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规定16两为1斤,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人合一,看天能见生死,处世能见阴阳,人世间的阴阳平衡又主生死,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也就是人类的生死法则。(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首先来说前半句“老祖宗定16两为一斤”,就和掌管生死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人的福禄寿有关,其实更确切一点说这里的“老祖宗”指的就是“商圣”陶朱公范蠡。

这便携的杆秤就是他老人家发明的,因此不管是北斗七星还是南斗六星以及代表着人的福禄寿,其实都是陶朱公自己定义的,后人也多以他的说法为准,对“十六两为一斤”作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解释。

陶朱公是做买卖的祖师爷,说白了,人家做的早还比较成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范蠡作为古今经商第一人,是没有人给他栽树供他乘凉的,只有他给后人栽树的份。

范蠡在经商的实际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管是稻、黍、稷还是麦、豆,这重量都是靠估算,因此上下浮动和每次的出入都很大,范蠡经过苦心发明创造,用一根白木,在上面刻上黑色星星状标识,就是我们上面所讲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


但即使这样,还是会有欺瞒少秤的现象发生,于是范蠡别出心裁的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把把白木黑星替换为红木金星,同时添加福、禄、寿三星,作为额外的三两,每少一两,从福算起――少福、缺禄、短寿。

再往下少,则到了掌握生死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那就是要钱不要命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在商界立住脚的,商业寿命不会长远。

再说这“筷子长7寸6分”,其实就是代表的人们的七情六欲,所谓喜、怒、哀、惧、爱、恶、欲,所谓食欲、性欲、情欲、占有欲、求知欲、出类拔萃欲。

但这只是表象,根本在于天地万物以及人世间的阴阳平衡,人食而用箸(筷子),一动一静方能食,也就是说人们吃饭用筷子,永远都是一个动一个静止,象征着阴阳平衡!


阴阳不平衡的表现则是人在七情六欲方面的反映。

因此,老祖宗说话从来都不是泛泛而谈,里面是蕴含的的是深刻朴素的自然哲理。

#####

前面的回答都在鬼扯些什么?一会北斗七星福禄寿,一会七情六欲什么的。很明显这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居然有那么多人信。一没拿出文物进行举证,二也不举出史料的记载,就嘴一张一合在那里乱说。

首先我们说筷子的长度,的确七寸六分左右(即24cm左右)用起来最舒服。但这历史上标准不一。我们可以随意举出几个例子:

①马王堆汉墓里出土的筷子大约在17cm左右

②唐代的筷子很多都在30cm左右

③安徽元代孔庙出土的筷子是26cm左右

④明清时期的木制筷子,一般在27cm~30cm,铜筷都在21cm~25cm之间。

历史上筷子长度不一,如果说筷子长度就定在七寸六分,那这七寸六分的差距也太离谱了,就算换算成当时的分寸,也对不上。因此说七寸六分体现的是“七情六欲”纯属无稽之谈。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探讨24cm这个长度的适宜程度。

很明显,从古至今的筷子长度,就是根据我们中国人夹菜、吃饭的舒适程度而定的,绝不会为了多长而多长。

这个长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人的身体是很神奇的:手指用筷的舒适位置,就是虎口到食指尖的距离。筷子的长度,需要是它的二倍。而这个距离,刚好等于小臂长度,而小臂长度,刚好等于脚的长度。很震惊是吗?如果怀疑可以自己量一量,普通人的脚长/小臂 长度,约等于筷子长度,这不是乱造的规矩,是有道理的。

历史上有些名士,专门用自己的脚长作为自己用的筷子长,认为这是最舒适的。其实这不是恶趣味,而是很正确的做法。


下面我来说一下十六两为一斤,依然看见的是牵强附会什么十六福星。不多说了,这事情跟钟律有关,也跟年岁、四方有关。

《汉书》:

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这都是基于四季和年岁产生的,譬如二年为两(二十四个月/铢),十六(四季×四方)两为斤,三十斤(天)为一钧(月)。大家都听说过千钧一发,记住这些大概的概念,就很容易知道千钧是多少斤了。总之“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是附会之说,虽然听起来很有趣。

另外一条,之前回答过一个问题。秦汉时期,一斤是250g左右,这个重量就是“一金”的重量,即每块金饼(特制小金饼除外)的重量都是250g左右,一斤=一金。这也提醒了广大医师朋友,由此可以推断出汉代《伤寒论》中用药的一两、二两、一钱大约是多少,不要直接用现在的斤、两、钱进行换算。

#####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许多事都是由丞相李斯在主持。首先就是统一度量衡。

据说,李斯很快就制定出了钱币、长度。不过在重量方面他有些彷徨,不知道应该把多少两算作一斤,便去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心里其实也没准,提笔写下四个字:“天下公平”。那意思大概是说,我要的只是公平,至于多少两算一斤,你是丞相,你说了算,你就看着办吧。

李斯一想,这叫啥指示?我是丞相不假,可这社稷不是我的,没有你皇帝的旨意,我哪敢什么都随便做主?他想了很久,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这一标准,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十六两秤包括:秤杆、秤砣、准星。十六颗准星,就是十六进位。秤杆,表示“权”;秤砣,表示“衡”。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秦统一以后用的文字是小篆。按照小篆的写法,“天下公平”四字的笔画似乎也不是十六画。

不过,以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这的确是李斯在统一度量衡时制定下来的。

另外,关于十六两秤,还有一个说法是,十六金星秤,里面包含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一共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那些买卖人,做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会遭天谴。短一两无福,少二两无禄,缺三两折寿。

后来,在淳朴的老百姓当中,一直有“秤上骗人,必遭天谴;缺斤少两,贻害子孙”的说法。当然,这里面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它的宗旨是良好的,就是希望人们和睦相处,真诚相待,不要互相欺骗。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间,度量衡尽管也有过一些变动,但大多数时间,仍然还是以十六两为一斤。这种十六两秤,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1959年。

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只有中草药的计量方法,当时仍沿袭旧制没有改变。但后来还是有了一些变动。

至于说为什么“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思维方法。不管什么东西,制定标准时,都要有个理由,都要有个寓意,取个彩头。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了。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目前还不确定。不过可以确认的是,筷子,肯定最早是由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能够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纣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铜筷子和象牙筷子了。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jiā),汉代时称“箸”(zhù),明代开始称“筷”。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有这么几种。

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妲己为了讨纣王欢心,发明了玉簪筷;此外,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这里说一下姜子牙的故事。

据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什么都不会干,故此非常穷困。他老婆不想和他过这种苦日子了,就想把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

姜子牙确实饿极了,伸手就去锅里抓肉。就在这时,窗外飞进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大叫一声,就去赶鸟。

他第二次抓肉时,鸟又飞进来啄他的手背。

姜子牙疑惑了,这鸟为什么无缘无故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不能吃?为了试那只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明白,这是一只神鸟,于是就假装追鸟,一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那只鸟落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急忙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把两根丝竹伸进碗里夹肉,这时,他看见丝竹冒出一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什么都不知道,问老婆:“肉怎么会冒烟,难道里面有毒吗?”

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连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给他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以后,他每次吃饭都用两根丝竹进餐。这事传开以后,他老婆再也不敢下毒。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不过,这个传说一出现,就遭到人们的怀疑。殷纣王和姜子牙是同时代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子了,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据说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民间的确是以竹子当筷子。

筷子,一般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而成。由中国人发明,并广泛使用,后来又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南亚的汉字文化圈。

筷子一般为22-24厘米,标准长度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以表示人和动物必须有个本质不同。

筷子一边圆、一头方,圆的,表示天,天是圆的;另一边是方的,表示地,地是方的。所谓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我们在吃饭时,手拿筷子的时候,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表示天、地、人三才,这既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用筷子时随心所欲的习惯,也是我们老祖宗对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也是一种很高深的独特智慧。

#####

查过有关资料,认同一说法即: 方便物资交易,便於计量和对分,一斤对分成八两,再对分成四两,再对分成二两,再对分成一两,筷子七寸六分长这一说要看最早出现的朝代,中国古代的一尺也随朝代的定制有变化,我去年就仿秦朝的七寸六分做过十多双楠竹筷与我初中同学分享,我:使用感觉稍短了一点,可能是用筷习惯问题,现手中已没实物了。当知青时曾随意做过些楠竹筷,无规无矩,只图好用合手就行。十分赞同将竹筷做成上方下圆,这样的圆头吃东西时不伤口,上方使用较稳实,如放置桌上、碗上且不易滚动而掉地上。 重庆 南岸 南坪 丅。

#####

一、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是华夏天道文明在度量衡上的映射。

古代度量衡体系的建立,是古人从观天象—侯地气—吹管侯气—黄钟管这个体系完成的。

黄钟,是中国度量衡之母。

地中之气是从黄钟管出来的,古人以此为出发点,规定一粒古代最常用的中等黑黍的宽度为一分,黄钟的长度为90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这就是古代根据黄钟而来的长度单位,源头就是观测天文测量地气。

把这种黑黍装满官方的黄钟管,正好装满了1200粒,这个1200粒黑黍的容积就叫做一龠(yè),两龠为一合,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个就是古代容积的单位。

一黄钟所装黑黍的重量是12铢,24铢为1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头。这就是重量单位的来源。

班固在《律历志》中对于一斤为十六两,作了明确的解释。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株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

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

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

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

古人为何规定一斤为十六两,还有非常多的说法,不过都是传说或者戏说:如星辰说、倍数说、“秦始皇功绩\"说、“秦始皇御书\"说、“秦始皇戏商人\"说。


中国人使用筷子是从上古时代就开始的,而一直沿用筷子的使用也是天道文明的反映。

华夏大地古代遍布竹子这一物种成为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要素。由于竹子材料在各项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适用性、便利性、丰富性等多种优势,导致华夏文明在科技树上很容易就达到一个高度。

筷子最早就是从竹子的使用中延续下来的,从“箸和筯”的汉字就可以看出渊源。箸音同煮,甲骨文的煮非常形象的说明中国古代餐饮形式中煮占有非常高的地位。煮物的获取使用筷子最为方便和合理,特别是在华夏食材丰富的环境下,比如长径的蔬菜或者面条状食材都比用勺子或者叉子好用很多。

筷子的使用对儿童的大脑发育具备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手部各部位肌肉和穴位的持续刺激和锻炼,让儿童的大脑在简单运动中得到强化锻炼,特别是在语音文字还没有发达的古代,游戏和工具的使用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筷子就是当时儿童最好的玩具和教育工具。

筷子是祖先规定为7寸6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此来表明人类和兽类是不同的。人类是有自己的情感的,而且对于各类事情,是有一定的分寸的。

此外,对于筷子民间还有很多说法:

1、“有福有禄”说

两根筷子分别代表“福”和“禄”。古代人靠辛苦地种田,有了好收成,一家人一年四季才有饭吃,才有衣穿。这才是最幸福的家庭,才有“福”有“禄”。

2、“有妻有子”说

妻和子是你最亲近的人,就像两根筷子,天天不离不弃。管好了妻子和儿女的衣食住行,才能达到,尽了一家之主的责任和义务。

3、“有规有矩”说。

筷子捏在手上,上方下圆,代表做事情有规有矩,没规没矩,没有法度约束,没有章法节致,是办不好事情的。

4、“合二为一”说。

一个家庭,夫和妻是不可缺少的主角,只有夫妻和睦相处,共同治理经营这个家,才有家庭幸福,才有美好的生活。所以,夫妻二人,合二为一,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把家庭治理好。

#####

老祖宗定16两为1斤的秤,16两是以16颗星来定的,这16颗是老祖宗把北斗7星和南斗6个星加起来,后又加了福禄寿3星共16颗星定为1斤。因为传说这些星宿都与人们的生活及生死是息息相关的,传说北斗是管死的,南北斗是管生的,福禄寿三星是管人们的福禄寿的。因生和死、福、禄、寿都与人们的生存分不开的。如果人们做买卖用秤确1两就会少去了福,确2两就少去了禄,少三两就会折寿,少的两数越多越对自己不好。这16颗星组成的秤,不仅可以用来做货币交换,而且是在警示人们不要确斤少两,否则会被天上的这些星星一闪一闪眼睛看到后,就会受到惩罚的。秤也是用来度量人心的一把尺子,这杆秤也包含有天道公平、公正、公开的道意和天规法则。筷子长7寸6分也是有道理的,中国是文明古国,无论做什么都有一定的规矩和道理,都有其深层含义。中国人讲究仁、义、礼、智、信。7是代表人的七情,6是代表人的六欲。七情六欲对人的影响很大,控制不了就会惹事生非,就会出错。同时是在提醒告戒人们在生活中要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吃饭也应该注意七情六欲。七是对应北斗七星,六是对应南斗六郎星,一个代表死一个代表生,这也表明人能用筷子与生死相关,人能用筷子说明还可生,不能用筷子说明不能活了。中国人讲究对称,两根筷子是用来警示平衡七情六欲,平衡阴阳。两根筷子一动一静才能吃饭,两根筷子都动或都静是吃不成饭。筷子不仅可以用来吃饭还可以用来防身的。


#####

把十六两定为一市斤与古人对诚信的美好愿望是分不开的。古人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比作十六两,镶在称杆上。商人做买卖生意,要讲究诚信,不短斤少两。如果耍手腕,克扣一两就减福,克扣二两就损禄,克扣三两就折寿。

另有一传说是取于“天下公平\"四个字的总笔画数作为标准的,于是定为十六两为一市斤。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让丞相李斯制定度量衡的统一标准。李斯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唯有重量标准拿不定主张,就请示秦始皇,只见秦始皇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李斯灵机一动就制定了十六两一市斤的重量标准。谁知此标准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

筷子,是中国祖先发明的。少说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筷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时期又称“筋\",一直到宋代才有\"筷\"之称呼。

筷子的标准长度为七寸六分是中国的传统定制,代表人的七情六欲。又是结合佛家和儒家的解读异曲同工,两支筷子分别代表太极和阴阳。一双筷子在使用时,活动的一支为阳,不动的一支为阴,拿起一双筷子时意念上是控制七情六欲,阴阳相济,即为养生。

#####

现代人都习惯了一斤是500克,也就是十两;也知道每天吃饭都要用的筷子有长有短,有小宝宝专用的短一些的卡通筷子,有日常饮食用的普通长度的筷子,也有专门用来煎炸食物的加长筷子。可是你知道古人给予斤两和筷子长度的定义吗?

古人规定十六两为一斤,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这其中又有什么深奥的含义呢?感兴趣的亲且听有书君慢慢道来。

一、一斤等于十六两的来历和寓意

古人行事讲究天人合一,一切都有所遵从,包括一斤等于十六两也一样,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这么定的,而是可以追溯到人类对于生活环境最为朴素的认识上。

1. 一斤等于十六两的来历

首先古人所用的木杆秤本身就暗合了一定的天文知识。

这种称现在看来非常古旧,其中秤杆表示紫薇星,起着衡的作用,秤砣表示司雷雨的轩辕星宿,起着权的作用。

小小一杆不起眼的称,其制作原来有着这么多的奥秘。

秤杆上的十三个星标是度量单位,取义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一个星标是一两,我们所能看到的秤杆有红木嵌金属星和白木刻黑星两种形式,视觉上庄重清晰易辨识。

一斤等于十三两还没有应用多长时间,又在其基础上加了福禄寿三星,这也是百姓们容易接受的,人一辈子追求的不就是福禄寿吗?

古人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项发明的专利属于谁还有待商榷。

有人说这是春秋楚国的商业奇才范蠡的发明,也有人说是木匠鼻祖鲁班发明了十三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了三两,最终确定十六两为一斤。

暂且不讨论专利归属问题,大家一起来围观下这十六两除了其文化内涵,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2. 对于奸商缺斤短两行为的约束

奸商自古就有,在称上动手脚做缺斤少两的勾当不可避免,但是若商人们知道了称上星标的涵义,应该是会有所收敛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秤杆上后加的福禄寿那三个星标就有警示的作用。

因为有一种说法是:若称东西少了别人一两,就会弄丢自己的福分;

少了别人二两,子孙后代便与拿俸禄吃皇粮无缘;

短了别人三两就更严重了,会折了自己宝贵的阳寿。

这些话就像紧箍咒一样,约束和威慑着所有经商的人,告诉他们做人做事都要有分寸和节制,随心所欲最终只能是自食恶果。

1958年我国用十两一斤代替了十六两一斤,这两种计量方式在重量上是一样的,因为原来一两是3.125克,算下来一斤也是500克。

虽然现在人们已不再用十六两为一斤来称重了,但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商理念,还是应该被传承和发扬的。

二、筷子长七寸六分的来历和含义

非洲和印度人直接用手抓着食物吃,欧洲人用刀叉进食,东亚和东南亚人则是用各种材质的筷子夹着食物送到口中。

我国筷子的使用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筷子不是想多长就多长,一双筷子有两根,每一根都做成七寸六分的长度,这其中是有一定涵义在里面。

1. 代表了七情六欲

一种说法是筷子七寸六分长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感,六欲则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人类共有的感官和心理诉求。

每当我们吃饭时,筷子被牢牢的握在手中,这就好比七情六欲也被我们掌握在手中一般。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七情六欲不都是由他自己说了算吗?

民以食为天,吃的舒心酣畅了,这七情六欲才会把它美好的一面展露出来。

现代人把自己活成了自带加速度的陀螺,吃东西都是掐着时间点狼吞虎咽,古人讲究气定神闲细嚼慢咽,每一次进食都是一次自我的修行。

2. 表示妻贤家庭和顺

七寸六分中的七谐音妻,六就更招人喜欢了,代表六六大顺中的六。妻贤子孝家庭和顺美满,这不是活神仙般的好日子吗?

有句俚语是:筷子七寸六,天天吃鱼吃肉。这是老百姓对富足美好生活的憧憬,也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简单愿望。

七寸六分可以换算成25.333厘米,现在我们用的筷子大多也就是这么长,握在手中不长不短不轻不重,使用起来恰到好处,可见这个长度也是合乎人体力学的。

尼克松说:当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经验时,就是我们不战而胜的时候。

所以不要对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嗤之以鼻,也不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妄自菲薄。

这是人类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智慧,虽然有的已不再应用,但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敬畏。

#####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即“半斤八两”,意思就是两者之间差不多,不相上下。但这里可能就有人好奇了,半斤和八两真的差不多吗?它们之间明明差了三两,怎么能说是差不多呢?差一两也是差啊。

实际上,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半斤和八两还真就是差不多,不仅仅是差不多那么简单,应该说半斤就是八两,这和我们现在用到的重量标准是不一样的,就现在的标准来说,一斤就是十两,半斤就是五两。

这个标准制定的时间并不长,距今不过才满六十年,而在此之前执行的标准就是一斤等于十六两。一斤十六两这个标准执行的时间就相当久远了,如果按照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时间来算的话,应该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当然,在此之前,一斤十六两这个标准可能也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并没有普及,而只是在某个或某些诸侯国里被使用。

夏、商、西周之后,历史进入大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按照比较认可的时间来算,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持续了五百五十年,可以说是相当长了,又因为在这一时期,周天子已经算不上天下共主,而每个诸侯国都是各自求发展,国内都有各自的标准,比较混乱。

商鞅在进行变法的过程中曾对度量衡有过比较系统的改革,但因为当时还是战国七雄时期,因此这个度量衡的标准也只能在秦国普及,而无法在列国间普及开来。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天下,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各种标准都不一样,这样统治起来是相当的麻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麻烦。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始皇要求统一度量衡,全天下执行一个标准,还有所谓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度量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了天下统一的标准。

据说在统一度量衡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钱币和长度的标准比较好定,但李斯在制定统一的重量标准时犯了难,不知道应该制定一个怎样的标准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比较方便。

想不出来就不想了,李斯决定去请示秦始皇,秦始皇也没有给李斯一个确切的答案,他只需要下命令,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他来做,要不那些臣子还有什么用呢?

但是秦始皇却给李斯留下了四个大字:天下公平。这是制定各种标准的一个准则,李斯早就知道,显然这样的一个答案,给了和没给差不多,但是李斯在注视了许久之后,突然灵机一动,就将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了数,用笔画数来制定标准,于是就有了一斤十六两这个标准。

这个故事呢就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应该是存在时间不长的一个故事,古代未必会有,即便是有,估计也是编的,度量衡的制定不是小事,李斯这个办法和抓阄有什么不同?显然这是不可能被通过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先秦时期的那种木杆秤是鲁班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上面刻了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共计13颗星星,于是有了一斤十三两的一个标准,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时候,为了大家在称量的时候能够讲究诚信,不能欺瞒,又加了三颗星,即福禄寿星,这就有了一斤十六两的标准。

其实我们看,这个故事也不像是真的,实际上,度量衡统一的过程中,并不是让人去创造,因为在之前,早就有度量衡的标准在使用,只不过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所以在统一的过程中,只需要综合所有的标准,从中选择出最简易、最方便的一个标准就可以。

如果恰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标准都很简单方便,难以抉择,那么可以根据这几个标准,进行稍微的修改,等等。

总之,在秦始皇决定统一度量衡之前,这个一斤十六两已经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它这个标准在日常的使用中非常的方便。存在即是合理的,一斤十六两之所以存在也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适合当时的秤、物品称量的一个标准,所以才能存在两千多年。

与重量的标准一直不变相比,长度的标准则在每个时期都不一样,虽然大的规定是一样的,即一尺等于十寸等于一百分,但在具体的厘米换算上则每个时期都不一样。

比如先秦时期一尺约为23.1厘米,然后开始变大,到了唐朝时期,差不多就成了30.7厘米,而明清时期则有31.1,现在是33.3厘米。所以说每个时期都不一样,我们常说的七尺男儿、身高八尺等在每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餐桌上非常常见的一个餐具,即筷子。我们现在筷子的长度一般就是七寸六分,当然这个是一般的标准,并不是只有这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在古代是否也是如此呢?

筷子的历史是很久远的,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史籍中有记载商纣王的象牙筷子,而殷墟也曾出土铜筷,所以至少在商朝,筷子就已经存在了,根据出土的情况来看,先秦时期的一些筷子长度在20厘米左右。

而汉朝时期则有十七厘米左右的筷子,汉朝的筷子相对来说是比较短的,到了隋唐时期,筷子的长度能达到30厘米,宋元时期的筷子长度差不多在25厘米左右,这是一个平均数,实际上短的能到15厘米,长的在30厘米以上,等等。

从这些数据来看,古代的筷子长短不一,即便是同一时期,也存在这样情况,并没有一个标准的长度,至于筷子的长度为七寸六分,可能一直存在,但绝不是单一的存在,这种长度的筷子很可能是用起来最舒服的一个长度,正好与人的手和筷子的使用方式吻合。

对于为什么筷子是七寸六尺,也有说法,说是七寸六尺代表的是人的七情六欲,古人在发明创作的过程中,常常加进去对人和自然、世界的思考,所以每一样东西都能找到暗含的朴素的哲理。

就比如这个筷子,长度是七寸六尺,暗含人有七情六欲,而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而且筷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头方一头圆,这正与古代的那种天圆地方的看法相一致,虽然这种看法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不妨碍人们思考世界。

当然,关于筷子七寸六尺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人们的一个附会,实际上,筷子在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是适用,能够让人们在吃饭的过程中夹住菜,按照这个标准设计的筷子的长度范围。

#####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无数先民智慧,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生活水平不及今天,但他们总能通过不断地发明创造改进,让文明传承发展。我们今天觉得不起眼的细节,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比如,老祖宗为何规定16两为1斤,筷子长度7寸6分?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

古代的度量衡与现代有差异,但任何时代人们都能认识到,统一度量衡会比较方便生活,所以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就采取了这种做法。现在的1斤等同于10两,但我们依然常常把“半斤八两”这个词挂在嘴边,因为以前的1斤等于16两,由此影响了汉语文化。

其实,对比之下我们能发现,十进制绝对比十六进制更容易使用,至于先人规定16两为1斤,与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传说他们认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刚好16星,应用到度量衡上,等于顺应自然星象,因为人的生活与天上星象息息相关。

天上的星宿对应着人的时运,这些星辰也在天上看着人世间的一切,做生意的人不能缺斤少两,若缺一两,福星减福;若缺二两,禄星减禄;若缺三两,寿星减寿。劳动人民的观念比较朴素,相信善恶自有天理昭彰,相信奸诈之徒终有报应,这种文化特色反映到了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说筷子的长度,的确七寸六分左右(即24cm左右)用起来最舒服。但这历史上标准不一。我们可以随意举出几个例子:

①马王堆汉墓里出土的筷子大约在17cm左右

②唐代的筷子很多都在30cm左右

③安徽元代孔庙出土的筷子是26cm左右

④明清时期的木制筷子,一般在27cm~30cm,铜筷都在21cm~25cm之间。

历史上筷子长度不一,如果说筷子长度就定在七寸六分,那这七寸六分的差距也太离谱了,就算换算成当时的分寸,也对不上。因此说七寸六分体现的是“七情六欲”纯属无稽之谈。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探讨24cm这个长度的适宜程度。

很明显,从古至今的筷子长度,就是根据我们中国人夹菜、吃饭的舒适程度而定的,绝不会为了多长而多长。

这个长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人的身体是很神奇的:手指用筷的舒适位置,就是虎口到食指尖的距离。筷子的长度,需要是它的二倍。而这个距离,刚好等于小臂长度,而小臂长度,刚好等于脚的长度。很震惊是吗?如果怀疑可以自己量一量,普通人的脚长/小臂 长度,约等于筷子长度,这不是乱造的规矩,是有道理的。

历史上有些名士,专门用自己的脚长作为自己用的筷子长,认为这是最舒适的。其实这不是恶趣味,而是很正确的做法。

下面我来说一下十六两为一斤,依然看见的是牵强附会什么十六福星。不多说了,这事情跟钟律有关,也跟年岁、四方有关。

《汉书》:

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这都是基于四季和年岁产生的,譬如二年为两(二十四个月/铢),十六(四季×四方)两为斤,三十斤(天)为一钧(月)。大家都听说过千钧一发,记住这些大概的概念,就很容易知道千钧是多少斤了。总之“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是附会之说,虽然听起来很有趣。

另外一条,之前回答过一个问题。秦汉时期,一斤是250g左右,这个重量就是“一金”的重量,即每块金饼(特制小金饼除外)的重量都是250g左右,一斤=一金。这也提醒了广大医师朋友,由此可以推断出汉代《伤寒论》中用药的一两、二两、一钱大约是多少,不要直接用现在的斤、两、钱进行换算。

关于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还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总结:老祖宗都喜欢称“一双”筷子,而不是“两根”筷子,这是为何?其实这里面,隐藏着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中含二,合二为一。此外,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既包含中国的阴阳原理,又包括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老祖宗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我们身为华夏子孙应该感到骄傲。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