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18集
六祖坛经讲记(18)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法师问:为什么不谈这些修行的过程呢?〔禅定〕指「定」,〔解脱〕指「慧」,先谈禅定后谈解脱,先定后慧的意思,就是二法;有为法是生灭法,就是相对的、有分别的,只要是分别、对待的,就不是佛法的真实意。什么叫〔不二〕?就是没有分别、对待,就是无为法,谈见性要从这里谈起。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六祖大师那个时代很多人在研究《涅槃经》,六祖之前就听过无尽藏比丘尼诵过,他一听就懂,有些东西早已经烙印在他的心中。他见印宗法师在上《涅槃经》,就跟他谈《涅槃经》的思想,比较容易切入。唯有见性之人才能够体会到不二,所以五祖弘忍只跟六祖谈见性。
【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四重禁〕杀盗淫妄四重罪。〔五逆罪〕杀父、杀母、害阿罗汉、破坏僧团、出佛身血。〔一阐提〕完全不相信佛法,无善根之人。〔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是不是有断掉善根佛性呢?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什么叫常?对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他不改就是常,他保持现状就叫常,〔常〕就是不觉醒。什么是〔无常〕?他过去是那种状态,现在他愿意改变就叫无常,如我们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无常就是觉醒。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不改,叫常,一种是改,叫无常。你现在是常还是无常?常就是保持你原来的状态,你不要抓着你的个性不放,你干嘛抓住它呢?你不要说我已经很好了,我为什么要改?你有多好?只不过是一个烦恼的好人罢了。
【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佛性不是常也不是无常;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是平等的〔不二〕之法。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一个坏人如果愿意改过向善,坏人这个名词就消失了,我们一定要留机会给别人,给他一条路,不要对某个人彻底失望,因为他随时会改变;罪大恶极的人只要生起善,就是觉醒。佛性是离开善恶对待的,是不生不灭的。非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是」,一种是「离开」,离开常跟无常,离开善跟恶,只要有相对的概念就不是佛性,所以佛性也非男非女;你不要只看到经文,要以此类推。离开一切的分别对待,才叫做〔不二〕。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蕴〕有五,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身,受想行识就是心,合称身心。对没有学佛的人不要讲五蕴,要讲身心,再浓缩就一个字「心」,修行的重点就在心,所以禅宗也叫佛心宗,就是唯谈一心。所以讲五蕴可以讲身心、讲心,也可以讲「我」,就是假名为我,这些名相可以交互使用,妙不可言,大家就是不懂得交互使用,所以学到最后变成佛呆子。
〔界〕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合称十八界,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五蕴合称身心世界。人的一生就是五蕴和十八界的交互作用,在这些现象的生灭当中,凡夫只看到变化的现象,而不能悟到不二的本体,所以说〔凡夫见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论是谈五蕴还是十八界,其性本空,例如这个茶杯跟这个花盆一样,没有分别对待的那个本性、那个自性、那个空性就是你的〔佛性〕。
再看这个茶杯跟花盆哪个比较大?花盆比较大,这是现象,不用怀疑。你现在看得到它,这是你的佛性在起作用,因为眼睛是眼根,看到这个现象是色尘,就产生眼识,知道「这是茶杯和花盆,花盆比较大。」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由「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才有了森罗万象的存在,同时生起一连串的比较、分析、判断、思考…的作用,这就是脑袋,所以一般人看到现象就胡思乱想,这样修行是不对的,修行要「转识成智」,这个识就是妄心,妄心还是从佛性出来的,活在这个「识」叫脑袋。
眼睛是不是能见?能见是作用,这个能见之性就是本体。当我们的眼睛看到外界的现象,能见之性起作用。你现在看外面的天空,跟教室比哪个比较大?天空比较大,但能见之性没有大小,没有分别,它是不二,是不生灭;能见之性有没有白色跟黑色?它非白非黑。你能见或能听之性都是不二,〔佛性〕是不二,见闻觉知是佛性的作用。
比如我们开灯,灯亮了,把灯关掉,你能见之心并没有消失,灯亮了,你的能见之心也没有增加,你的能见之心不增不减。你能见之心现在有,回家也有,白天有,晚上睡觉也有;为什么晚上睡觉也有?你以为你睡着了,可是你还会翻身。我们一个同学讲,他奶奶今年八十岁,睡着了还会摇扇、打蚊子;有些老人打瞌睡,但你把电视关掉,他都知道。你有没有观察到,那个就是你的佛性的作用,所以你的佛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明白这个概念就叫做本心、真心。
我现在讲话是不是有声音?我现在没有讲话你是不是也听到没有声音?禅宗有个公案,问「单手击掌」是什么声音?就有人因此而开悟。有声你听到有声,无声你听到无声,你的佛性的能闻之性不会因为没有声音而断掉。曾经有同学问:「往生了还有没有作用?」怎么没有?不然谁去投胎?你怎么跑来这个世界?怎么没有作用!
我现在谈的是心,先谈心,再谈性,先明心,再谈见性。为什么?你现在可以感觉得到作用,从这里开始修,你才有机会见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能剃发,愿事为师。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印宗法师没有太抬举六祖。你想过吗?你平常讲话犹如什么?你经常在讲一些无聊的、没有意义的话,不然就是聊是非,讲的话没有建设性、启发性。谈到讲经,原则上有三种讲法:说理不说事,说事不说理,说理又说事,你们讲话一定要既说理又说事;和人家谈话不投机,或别人不喜欢听,一定是你讲话不圆满,不然就是只讲知识概念。第二种人只会说事不会说理,无论事情是顺境还是逆境,每件事情都有它很深的道理。你们要常想,这件事情让你悟到什么?这样才能启发你自己。说理,你平常思维过,你才会讲出一番的道理。所以六祖大师讲的话字字打动人心,让人家明心见性。
【于是为能剃发,愿事为师。】印宗法师是一方高僧,也是一个大寺庙的住持,当时六祖还没有出家,但论及法义犹如真金,印宗法师非常赞叹,马上为他剃度,并且拜他为师,这相当地特殊,我们除了赞叹六祖,同时也应该赞叹印宗法师,他尊贤重道的气度非常的了不起,如果他嫉妒六祖,是不可能把六祖推出来的。
【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相传这棵菩提树很有来历,是六祖那个年代往前推一百七十年前,有一位印度高僧叫智要三藏法师,带那棵菩提树来中国,他还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将有一位肉身菩萨在这棵树下演最上乘法,度无量众生,现在这个预言已经实现了。什么叫东山法门?因为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故乡都在东山,所以是传承的意思。
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
【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这是六祖大师的感慨。你们今天来上《六祖坛经》有没有〔命似悬丝〕?一般人对容易得到的东西不懂得珍惜,所以世尊才要示现涅槃,如果他不示现涅槃,所有的人都依赖他好了。
【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六祖大师跟在场的人一定有甚深的因缘,所以才能够共同探讨法义。同样的,我们也是有因缘的。
【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什么是〔顿教〕?就是直接了当跟你谈见性法门,不拐弯抹角。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无论你听什么法,你的心应该先净下来,就在那个当下,你的心像明镜,拿什么放在它的前面都清清楚楚,讲一句净一句,讲十句,十句全懂,你的心越清净你就越容易听懂;今天的主角是你们,你是主因,我只是助缘。你们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心?如果你是带着心事来的,带着自我的价值观念,或你自己看佛经的概念,或你在其他地方学习的概念,这些概念原则上是没有冲突的,但是你把它们抓着不放,你没有办法「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你来上课要像镜子,不要像一张照过相的底片,底片里已经有影像,这些过去的概念一直在你心中挥之不去,让你产生烦恼和贪瞋痴。
【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我常说有疑就问,有惑就除,你要把握机会,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不要说老师准备好,你们却不来问。你听完六祖大师的开示,只要能够听下去,自然能够除掉自己心中的疑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