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多地进入“狂欢节时间”

编辑同志: 最近,很多西方国家都在庆祝狂欢节。虽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过节方式,但日期都在二、三月份,也就是春季。请问,西方各国为何都在春季举办狂欢节? 山西读者 吴常兴

欧洲多地进入“狂欢节时间”

每年年初,欧洲大陆冬去春来之际,也是各国各种各样的“狂欢节”集中举办的时期。比利时班什狂欢节与法国尼斯、德国科隆和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并称欧洲四大狂欢节。

一般认为,狂欢节起源于中世纪,与基督教习俗有关。人们为了度过即将开始的漫长斋戒期,在此之前纵情欢乐、狂饮海吃、载歌载舞。有的以相互扔东西的恶作剧来宣泄,如意大利北部小镇伊夫雷亚的“橘子大战”;更多的则用抛举同伴和戴着面具的街头化装狂舞来庆贺。但总体上,对一个狂欢节而言,主题纷杂、装饰奇异的彩车,激情澎湃、热烈参与的人群,多姿多彩、华丽夸张的盛装,迷幻炫目、五彩缤纷的烟火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意大利威尼斯的狂欢节,是欧洲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以精美的面具和华丽的服饰著称。比利时中部的班什狂欢节,是唯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类似节日,而且,它代表着整个比利时南部和法国北部狂欢节的乡村、乡土和传统气氛。

2月11日,在意大利威尼斯,人们在狂欢节开幕式上观看表演。本届威尼斯狂欢节将持续至2月28日。(图片来源:新华网)

2月11日,在意大利威尼斯,演员在狂欢节开幕式上表演。(图片来源:新华网)

2月12日,人们在意大利威尼斯观看花船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2月12日,人们在意大利威尼斯参加花船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2月12日,人们在意大利威尼斯参加花船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60公里的小镇班什,当地居民装扮成班什狂欢节最著名的“憨人”形象参加庆祝活动。比利时班什狂欢节与法国尼斯、德国科隆和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并称欧洲四大狂欢节。2003年11月,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50公里的班什,一名儿童在狂欢节上抛洒彩色纸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50公里的班什,乐手准备参加狂欢节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相比之下,法国南部尼斯狂欢节更是别具特色。十几辆由数百吨各类鲜花插栽而成的彩车,在从上千人中“海选”出来的18名“鲜花王后”、“鲜花姑娘”不断地向游人投掷鲜花。这些鲜花均由当地花农采用本地鲜花亲手插制,而有幸成为“鲜花姑娘”队伍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一年一度的“鲜花大战”,更是这些18至25岁的姑娘人生中的亮点,有的还因此走上了T台或舞台,或成为选美比赛的赢家。而距尼斯不远的另一个小城芒东则“搭便车”,利用自己“柠檬之乡”的优势,在举行尼斯狂欢节的同时,举办“芒东柠檬节”。每年围绕不同主题用柠檬、橘子搭建造型、建筑,并举行柠檬、橘子装饰的彩车游行。不过,彩车上的美女或帅哥只向周围观众投掷五彩纸屑,而不是真扔柠檬。

2月11日,在法国尼斯,人们在第133届尼斯狂欢节游行上观看“国王”花车。 第133届尼斯狂欢节于2月11日至25日举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法国尼斯,表演者参加第133届尼斯狂欢节开幕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法国尼斯,安保人员在第133届尼斯狂欢节开幕游行中警戒。(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名表演者参加第133届尼斯狂欢节开幕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表演者参加第133届尼斯狂欢节开幕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人们在第133届尼斯狂欢节游行上观看“王后”花车。(图片来源:新华网)

人们在第133届尼斯狂欢节游行上观看“国王”花车。(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年一度的科隆狂欢节迎来高潮。蔓延数公里的“玫瑰星期一”大游行队伍穿过科隆老城区。近百万民众身着各类奇装异服,簇拥在游行路线两侧,欢呼着接取从彩车上撒下的糖果、巧克力、鲜花等礼品。(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德国科隆,狂欢者参加“玫瑰星期一”大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狂欢者参加“玫瑰星期一”大游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德国科隆拍摄的“玫瑰星期一”大游行上的花车。(图片来源:新华网)

狂欢节的宗教色彩早已淡去,但人们借此狂欢,把过去一年的苦、累和不顺利都抛在身后,在迎接春天的同时也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这与中国文化中的“爆竹声中除旧岁”的习俗异曲同工。这些活动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国家狂欢节为何扎堆春季?

这是因为与基督教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狂欢节盛行于欧美地区,从狂欢节的起源来讲,这一名称起源于拉丁文,本意是与肉告别,字面上并没有狂欢的意义。

从形式来讲,狂欢节是为期数星期的重要节期,人们打扮一番后巡游庆祝,略有街头派对气氛。

根据教会立法,在复活节之前,教徒有40天左右的斋戒期,为了反省、忏悔,从而纪念复活节前遭难的耶稣,纪念他生活的苦闷。

这段40天左右的斋戒期就称为四旬斋。

在斋戒期开始前,人们为了与肉告别,会专门举行派对、舞会、游行,纵情欢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狂欢节。

在教历上,这狂欢刚好对应公历的2、3月份,也就是地球上的春天。

此外,在信仰基督教之前,欧洲地区也存在一些古老的节日:古希腊酒神节、古罗马农神节和牧神节等,有些地区还把它称之为谢肉节和忏悔节,这些节日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碰巧,这些节日也在春天举行。

而到了现代,四旬斋的准备期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如今也没有多少人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这样的欢庆娱乐的意味倒是得到彰显。

譬如德国来讲:

德国的狂欢节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为了庆祝冬季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

从圣灰星期三到复活节前的40天,按教会年历是封斋期,所以狂欢节也称为“谢肉节”。

在整个封斋期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娱乐、婚配等一切喜庆活动。

为此,人们趁封斋节到来之前尽情享乐。

在德国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有大型的游行和庆祝活动。

德国的狂欢节要持续一周,以2010年德国狂欢节日历为例:

可见,大部分西方国家,狂欢节都2-3月的春季举行。

在教会历上,“四旬斋”前几天通常对应公历的二、三月份,也就是春季。此外,在皈依基督教信仰之前,欧洲不同地区也存在一些古老的狂欢庆典,如古希腊的酒神节、古罗马的农神节和牧神节等。这些古老的狂欢庆典通常也在春季举行,与基督教的狂欢节,也就是“四旬斋”开始前,即公历二、三月份基本重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