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相克相生(阴阳五行相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此乃五行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此乃五行相克。阴阳家认为,天地万物,不离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阴阳消息,五行转移。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阴阳学说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而五行是一种文化,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孳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这个行是代表运动。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邹衍综合阴阳五行饿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也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阴阳家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以战国时期邹衍和邹爽为代表的阴阳家,其思想涉及甚广,又甚为庞杂,大到自然宇宙、阴阳消息,小到人生琐事、细枝末节,皆有所涉及。但总体来说,阴阳家还是一种有关社会与政治的学说,它以阴阳为基本思想,以五行为基本要素,以阴阳五行的盛衰变化和生克关系为求索之迹,来解释自然、社会、人事发生的种种变化。司马迁在谈到邹衍的阴阳思想时,用“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二语来概括,以为“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这种“取合诸侯”的学说,把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联系在一起,与道家、儒家有相似之处;它以阴阳天地代表君臣上下尊卑,又与刑名和法家找到了共同点;它以阴阳变化而言鬼神,又与神仙思想和民间风俗有了共同语言。所以,钱穆在其《国学概论》中这样概括和评价阴阳家:“其言顺气自然,长生久视,神仙道术,尤足歆世。立论汗漫,比附圆滑,惝恍谬悠,莫可究诘。遂以并包众说,兼罗群好。”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究其原因,在中国古代各种方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借力,把阴阳五行拉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导致许多人一听到“阴阳五行”这几个字,立马就会想起来四个字——“封建迷信”。这不能不说是阴阳五行的悲哀!一种原本属于“取合诸侯”的理论,一种兼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理论,其所包含的“道”的内容,人们视而不见,人们看到的仅仅是其“器”或“术”的东西,这不是一种悲哀吗?有鉴于此,把阴阳家拿出来晾一晾,在阳光下晒一晒,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但是,阴阳家确实是一个比较难以详说的话题,这不仅是因为其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早已被无数人摧毁的名声不佳,更主要的是因为阴阳家的理论留存下来的太少,而寄于阴阳家名下的方术类的东西又太多。
自春秋至当下,几千年的时光 转瞬即逝,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我们失去的太多,留下的也太多,如何在现存的史料中去伪存真,不胜其难。只好有话则说,随意漫谈。但是,我们在去探寻那早已消逝的历史时候,秉持一种客观、真实的态度去对待,不也正是当下世人所缺少的一种生活态度吗?至于是否谈到了重点,该说的是否说了出来。如不妥之处,烦请诸位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