信口”分别是什么意思。(曲调;随口)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3.乡村的晚景多美啊——(学生接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学生接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教师小结:《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特别是牧童骑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的悠闲自在,让人无比向往。

【设计意图】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入情入境,体会其中的乐趣,为学生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板块三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出感情,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全体师生在配乐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晚》。

(2)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村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读古诗,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板块四 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三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生活的古诗,请比较一下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并填表。(课件出示表格的答案)

3.教师小结: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只是写的事情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夏天孩子们学着大人在桑树下种瓜的事情;《稚子弄冰》写了冬天孩子们剜冰,用彩线将冰穿起来当打击乐器,冰块摔碎了孩子们失落沮丧的事情;《村晚》写了傍晚,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归来的事情。三位诗人都善于捕捉儿童在做某件事时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来体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留心观察,捕捉某件事中的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掌握由面到点的写法。

4.完成课后小练笔。

(1)这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都很美,都体现了古代儿童的有趣可爱,古代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2)学生自由完成小练笔。(老师相机指导)

(3)用展示台展示写得好的小练笔。

5.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这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这组古诗中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的形式,找出三首古诗的异同,让学生一目了然,利用古诗中描绘的情景指导学生注意捕捉生活中某件事的某一个瞬间,了解由面到点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小练笔,意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写结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吗?

题目中提问: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吗?

题主对中国传统诗词必定是有很高的兴趣,之所以然这样提问,应该是认为这三首诗是都与田园有关。但是题主提问却隐含着大概三层意思:一、田园杂兴其系列是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显然是毫无疑问的。

二、稚子弄冰,似乎并不是描写田园风光。

三、村晚,有村子,顾名思义,自然是描写田园风光的,

初看题目中的三首诗名,一般人都认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稚子弄冰》必定与田园风光没关系。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下,是否如此。

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南宋范成大在苏州石湖地区任地方官时,一年之中创作六十首田园诗系列,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描写不同的乡村田园风光,不愧是一位高产诗人。

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正是其中一幅画面感很强的田园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在诗中为我们描绘出生动、有趣的农家劳作、生活场景,田园气息浓重,是一首优秀的田园风光诗作。

二、《村晚》以”村晚“为名的古诗,不止一首,综合名气第一的,是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所作的《村晚》:

深坞繁花丽,晴田细径分。

孤舟春水路,芳草夕阳村。

暗雀投檐静,昏鸦集树喧。

牛羊自归晚,灯火掩衡门。

张耒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自然是才华出众,被苏轼、苏辙兄弟所器重。但正因为如此,苏轼一生仕途沉浮不定,张耒也跟着受到牵连,先后多次被贬官,仅是被贬到黄州就有三次之多。

这首诗以“村晚”为题,诗中有码头、繁花、水田、江水、孤舟、芳草、夕阳、村落、暗雀、房檐、昏鸦、树、牛羊、灯火、衡门。这些具像综合在一起,不就是活脱脱的一幅田园风光吗?

但是,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张耒一生为人清正,做官也是不愿意谄媚权贵,所以不招上官所喜。后来因受到苏轼牵连,一直被贬来贬去,大多数时间都是被贬到基层为小官吏,并未得到重用,生活也一直清贫。

后来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人都先后去世,只留下他一人独存于世,仕途坎坷曲折、生活贫苦交加,人生如逆旅,心情也是浓郁低沉。

这首村晚,或者是在他多次被贬地方所写,或是在他一个人独存于世所写,根本就没有怡然自得、或者那种意气奋发的情感。诗中“孤舟、夕阳、暗雀、昏鸦”这些具象,虽然是构成乡间风光的元素,难掩盖其中孤寂之意。

所以这首《村晚》与其说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倒不如说是一首“孤舟独行中所见两岸景色的诗歌”。寂寂然有落寞的感觉。

三、稚子弄冰[ 宋 ]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清脆的穿林之音,诗人正醉心这清脆音声之时,忽然稚子手松、冰块落地摔碎,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杨万里,与范成大等人合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于淳熙四年(1177年)春,出任常州知州。在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除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

这首诗,就是杨万里写于1179年常州任上,写完这首诗不久, 杨万里于二月奉诏携家离开常州。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1179年杨万里的儿子刚刚20岁,所以这个小孩不是杨万里的儿子,并不是在自己家中的场景,所以推断应该是地方上农家之子。诗中并没有象范成大所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那样丰富的农家劳作生活场景,只是在小范围、快速镜头中描写”稚子“模仿大人们的行为,可爱而有趣。

正因为此诗场景局促、对象只有”稚子敲冰“这一镜头,并无丰富、详细的乡村劳作、生活场景,很多人咋一看,可能认为这并不是一首田园风光诗歌。

但是,在我们了解了社会背景、诗人创作背景后会发现,这首《稚子弄冰》里有人物、有行为,并且都是发生在乡间、与农事有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是一首特殊的田园风光诗,只是描写的对象非常简约而已,但并不影响《稚子弄冰》成为一首特殊的“田园风光诗”。

【总结】在唐诗、宋词高度发展的时期,正处于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时代。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重要的生活资产,耕读传家也是很多文人最低程度的传家家风,所以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是诗人们取材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都与乡村、田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诗人们或者直接、或含蓄的对田园风光进行描写,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描写风光只是诗的最基本作用,情感志向、诗外意境,才是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关注的方面。

编辑:周 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